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嶗山派“治癒系”道長匡常修,內家拳氣功高手,精擅濟世救人

青島:嶗山道派的"治癒系"高人,精擅內家氣功和醫術古樂,民間名望甚高

青島:嶗山派“治癒系”道長匡常修,內家拳氣功高手,精擅濟世救人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是老子在著作《清靜經》中對"道"的定義。他認為,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量之源,它無形無相,又無時無處不在,身處變與不變之間,而又無所不能,授惠於萬物。

"道"是神奇的存在。道教,發源於"道"思想,是中國本土宗教,與儒教、佛教同為中國的三大教派。道與道教其實並非一體,而是道教吸收和利用了諸子百家時期的道家思想,結合了神仙、方術、陰陽等其它思想雜糅而成的宗教體系,它主要宗旨是追求強身健體、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預知未來和濟世救人。

如果把道教分為現實化和神道化兩類,追求愛國愛教、濟世救人和強身健體為目的的就是"現實化"道教觀,而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和預測未來的道家自然是"神道化"道教觀。

有著"南郭北匡"之稱,北派嶗山玄真內家拳的武術名家匡常修道長,不僅武術精湛至今為人所稱道,而且他愛國愛教、濟世救人為己任,可以說是嶗山道教歷史上非常知名的老道長,許多人跟隨他學習武術、醫道和道家思想,他都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匡常修道長二十六歲時,到嶗山白雲洞找族叔匡真覺道長,正式拜師出家。出家之前對武術、醫術和哲理的學習,對他出家之後的生活和進步,有著很大的幫助。

匡常修向道已久,自從進入道門之後,他真正全身心都投入到對道的追求上。除了創建了嶗山玄真內家拳的拳理和擊技體系,還在創新和發展嶗山道教上做了很多努力。他傳承和創新了嶗山氣功,充實了道教醫術,留下了許多關於武術、氣功和醫術的書籍。另外,匡道爺還是一位票友,能自拉自唱京劇。更出人意料的,道爺還寫過好幾本武俠小說。

青島:嶗山派“治癒系”道長匡常修,內家拳氣功高手,精擅濟世救人

氣功第一

匡道爺身兼百藝,但是最讓人稱道的,還是他的內家氣功。說起修煉的起源,也是很坎坷。匡道爺小時候家庭貧困,他跟著父親拉小推車送貨謀生,經常一趟下來幾十里路,長途跋涉,匡道爺的身體瘦弱吃不消,後來他就開始尋找強身健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練氣。

有些看客大人,一定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氣功熱,這股熱潮起源於聯歡晚會的一個節目,從此之後,整個社會都陷入了對氣功的痴迷。還有許多傳播此類思想的書籍,比如《嚴新氣功現象》,是1995年北京某高校出版社的作品。記得那時,家裡的錄音機天天在放嚴新的"帶功"錄音磁帶,而且必須聽原版,轉錄的無效(沒有附帶氣功效果),更別說在廣場上撅著屁股吸收地磁場,頂著鋁鍋接受宇宙信號。真理縱然暫時被謊言迷惑,但虛假的東西終有戳破一天,幾年以後,嚴新氣功變成了真正的"現象"和笑談。

匡道爺學習的,當然不是撅屁股、頂鐵鍋的氣功,因為那時候還是民國初年,人們對許多事物的看法,仍然比較單純客觀。說起來,匡道爺的氣功學習也很有機緣,他的啟蒙師父竟是鄰居一位老嫗。這位老太太已經八十多歲了,匡道爺下了私塾之後,經常到她家裡玩,親見這位老太太用小手指就能輕鬆勾起一斗八十斤的小麥,推磨時候又能步履如飛,大異常人。

道爺正愁無處學功夫,當即就拜師請老太太傳授。老太太不會拳腳把式,見匡道爺心誠又有資質,就把所學的練氣術傳給他。匡道爺從這時起,開始接觸和修煉正宗內家氣功,那時他才十三歲。

《抱朴子·釋滯》篇中記載,"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這是一種高層次的內家功等級。年積月累的努力,到了中壯年時,道爺已經可以連續打坐七天七夜,不思睡眠,不進飲食,近於道家所說的胎息狀態 。

出家之後,匡道爺作為金山派的二十二代傳人,又修習了全真金山派丹道功法,相互印證之後,道爺認為,先天氣功對延年益壽大有好處,"使人耳目聰敏,神氣十足,可以防病健身,保健延年。"

匡道爺在道家理論方面的書有《乾元丹指》《坤元丹指》和《道德經》,武術方面的有《武林別傳》《武當別傳》和《急急叢刊》,氣功方面的書有《道家氣功》。

青島:嶗山派“治癒系”道長匡常修,內家拳氣功高手,精擅濟世救人

醫術精湛

匡道爺對中醫的"痴念",也是從年輕時候開始的。俗家時候,他就在膠縣老城開設了醫館藥鋪,用所學的醫術為鄉鄰看病行醫,上門求醫者絡繹不絕。

"十道九醫"。出家為道之後,道爺仍然沒有放下這門手藝,他在白雲洞、明霞洞、凝真觀、太清宮修行和擔任住持時,除了負責日常事務,重要的活動就是嶗山周邊地區行醫問診,這時候的道爺,更像轉山治病的赤腳醫生。

道爺隨身帶著藥箱,趕山路四處巡診,作為出家人,他平和親切、醫術高明,診金低廉,口碑非常好。只是當年條件非常艱苦,風雨無阻,飢餐露宿,"挑著扁擔滿山轉,就著涼水吃冷飯",行醫之餘,還要完成道觀分派的農活,就這樣半農半醫,一干就是三十六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滄口建立道教醫療站分站,匡道長改為每天固定在分站接待病患,赤腳醫生變成坐堂問診,落腳地點也改為滄口大廟(振華路明真觀),整個環境和診療條件好了很多。

有時候市區的山大醫院(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市立醫院(青島市市立醫院)等公立醫院,遇到西醫難以判明的疑難雜症,也會向匡道爺那邊推送病號,至於慕名求醫的更多了,可見道爺的醫德醫術是受到社會認可的。

到了六十年代,社會對宗教人士和宗教場所採取了比較極端的態度。嶗山的道觀庵堂都被關閉,許多殿閣遭到不同程度損壞,匡道爺也被遣散返回原籍膠州老家。

回家之後,匡道爺依然不曾閒著,他把多年來積累的醫術秘方和醫案成果總結整理起來,繼續為鄉親們醫治疑難雜症。這期間,道爺總結編寫了醫學方面的有《養生三字經》和抄錄的《180種丹藥方集》。

青島:嶗山派“治癒系”道長匡常修,內家拳氣功高手,精擅濟世救人

精擅古樂和寫作

除了練氣養生和治病救人,匡道爺還有許多其他的學問和愛好,生活經歷十分豐富,並不是像尋常道士那種,在枯坐中尋求解脫。

匡道爺自己會拉京胡,還會唱京劇,出家修道以前,他還在京劇班當過佈景和劇務,非常熟悉戲劇的流程,照現在算是骨灰級的"票友"。

有了曲樂的功底,匡常修道長擔負起搶救和恢復道教古樂的責任。上世紀八十年代,太清宮由全真金山道派接管,作為金山派二十二代弟子的匡常修,與孫真淳道長一起,整理和發掘了金山派的嶗山道韻,包括大、小《澄清》、大、小《贊》,《吊掛》、《大皈依》等等曲牌,成為嶗山道樂中唯一完整的道樂譜系。

匡道爺還喜歡寫作,據說撰寫有武俠小說數冊,如《萬里情俠傳》、《雙華山》、《紫電青霜記》、《劍光銀影》等等,這些作品耗費了匡道爺不少心血,但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盡皆失去,只留下書名,可說是一件憾事。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