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農曆又稱舊曆,十二月初八日即臘月初八日稱為"臘八",這是進入臘月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即民間所說的"臘八節"。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據應劭《風俗通》中記載,"《禮傳》雲,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裡說了兩個意思,一個是獲取獵物,祭祀祖先,因此獵臘同義。另一個是新舊交接,向祖先祭告一年的情況。其實,臘還有一個意思,是祭拜上天的神仙,祛除瘟疫邪祟。總之都包含了祭祀祈福之意。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因此,臘八又稱為臘祭,是祭祀天地的重要日子。最初夏代時,稱臘祭為"嘉平",殷商時期稱"清祀",周代改為"大蜡",直到漢代,才正式確定為"臘"。舊曆的十二月,也改為"臘月",流傳至今。

北齊詩人魏收在《臘節》中,有詩句"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這裡的嘉平,就是臘祭之意。除了祭祀先人和神靈,祈求平安吉祥,臘八節還有兩個與吃密切相關的活動,一個是臘八蒜,一個是臘八粥。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為什麼要在臘八這一天製作"醋蒜"呢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蒜的由來,其實與年底結賬有關。經商做買賣的,臨近年底的時候,都要清算賬目,對賒欠款項的進行盤點,統計一年盈餘虧損。年根算賬太匆忙,未進臘月就算賬有點太早,所以把算總賬的這天,約定俗成為臘八。

要說起來,中國人是比較內斂的民族,即便是賒欠這種事,也做出很委婉的姿態。作為債主,在索要欠款之前,會安排夥計到欠債的人家裡打個招呼,讓他有點心理準備,該還賬了。

欠債的終須償還。那麼怎麼讓欠債的有所準備呢?債主就想了個辦法,用醋泡了一大缸子蒜,看看誰家欠債,就讓夥計帶一瓶子蒜過去,取"蒜"為"算",接到醋蒜的人就知道,這是算賬來了。並且蒜在醋裡面,酸溜溜的都泡成綠色,這也算提醒欠債者,"債主臉都綠了",趕緊的吧。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據說,臘八蒜營養豐富,但是過去的老百姓,家裡講究的都不會到外面去買,一方面是因為臘八蒜製作簡單,無須外出採購。另一方面還是諧義“算賬”所致,誰家出入進項,都得自己掌握,不希望別人來算吧,所以臘八蒜也不能要人家的。

再說了,別人送來的臘八蒜,即使好意也不能接受,這意味著受家欠了送家的錢,也是很忌諱的事情。所以過去過年伴手,都沒有拎著臘八蒜出門的。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臘八粥"的傳說,主要有佛祖成道、明皇捱餓和撒豆驅穢三種說法。

佛陀成道說

這個說法認為,臘月初八這一天要吃"臘八粥",是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原本是古代印度一個王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當他年幼的時候,看到許多百姓每天受到病痛和死亡的折磨。於是這位年輕的王子,就離開富貴生活出家修行,尋找苦難解脫和人生真諦。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喬達摩·悉達多采取的是苦行僧(佛陀以前還沒有佛法僧的概念)方式,他不停的體驗人生各種悲苦,每天就吃"一麻或一麥",最後搞得自己憔悴、虛弱又疲憊,仍然沒有達到開悟的目的。他用這個方法苦修的六年,發現這並不能解決心中的苦惱。

這時候,有一位牧羊女經過,見到佛陀身形消瘦,幾乎要累的暈倒,就弄了一些羊奶混合了大米做成一碗粥,給佛陀喝了下去。佛陀喝下乳汁做的米粥,恢復了體力,對牧羊女的救助非常感謝,由此也明白了單純的苦修是不能找到人生真諦的。

就在這一天,佛陀在尼連禪河中,洗澡淨身後,坐在菩提樹下,終於達到解脫的境地,發下宏偉誓願,得到正果。這一天就是十二月初八日,也是臘月初八。因此臘八節又叫"佛陀成道節",或者"成道會"。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也有一種說法,臘八節最早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祭祀之日,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土以後,教徒們為了擴大影響,也為了提高當地民眾的親切感和接受度,就將中國傳統文化臘八節,穿鑿附會與佛教經典結合起來,把這一天定為佛陀的成道日。應該說,這個親民的方式是有效果的。

每逢臘八節,漢教寺院都要舉行隆重的法會,紀念佛陀成道的重要時刻,並仿效牧羊女的故事,用米、慄、棗、果仁等各種穀物熬煮米粥,供養佛陀並施捨民眾,稱為臘八粥。佛教寺院的這個行為,初衷無非是擴大佛教影響和救濟窮苦百姓。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如今物質豐富的時代,施粥行為更趨近於形式,稱之為"佛粥",帶有分享福報和祈求平安的意思。許多民眾專門趕在這一天到寺院喝粥,認為這一天的粥中,包含著佛祖庇護和吉祥如意,不僅自己要討一碗,還要帶回去給家人,在臨近新春之前,全家都沾沾佛氣。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太祖刨坑說

據說,朱元璋在當皇帝之前,也是非常悽苦的出身,做過乞丐、和尚、羊倌等等,這都是很多窮苦人家的營生,但是經過這許多歷練,朱元璋的基層基礎經驗就特別豐富,雖說當時的目的單純到只是為了餬口,說到底給後來的管理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給財主家打零工,因為身子弱小,只能幹些放牛撿柴拾草的活,即便是很努力做事,也經常受到地主老財的霸凌。有一回,他趕著牛出去放,突然跌落石坑,把牛腿別斷了。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牛在過去的農耕時代,是絕對的助力和重要工具,許多朝代立法嚴禁食用和宰殺耕牛。地主老財一見牛腿折了,哪肯與朱元璋甘休。狠狠地把朱皇帝打了一頓,還不解氣,就把他關到了牛棚裡。

這一關就是三天,三天沒有回去,家裡的老父親也就餓了三天。朱元璋氣的牙根癢癢,想不通為什麼窮困百姓要受這種痛苦,缺吃少穿,做不完的苦力,交不完的雜稅。越想越氣,但是飯還的吃,朱元璋發現屋裡有個鼠洞,畢竟有毛不算禿、耗子也是肉,就刨洞想抓個大胖老鼠充飢。誰知道朱皇帝刨的是個大田鼠窩,這老鼠素有冬天儲備糧食的習慣,從裡面找到了不少糧食,穀子、豆子、粟米等等,甚至還有棗和蓮子。

看來是天不絕皇帝命,朱元璋就用這些東西,熬了一鍋厚厚的粥,入口香甜綿軟,給老爹爹和自己解了飢餒之苦。後來朱元璋就做了皇帝,雖然朱老爹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他回想起"老鼠粥"的味道,還是非常懷念,就招呼宮裡的太監想辦法弄一些,供他憶苦思甜。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太監也沒吃過那個"老鼠粥",也不敢問這東西是啥,就到後宮請教馬大腳馬皇后,馬皇后就給太監描述了個大概齊,太監就照著皇后說的,找御膳房琢磨去了。後來御膳房真的仿製出了"老鼠粥",並且在裡面加了桂圓、薏米等等,還放了綿白糖增加口感。

朱元璋吃了以後,比原來記得的味道好很多,於是龍心大悅,重賞太監,並用它招待了群臣。各位大臣嚐了都覺得很好喝。紛紛詢問此物為何,太監剛想說"老鼠粥",朱元璋覺得不雅,記起當年刨老鼠洞是臘月初八,就搶著說道,"今日臘月初八,賜宴百官,此物甚是甘美,就賜名臘八粥吧"。

宴席散了,許多喜歡吃喝的大臣,回到家中也開始製作這種"臘八粥",並將這個做法傳到了民間,由於此物實際上是雜糧粥,如何搭配都不為過,窮富皆可製作,引得百姓也爭相效仿,臘八粥由是傳揚開去。青島地區是崇信這種傳說,認為臘八粥的由來是源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紅豆驅邪說

臘八粥的一味主料,就是紅小豆。為什麼要用紅小豆,傳說臘八節還有"赤豆打鬼"的風俗。相傳,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氏,曾經有三個兒子,他們戰鬥中被砍死,死了以後化成厲鬼作祟,專門在歲交時節跑出來害人,特別是給小孩子帶來災禍。

這個說法傳得久了,信奉原始宗教的人們就非常害怕,認為所有的時疫瘟病,都是惡鬼、瘟神出來作惡害人。這些惡鬼們因為是戰鬥死亡幻化而成,最害怕看到的就是與血液一樣的鮮紅色,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臘月初八用紅小豆雜以其它糧食熬粥,人吃了這種紅豆粥,就有了祛病祛疫的吉祥寓意。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其實"赤豆打鬼"這個傳統,起源於古老漢民族的一種具有強烈宗教性和藝術性的巫術儀式——"儺"。所謂的"儺",內涵為"通過儀式驅除瘟疫厲鬼,消除災難"。

古代舉行的"儺"儀式,最隆重的叫做"大儺",它以巫舞的形式存在,儺舞師打扮成原始巫師形象,頭戴恐怖的鬼面具,手執刀斧利劍,邊跳邊舞,口中唸唸有詞,作驅趕撲打之狀,如同驅逐惡鬼。《論語·鄉黨》中記載了春秋時代儺的場景,"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參加儀式的人都要著朝服,嚴肅站立,可見這個儀式自古以來就非常受重視。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撒豆的風俗,同樣起源於儺文化。"追儺"也是中國古代的巫祭手段,由沿襲的儺文化演變而來(同樣演化的民俗儀式,還有南方的儺戲、儺舞等等),作用依然是驅逐惡鬼疫病,這個儀式主要在節令變換之日進行。到了唐代,追儺儀式已經變成新年例行的活動"追儺大典",也是唐都長安春節慶祝活動的最高潮。

青島:臘八節為啥要醃蒜、喝粥,民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故事

大約一千三百年前,飛鳥時代的日本,就在頻繁而迫切的文化交流中,跨越千山萬水,通過遣唐使把"追儺"風俗引入自己國家,後來成為朝廷的隆重儀式。至平安時代,日本每逢農曆除夕(明治以前,日本主要使用中國的舊曆紀年),都要在平安京皇宮內,舉辦追儺法會,驅鬼祈福。

日本平民家庭的撒豆節,則更加親切可人。到了節日,一家之主的爸爸會帶上一個鬼面具,化妝成惡鬼的樣子,小孩子則拿著一袋豆子(稱為"福豆"),一邊用豆子打鬼,一邊說"鬼出去,福進來",通過這種驅鬼祈福的儀式,來接觸民族的傳統文化,只不過更具家庭遊戲和親子互動的意味。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