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不移 木人石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載籍豐富,蘊蓄著無盡的寶藏。《漢語成語詞典》中,有個“木人石心”的成語,形容一個人意志堅定,不為外物所動心。這個成語源自西晉時期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江南名士夏統。據《晉書·夏統傳》記載,夏統幼年喪父,家裡貧窮,侍奉母親,以孝著稱,與兄弟關係也很和睦。他經常早出晚歸拾柴撿谷,尋求食物,有時則到海邊去,捕取蛤類、小蝦充飢。

同族的人見夏統飽讀詩書,才幹出眾,多次勸說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您清亮正直,可以在郡裡為官,如果和官府權貴結交,一定會很顯貴,為什麼要心甘情願地在山林中艱辛勞苦,在江湖河澤中耗盡一生呢?”夏統聽了很不高興,明確拒絕說:“你們就這樣對待我嗎?如果我遇到太平盛世,就可以與輔佐的大臣們共評議同進退;如果遇到混濁的時代,一定會和屈原一樣自沉江河,以死抗爭;如果處於時世盛衰之間,則自然會像長沮和桀溺一樣隱居遁世,哪能在朝廷官府間使自己受辱委曲求生呢?”勸說他的人非常羞愧。

後來夏統的母親病重了,他到洛陽去買藥。正好碰上三月上巳節,洛陽王公以下的人都出游到浮橋上,男女並駕齊驅,華麗的車子和服裝光耀道路。當時夏統正在船上曬他買回的藥,許多達官貴人的車騎來來往往如雲彩一般,夏統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太尉賈充覺得奇怪,就問他是誰。夏統開始並不回答。賈充又問了一遍,他才慢慢地說:“我是會稽人夏仲御。”賈充問他會稽的風俗人情,夏統說:“當地的百姓循規蹈矩,還有大禹的遺風,太伯的節義禮讓,嚴遵的高尚之志,黃公的高風亮節。”

賈充又問他說:“您在海邊居住,很識水性,能撐船搏浪吧?”夏統回答說:“會。”於是就操起船舵擺正船櫓,在河中間盤旋往復,飛揚船頭,迴轉船尾,有多次揮起長艄船就直往前衝。觀看的人都很吃驚,賈充心裡尤其驚異,就又靠近夏統的船和他談話,夏統對所有問題都能即刻回答上來。賈充想讓他當官,他就低頭不說話。賈充又對夏統說:“從前堯也歌唱,舜也歌唱,從前的聖哲們沒有不盡情歡歌的。你能唱一些你家鄉的地方歌謠嗎?”夏統說:“先公寓居在稽山,就讓各國來朝見,傳授教化偏僻之國,死後安葬在那裡。恩澤廣泛地播布,聖人的教化還保存,百姓感恩歌詠,於是作《慕歌》。又有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純貞孝順的德行超過了梁高行和宋伯姬,她父親掉進江裡,找不到屍首,曹娥仰天號哭,十分悲傷,就投水而死,父女倆都不見了屍體,後來才一起浮出來,國人哀憐她的孝義,為她詠唱《河女》的篇章。伍子胥規諫吳王,意見不被採納,被殺死扔到海里,國人哀痛他的忠烈,為他作了《小海唱》。現在我想唱一唱這幾首歌。”大家都說:“好。”

夏統便用腳敲船,放聲高歌,歌聲激揚慷慨,大風應聲吹來,捲起水揚散到天空,雲雨接著集合,叱吒歡呼。大家互相談論說:“如果不到洛水來遊玩,怎麼能見到這樣的人才。聽到《慕歌》的歌聲,就彷彿看到大禹的容顏。聽到《河女》的歌聲,就禁不住淚流滿面,覺得曹娥的高尚操行就在眼前。聆聽《小海唱》,認為伍子胥、屈原就站在身邊了。”

賈充想向夏統炫耀他的文武儀仗隊,希望夏統前來觀看,趁機答謝他,就命令打起朱旗,推舉掌管旗幟的校尉,按羽旗分成隊列,隊伍很是整肅。不一會兒,鼓吹同時奏響,胡笳長鳴,車馬紛紛出動,在大道上縱橫馳騁,又命令藝妓們盛裝打扮,繞著夏統的船轉了三圈。夏統端坐如故,好像是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看見。賈充等人各自散去後說:“這個夏統真是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中國古代先賢在倡導“廉”德時,特別強調心有定力、拒腐防變的重要性。《貞觀政要》中說:“損害自身的因素不在自身以外的事物,大都是由於各種不良的嗜好和慾望所造成的禍患。”一個人心有定力,就能“嚼得菜根香”,並甘之如飴,從而保持一種高尚的人生姿態,找到一種純粹的精神皈依,更好地珍惜來之不易的事業和人生。夏統面對榮華富貴傲然獨立,潔身自好,涵養浩然的素性,把聲跡隱藏在江海之上、塵囂之外,其安貧樂道,拒絕誘惑,表現出堅韌的定力。他的“木人石心”,確如《晉書》中所稱讚的:“遵守正直清廉的原則,成就超出世俗的事蹟,雖然不響應朝廷的徵召,也足以阻遏貪婪競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