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相親為什麼既靠譜也不靠譜?

春節表弟去相親,我一起去了,第一次見識正兒八經的相親,對相親這件事有一些思考。

傳統的相親為什麼既靠譜也不靠譜?


首先,相親靠譜嗎?

我覺得有靠譜的地方,也有不靠譜的地方。

目前主流輿論都認為,相親的靠譜在於門當戶對、知根知底。

門當戶對是對的。

但知根知底的話,最多隻是對雙方的父母知根知底-父母是什麼人、家境如何、有多少錢。

而介紹人對於男女雙方本人,瞭解程度只是停留在小時候是什麼樣的人。

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印象裡,如果你小時候是個你乖乖男乖乖女,她們的印象一直都是這樣。

而真實的你是什麼樣的 ,可能連你父母都不知道,只有在朋友面前你才會放飛自我。

乖乖男可能早已是渣男。

乖乖女可能早已妖野浪賤。

親友對我的印象一直都是成績好、聽話的孩子,其實我在大學裡早就變成了學渣,工作幾年後早已變成了一個社會人,如果相親的話勢必給我介紹一些乖乖女,豈不是禍害人家良家少女嘛。

所以這並不是相親靠譜的地方。

相親真正靠譜的地方在於,在混沌中,幫你找到了一個確定性。

因為存在一個精神支持,讓雙方堅定下來,避免了選擇恐懼症。

這個精神支柱就是家人和親友的看法,家人和親友如果覺得對方還不錯,你會深深地受到影響,不斷自我暗示,而自我暗示的威力是巨大的,長久都不會動搖。

傳統的相親為什麼既靠譜也不靠譜?


我們大部分人戀愛經歷都有限,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人,就好比菜都沒吃過幾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菜。

哪怕你吃得多,還是一樣會糾結晚上去吃什麼,我們最討厭的是“隨便”的人。其實只要有人能選好地方,吃什麼都是可以的。

大家還有沒有一種感覺,有些菜並不討厭吃,但自己絕對不會點,因為第一反應內心是抗拒的。

比如,茄子、韭菜、洋蔥、蝦、肥腸、鴨脖,都不是我的菜,內心是無感的,我去點菜是絕對不會點的,但如果是別人點了,我也會吃,並且還會吃得津津有味。

人也是這樣,你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是你的菜,有些人你以為不是你的菜,但有人幫你點好了,真正吃起來,其實也挺好吃嘛。

相親就是周圍一群人幫你點菜的過程。

而不靠譜的地方在於瞭解程度實在太少,朋友介紹的除外。

朋友介紹的相親,是一種比較「輕」的模式,形式像引薦普通朋友一樣,雙方的心理壓力不會太大,可以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所以第一次見面可以初步瞭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沒有感覺,是否聊得來當場就可以知道。

但傳統的相親,浩浩蕩蕩一大波人,男女雙方至少都有一個親友在場,都是親友和媒人出面瞭解對方情況,完全不給雙方本人私聊的機會。

傳統的相親為什麼既靠譜也不靠譜?


有時候媒人為了避免冷場,聊著聊著去聊別的事情去了,我另一個堂弟以前和我抱怨說他相親的時候媒人和對方父母聊著聊著聊生意上的事情去了,自己和女方完全沒說過話。

雙方如果不互動的話,又不能總是盯著人家看,最多瞟幾眼,到底長得怎麼樣真心看不清楚,導致的一個後果是我表弟回來後,翻出女生朋友圈的一張照片(她和另一個女生的合照)問我哪一個是今天相親的女生,但我特麼也沒看清楚啊。

所以,對於這種相親,我覺得一定要把男女雙方關在一個小黑屋單獨聊一聊。否則這種第一次見面留下的好或者壞的印象,都是極不準確的。

整體上,我並不排斥相親。相親就像獵頭推薦工作,一般也和你的條件匹配,去還是不去也都由你。自己找對象就像投簡歷找工作,投了簡歷就像表白,會被面試官各種問你為什麼要加入我們公司,當然你的選擇機會也會更多。

大家有什麼相親經歷,說說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