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傳統文化,品國學經典!從零開始學詩詞對聯:近體詩格律拗救

揚傳統文化,品國學經典!從零開始學詩詞對聯:近體詩格律拗救

揚傳統文化,品國學經典!從零開始學詩詞對聯:近體詩格律拗救

前面已經講了近體詩的格式、平仄、對仗和押韻的基礎知識,想從頭學起的朋友可以查看我的上幾篇文章。今天進階一下,詳細講解一下各類平仄出律情況的補救措施,也就是格律詩術語中的“拗救”。

有的朋友可能已經從網上查閱過相關資料,許多介紹“拗救”規則的文章對初學者來說有點燒腦,看的頭暈,今天我就用最淺顯易懂的話來詳細解釋一下。先用兩句詩做引子,看一下什麼是“拗救”:


毛澤東《送瘟神》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欲何”兩字不符平仄規律,特別是“何”字是第6字,應該平聲但用了仄聲,出律。


元好問《遊友泉寺》

霜林染出雲錦燦,春色並歸風露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樣是上聯第6字“錦”字,應該平聲但用了仄聲,出律。


以上兩聯和哪一種近體詩的基本句式都不符合,這是因為出句第6字的平仄都錯了,但是因為內容需要確實不適合換用別的字,所以在其他地方分別用了拗救措施,第一聯採取了本句自救,第二聯採取了對句相救的方法。

多數詩詞愛好者都知道,近體詩的平仄關係包括七言、五言、絕句、律詩在內共有16種基本格式,所有的字完全依照平仄格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而一般要求是:即除了韻腳外,偶數位置上的字必須符合平仄,奇數位置上有的字可以放寬。但是有些奇數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放寬平仄要求的,否則就會出現“孤平”“三平尾”“平仄間等”等忌諱,必須進行拗救。再如上面例句還出現了偶數位置上個別字出律的特別情況,更要進行拗救。下面針對不同的情況分別舉例解釋。


一、奇數位置上可平可仄的字。

這部分講的內容不算出律,只是為了讀起來韻律更加好聽,不補救也可,嫌麻煩的朋友可以忽略。

簡單說,就是“1、3、5不論,2、4、6分明”要求中的1、3、5字(五言是1、3字)有些字是可平可仄的,這些字的原則是“可救可不救”。但有時為了讀起來更加符合韻律,可採取本句自救的方式來拗救。分一下兩種情況:


(一)七言詩的第1、3字

李白《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

仄平平仄仄平平。

標準的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鏡”字處應平聲而用了仄聲,作為補救,“流”字處應仄聲而用平聲,反之也可以說“流”字應仄聲而用了平聲,用“鏡”字來補救,即“1拗3救”或者說“3拗1救”。

這種本句自救用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在本句自救的同時,如果對句在相應位置也作相應的拗救最好。但不適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否則就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了,這是不允許的,下面會講什麼是“孤平”。


(二) 腹節上的字,即七言的第5字、五言的第3字。

這兩個位置,一般都要求按標準句式寫,該平用平該仄用仄,最好別改,若因內容需要只能用拗字,要儘量去補救。一般採用對句相救的方式來拗救,但是要求不嚴的話也可以不救。分兩種情況:

1、上聯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格式

杜牧《南樓夜》

歌聲嫋嫋出清漠,月色娟娟當翠樓。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白《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杜牧詩中出句“出”字處應平聲而用了仄聲(出是入聲字,古歸仄韻),作為補救, 對句“當”字處應仄聲而用平聲, 反之可以說對句“當”字拗,用出句“出”字救,即“上拗下救”或“下拗上救”,李白詩中“孟、天”字同理。


2、上聯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

這種句式如果倒數第3字出律了,變成了: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對句在相同位置補救時,就成了: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這叫“三平尾”,是不允許的,只能用倒數第5字的仄聲改平聲來補救。例如:


毛澤東《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望一千河。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毛澤東詩中出句“八”字處應平聲而用了仄聲(八是入聲字,古歸仄韻),作為補救,對句中為避免出現三平尾,不在相同位置的“一”字處拗救,而在前面“遙”字處拗救,應仄聲而用平聲,杜審言詩中“出、梅”字同理。


二、孤平的補救

"孤平",僅出現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雖然1、3、5不論,但五言的第1字、七言的第3字,絕不可將平通融為仄,否則就變成: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這就是“孤平”。除了韻腳是平聲外,只剩下一個平聲了。如果別的字不合適,你非要用仄聲怎麼辦,那就必須用本句自救的方式來拗救。例如:


賈島《三月晦日送春》

未到曉鍾猶是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仄平平仄仄平。


李白《夜宿山寺》

恐驚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平平仄仄平。

賈島詩中第3字“曉”應平聲而用了仄聲,作為補救,第5字“猶”處本應仄聲而用平聲,即“3拗5救”,李白詩中“恐、天”字同理,即“1拗3救”。

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3字用了仄聲犯孤平,能不能用第1字改平聲去救?答案是不能。即使第1字用了平聲(平仄仄平仄仄平),還算"孤平"句,必須用第5字的平去救。因為“孤平”是以五言詩為準的,五言必須在第3字上救,七言也只看後5個字,必須在第5字上救。


三、偶數位置的字出律

偶數位置上的字即七言的2、4、6字和五言的2、4字,如果平仄錯了屬於重大錯誤,只有一個位置可以放鬆要求,而且必須補救。這個唯一的位置就是倒數第2字,即:七言詩出句的第6字、五言詩出句的第4字,且允許採取本句自救或對句相救的辦法拗救,其它偶數位置上的字絕對不允許出律。分兩種情況。


(一)上聯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

杜甫《詠懷古蹟》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毛澤東《喜聞捷報》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杜甫詩中“胡”字處應仄聲而用了平聲,作為補救,“作”字處應平聲而用仄聲,即“6拗5救”,毛澤東詩中“度、河”字同理,即“4拗3救”。這種句式採用本句自救,對句不用管。

有一種特殊情況必須注意的是:這種句式用本句自救的時候,本來可平可仄的五言第1字和七言第3字,必須嚴格用平聲,否則本句自救之後就變成了:

仄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平仄

出現了“仄平仄平仄”這種平仄間等的形式,聽著非常不順口,也是近體詩中必須避免的。


(二)上聯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格式

這種格式不能用本句自救,而是採用對句相救的辦法,但不能在相同的位置拗救,而是在對句的前一個字處用平聲拗救。

元好問《遊友泉寺》

霜林染出雲錦燦,春色並歸風露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正常的平仄應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錦”字處應平聲而用了仄聲,對句中“露”字處仄聲不變,而是在“風”字處應仄聲而用平聲進行補救。一般此種補救方式多為一拗雙救,如果“風”位置用仄聲的話,則對句變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了,所以在“風”字的位置應仄而採用平聲,既用來補救出句“錦”字的出律,又用來拗救對句自身的孤平。


上述拗救方式,基本涵蓋了近體詩中公認的拗救方式,如果能熟悉掌握的話,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許多近體詩看起來不符合格律了,是因為採用了拗救的原因造成的。

目前詩壇大部分的觀點是,上面第一部分中可救可不救的地方儘量補救,第二、三種情況必須補救且儘量避免出現。 當然,近體詩中也有確實不符合格律且沒有進行拗救的,一般是兩種原因:

一是在初唐時期,古體詩向近體詩過渡的階段,格律尚未嚴格執行,所以一些不符合格律的名篇流傳下來,但自晚唐以後這種情況基本消失了。

二是確有專門的“拗律”,就是必須句句皆拗,所有詩句完全不符合平仄格律,不能有一句律句。若是你還不辨平仄,給自已寫的詩標上"拗律",那可不行。因為難免不會“瞎貓碰死毫子”,無意中寫出一兩句合律的句子來,這就鬧笑話了。此類詩如杜甫的《崔氏東山草堂》,從韻腳看是首句不押韻的七律,從平仄格律來看四聯皆拗,不符合任何一種七律格式: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氣爽相新鮮。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

為何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奇數位置的字:七言詩第1字可平可仄對格律影響不大。七言詩第3字和五言詩第1字在自由確定平仄的時候要避免出現“孤平”“平仄均間等”等情況。七言詩第5字和五言詩第3字儘量按平仄要求來,確實要調整平仄的,要防止“三平尾”。

偶數位置的字:除了倒數第2個字外,必須嚴格按平仄格律來,倒數第2個字出律的必須補救,而且萬不得已不要出現這種情況。

揚傳統文化,品國學經典!從零開始學詩詞對聯:近體詩格律拗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