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开元盛世末期,李隆基已经明显不想当个好皇帝了,把屡次顶撞自己的宰相张九龄换成了贴心可人的李林甫,李隆基真的觉得天下太平,再也没有烦心的事情了。

李林甫也算是个能干的,把李隆基拍得舒舒服服,并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有些是巩固了开元盛世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有些后果严重,尤其是对外军事战略方面。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开元时期的持重安边】

武则天后期,大唐从武则天的政治高压和酷吏清洗中逐渐恢复过来,凭借大唐的国力和百年来积累的文臣武将,在对外战争方面处于主动态势,仍然属于扩张时期。

到了李隆基开元时期,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大唐军队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的边境节度使制度,也使大唐各方用兵更为灵活和积极主动。效果也很明显,东南西北各方有明显的推进和扩张:

这时,北方最远羁縻了整个东北平原及外东北,建立了室韦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渤海国也归附大唐;在华北压制并消耗契丹和奚,虽然他们时叛时降,但并不是个大麻烦;蒙古高原上后突厥是个劲敌,但本身内乱不断,新兴起的回纥与后突厥内斗不休,已经满足于与中原进行贸易,入侵中原只是个梦想;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西域的昭武九姓各国在大唐、吐蕃、大食三国之间游移不定,但总的来说还是倾向大唐,仅凭安西、北庭都护府数万兵马就能占领如此广阔的西域,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高原上的吐蕃与大唐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但在大唐防守反击下,每次入侵都被碰个头破血流;西南的六诏统一建立了南诏,成为大唐在吐蕃身后的盟友。

大唐的总体战略形势前所未有的好。

边境诸将都是老成持重的名将、宿将,包括张守珪、萧嵩、李祎、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朝中是姚崇、宋璟、张九龄等稳重正直的宰相,边境上以屯田、实边移民为主,既延续了初唐时敢于战斗、善于远程奔袭的优良传统,又不轻易挑起战事。后来西域在安史之乱后切断了与中原的联系还继续坚持了几十年,不得不说当年这些人的底子打得好。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天宝开始的对外开边】

客观的说,盛唐具备足够的实力开边,这并非是不自量力的穷兵黩武。但是,有想法不等于有战略,既然是战略,就要有方向,有轻重缓急。否则大唐再强大,也不足以同时挑战周边所有国家。

当时大唐最应该解决的敌人仍然应该是北方后突厥、契丹和奚。首先,这些敌人相对弱小,后突厥内乱不断,与当年贞观年间消灭西突厥的形势差不多;其次,契丹和奚离中原最近,牵制了大量精锐部队在河北,如果彻底解决这两个敌人,不但与东北的通道被完全打通,还能把大唐的战略纵深向北推进数千里,重新立足在贝加尔湖;

至于吐蕃,应该仍然保持战略防守态势,与南诏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待吐蕃发生内乱后再一举拿下。毕竟西域太广阔了,现有领土都需要几代人才能消化掉;

东北的渤海国以及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都不是那种侵略性极强的政权,应该放在最后,甚至可以借用它们的力量对付后突厥、契丹和奚。

当然,以大唐当时的国力,具备了与当时任何一个周边国家进行全面战争的实力,包括吐蕃和大食,只是得不偿失而已。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贝加尔湖)

李林甫这个掌权长达十九年的宰相,在军事方面做了很多有深远影响的改变,直接摧毁了盛唐,他之后的杨国忠也延续了这些做法。

首先,在人员上大肆打击政见不合者,包括张九龄、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主张对外持重安边的大臣和将领,在贬官之后或被害死,或郁郁而终;又大力提拔牛仙客、安禄山等主张开边立军功的朝廷内外重臣;

其次,在战略上毫无重点,既鼓励李隆基主动向吐蕃发起进攻,又纵容高仙芝、安禄山等人在西域和幽州向异族开战;

第三,废除了大唐一直的由朝廷重臣任边境领军大将的传统,改由安禄山等胡将任节度使,并掌握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个过程中,各地边将为了突出自己的显示度,都在盲目的与异族交战,甚至为了取胜采取了很多让人不齿的手段,后果非常严重。

在蜀中,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贿赂吐蕃将领取得了安戎城这个战略要地,尽杀守城吐蕃士卒。而之后的云南太守张虔陀又侮辱逼迫南诏王,直接逼反了南诏王。在天宝南诏战争中,大唐大败,损失士兵二十万,并把南诏彻底推到了吐蕃一边;

在幽州,安禄山前后十几次以宴会为名诱骗契丹人,酒中下迷药,等契丹人昏醉后斩首挖坑埋了,每次数十人。安禄山在打仗方面算是有两下子的,胜多败少,也曾经俘虏奚王,但多年战争下来,除了让安禄山势力大涨之外,契丹和奚与大唐的仇恨已经无可化解;

在西域,高仙芝擅自攻打与唐朝关系很好的石国和突骑施,并俘虏了他们的王,还纵兵抢掠、屠杀。石国、突骑施与大唐的关系一下降到冰点以下,并勾结大食入侵西域,造成了高仙芝恒罗斯城之败。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从开元末到天宝,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各方的形势就了很大的变化:

大唐在西域已经与大食这个强敌的势力范围连到了一起,原本轻易能组织十余万藩属势力骑兵进行军事行动,现在变得困难了,那些藩属国有些不听指挥了;

西南的吐蕃和南诏结成了战略同盟,虽然大唐防守不成问题,但已经很难再保持进攻态势;

北方蒙古高原上回纥消灭了后突厥,重新统一了蒙古高原,但对大唐不算太敌对,而大唐也未借此向北扩张,算是与之前差不多;

只有河北形势比较好,安禄山独领三镇节度使,手中十五万大军,牢牢守住了河北之地。

也就是说,大唐在国境周围已经没有盟友了,只剩下敌人和一批三心二意的藩属势力,与开元时期的形势有天壤之别。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仍是歌舞升平的盛唐)

量变到质变,总体形势不好就可能在任何一点被突破,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最让李隆基放心的安禄山造反了,安史之乱不但对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解放了原本被牢牢锁在高原的吐蕃,带来了吐蕃入侵的连锁反应,大唐只好全面进行战略收缩,放弃了西域。

开元到天宝,大唐对外军事战略从“持重安边”转变为对外“开边”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