08.10 《论语.八佾第三》24:人类的理想由谁而定?

《论语.八佾第三》24:人类的理想由谁而定?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试译:

卫国仪城的封人想与孔子相见,他说:“凡是有君子来到本地,我从没有不曾相见的。”孔子的弟子就带他去见孔子。见完孔子出来,他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必担心你们先生现在的失意呢?这世上的秩序已经乱了很久了,上天这是要让你们的先生出来重整秩序啊!”

敬亭山言:

儒家的理想,从社会层面讲是天下大治,从个人层面讲是人人各得其所,听起来非常美好,而且也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难怪能够在几千年间占据主流文化的地位。

但其实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两者之间谁是目的谁是手段?究竟天下大治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各得其所,还是人人各得其所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大治?我有时候甚至想,这会不会是东西方文化观念最大的差异所在呢?

其次,儒家这个美好的理想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孔子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所有人都能够遵守可以规范不同阶层不同角色行为准则的“礼”,二是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实行推己及人的“仁”。

于是问题又来了:你这个“礼”凭什么说就是我的最优选择?我如果不遵守,你能奈我何?还有那个“仁”,我连什么是“仁”都不理解,又怎么有能力去实行它?

终孔子一生,可以说都没办法解决他的理想落地的问题。到了宋朝程朱那里,提倡修齐治平,走精英路线,希望通过“致君尧舜上”的法子自上而下地实现。再后来到王阳明那里,意识到自上而下的办法大概是条绝路,所以另辟蹊径,从人人可以实行的“致良知”入手,每个人都有了良知,又能知行合一,天下能不大治吗?可是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说白了,仍然是先提出一套框架,号召其他人来跟随自己,本质依然是精英政治,仍然是不能解决大多数人能动性的问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