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阿布160104287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退休制度都不一樣且退休制也不完善。高級官員退休後會有點退休金,更好一點的還能分點田地,而等級低的官員基本沒什麼福利。所以留下來也沒什麼用,自己回家種田更好。

問題沒問哪個朝代,我就把歷史上的朝代退休制都說一遍吧。

西周

採用的是“世卿世祿制度”,世卿就是貴族。“世卿世祿制度”就是官員們可以一直延續官位和祿田,這樣到退休年紀的官員也不怕沒退休金的問題了。

春秋戰國

此時的“世卿世祿制度”被廢除,開始了告老致仕制。官員告老前要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再通過上級批准上任後,才能告老還鄉。這時候告老的官員會獲得政府的一些賞賜。

漢代

隨著中央集權制的進一步發展,官僚機構也更加的強大。在漢代開始,告老稱為“致仕”。致仕在當時已經成為行政立法的一套重要制度,漢代的官員退休年紀為70歲,工資高於每月兩千石官員致仕,可以帶原工資的三分之一養老,少於兩千石的官員退休,不受任何優待。

漢代時,一石=27市斤左右,也就是13.5公斤糧食,兩千石就是27000公斤的糧食,按現在大米的價格5.4元/公斤,兩千石相當於14500元。也就是說,在漢代高級官員退休後,每個月還能得到48600元的退休金。

唐、宋

這時候退休的官員福利還是不錯的。五品以上的官員每個月可以領到一定比例的原工資做退休工資,有功勞的官員可以領到原工資相等的工資。京城六品以下,京城外五品以下的官員,可以拿到“永業田”養老(永業田就是可以世襲後代的天地)。

元朝

元代為了防止人才流失,高級官員沒有退休的說法。規定“翰林老臣”不讓退休,翰林學士就是“內相”,政府一直養到去世。而中高級官員退休,能加散官一等,漲上一級工資。家中困難且有孩子幼小者“給半俸終其身”。

明朝

明朝時期致仕制度有了變化:

  1. 退休年紀從七十歲放寬到六十歲。自己想辭官的,不限年紀都會同意。


  2. 退休金待遇比原來高上一些。

  3. 三品以上官員退休金還是原來的工資,四品以下升官一級給予“誥赦”,就是一個表彰。

清朝

如果是世襲的職位,就按原來的工資算退休金;如果不是世襲,到六十歲就給原來工資的一半;如果沒到六十歲就辭官,那就沒有退休金。

因為明、清兩朝已經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所以在致仕制度上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但總的來說,古代當官,退休金待遇還是不錯的。


大國布衣


可以留任養老的,並沒有強制性要回家鄉養老,但是因為很容易出問題導致沒人敢!當時的朝廷給官員的俸祿實際上非常少,比如李衛在擔任揚州知府的時候俸祿是每年150兩銀子,當時的銀子折現成現在的錢大約是每兩銀子600元人民幣,150兩大約是90000人民幣。這麼一筆錢在當時不算什麼大錢,基本上夠吃,但是沒法剩下多少,當個三五年知府的話買個小宅子是沒問題,但是要買個幾進大院還是不夠的。雖然當時的官員肯定是有各種灰色收入能夠置房買地,但肯定是不敢露富出來的,畢竟這玩意兒太明顯了。所以大部分人就只能選擇告老還鄉,不是被皇帝趕走的,只是因為怕露陷。

其次,當時的官員除了朝廷俸祿之外,還會有皇帝賞賜,皇帝賞賜的種類很多,有金銀珠寶,也有土地宅子。皇帝在賞賜大臣的時候,一般採取就近賞賜的策略,因為皇帝的賞賜並不是一次性賞賜的(按功勞),這是為了方便大臣管理,不然每次賞一個地方那麼必然十分分散。所以呢,大臣的產業都在自己老家,只能去老家才能享受得到。

最後,遠離是非之地。能夠享受告老還鄉待遇的人至少要三品以上,這些人在京城也是有皇帝賞賜的宅子的,但是這些人往往需要躲清淨,防止被扣上各種帽子,趕緊遠離京城回老家去。


優己


退休返鄉的作法非常科學有道理!一個地方呆久了。勢必形成一個人情圈。非常不利於新陳代謝。也妨礙新上任的繼任者施政舉措。

一個國家的高層官員,退休後離開京城返回故里過平民生活,對政治及社會影響就會減弱!這樣可以避免滋生腐敗!干政諸多不便。

這點中國古代官員似乎都做的不錯。而今天的西方世界與我國古代似乎相似。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完成一代人的責任要好得多。關健是建立一個有效的好規矩。依憲治國!依法行政!

長治久安要依靠合理公正的憲政制度。公權力要嚴格鎖進《憲法》框架下的鐵籠裡。還人民自由!請人民參政議政!給他們集社,出版。遊行,示威!言論自由的權利!按照《新聞法》給媒體鬆綁。解放思想,依法競爭!

官員住房實行官邸制!擔任哪一級官員,居住哪一級官邸。退休後一律收回!從總統,總理作起。任何人不得例外!退休後一律回原籍養老,並不得干涉當地政府日常工作!

官員的生活待遇也必須立法!退休後的那些過度待遇必須削減!這點必須參照我國古代及西方發達國家標準執行!臺灣馬英九先生就是最好典範!而日本的村山富市先生也是最好榜樣!

2019.2.6.即興作於正月大年初二。


晉A閒雲野鶴


很小的時候就讀過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描寫了賀知章86歲時,辭官還鄉與孩童相見不相識的場景。那麼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呢?


一是,“落葉歸根"。古代官員都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影響,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出來做官叫“出仕”宦海浮沉、樹高千尺,最終還是要落葉歸根的。

二是,親族觀念。古代人口流動量相對較小,一些世家大族祖居一地,親族觀念很重。外出做官的人,親族、宗祠都在家鄉,為官要盡忠,歸鄉還應盡孝。

三是,退隱田園。能夠告老還鄉的多為“京官”和高官,辭官後要想能安享晚年,最好就是退隱田園,離開權力中心的“是非地\

林城布衣10001


你問這個古代好像有點太模糊,每個朝代針對退休官員的政策都是有所區別的,那麼我簡單說一下時間上離咱們比較近的清朝吧!



在清朝年滿60就可以退休了,退休的官員就必須回到家鄉養老。關於你提這個問題,咱們就拿清朝的京官來講解一下,因為清朝京官更能體現退休返鄉制度。清朝在京為官的官員,如果到了退休年齡還不返鄉養老,執意滯留在京城是要被問罪的,所以一般人就乖乖回老家養老了。


這樣的制度存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官員當了一輩子官,一生中所積攢的人脈關係網是非常龐大的。他自己雖然退休了,但是那些親系、門生等有的都還在任上,這些人如果經常走動就容易形成黨羽,對朝廷政權的穩定是不利的。退休後讓他們回老家養老,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隱患。

在清朝一個官員會有家人、侍從等等一大堆人員,隨著退休人員的增多,這樣的人員日積月累,會佔用當地很大的資源。把他們分散到全國各地的老家,就不會存在這樣的情況了。



還有些記載清朝官員退休不但要回到家鄉,而且還要求回到家鄉後,沒有經過批准的情況下,是不允許再離開家鄉的。意思是你退休後就在你的家鄉畫了一個圈,這個圈裡面就是你的活動範圍,沒有上級批准就不允許出這個圈。當然也有極少數高級官員是不受此退休政策影響的。

手機打字不易,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追記歷史


古代官員的告老還鄉可以說是現代社會退休制度的雛形。古代官員在感覺自己身體無力繼續從事繁瑣的政務之後。便會相皇帝上一封奏摺陳述自己身體年邁、年事已高,無力再為皇帝排憂解難、分擔政務……請乞骸骨回鄉養老!

一般這類陳情奏章的內容都十分的煽情,大多為陳述忠君愛國之意以及自身的仕途歷程和身體狀況。皇帝在綜合考慮之後,一般會准許其告老還鄉,從繁忙的政務之中脫身出來回到故土享受天倫之樂。並且還會賜予其各種恩賞和封號,以謝多年君臣之宜。那麼為什麼古代的官員退休之後一定要返回家鄉呢?而不能夠留在自己長期工作的地方度過餘生?



首先,古人的思想體系裡面有很重要的一條便是落葉歸根!這不僅僅是人之本性,也是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所提倡的。一個人在外求學當官多年,晚年都要回到自己的故里,回到生養自己的地方。這裡有自己的宗族兄弟,鄉親故舊,可以暢敘少年故事。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古人都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葬在自己的祖墳之中。這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歸屬感。


另外,古代的官員很多時候都經常變遷自己的官職和任職地。很少有在一個地方長期任職的情況發生。即使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對於個人來說,無論在外地擔任如何高貴的官職,自己終究是一個客人,這裡終究是他鄉。在自己晚年迴歸故里,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好歸宿。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人外出做官並非是將整個家庭都帶出去。很多情況下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都留在自己的家鄉,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家眷也留在了家鄉侍奉雙親,也有一些連兒子都留在家鄉讀書生活。更不用說自己的家鄉還有整個家族的族人。古人有著十分強烈的家族意識。對於幾代以內的家族近親都比今天的我們更親切重視。整個家族的榮辱與共幾乎是一體的。而且古人在辭官時,可能家中尚有老母在世。那麼身為兒子更要回到家鄉侍奉母親左右,以盡孝道。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古代各地都湧現出了一些名門望族,族裡也會出現一些在外做官、在外經商的人。這些人都代表著家族的榮譽和身份。無論官做多大,人走多遠,整個家族的興衰都與每個人分不開。當然在這些人到了垂暮之年。自然也會再回到這團火中,回到自己的家族裡。度過餘生,享受天倫之樂。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古代很多在外做官的人,都是家族裡的佼佼者,都是家族晚輩的學習楷模。在自己晚年之後,在告別官場繁瑣的事務之後。錦衣還鄉,榮歸故里,這算得上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


珞珈山的貓


這就是所謂的“告老還鄉”,說白了就是該退休了,和現在很多退休的老人一樣,他們也不會再辭職之後就去本地的養老院,而是回到自己的家鄉,總之希望不會再和工作的地方有所聯繫,古人同樣也是如此,倘若真到年老色衰之時,告老還鄉、解甲歸田確實是不錯的做法,但是很少有繼續留守京城的官員。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有時候也是情非得已,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想要回避權力的爭奪,年輕氣盛時可以,現如今年邁、體弱多病,哪裡還有心思參與朝堂之爭;

二是退隱,無心混跡官場,這類人大多屬於看破官場鬥爭,不再像過著爾虞我詐的生活,回到家鄉做個清閒老人;

三是真的生病,有句話叫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體力不支,很多職位難以勝任,這類人但凡請求還鄉,皇帝基本上是會同意的,以上兩種就不一定;

也有人說,既然不想在當官,為什麼退休之後就非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難道就不能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這放到現如今應該是可以的,但是在古代則不同,他們在退休之後根本不會想繼續留在天子腳下,有的官員則是想走也走不了,甚至有的官員即使自己走了,子嗣也有被強行留下的,因為皇帝忌憚他們的威望,整體來講,皇帝是希望他們能夠留京的。

而古代官員執意還鄉而不就地養老的也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首先:遠離是非之地,官場上本就是派別眾多,即使是自己中立,也很有可能“躺著中槍”,古語有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希望的是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過著安靜的日子,頤養天年,而不是整日提心吊膽。

其次:思念家鄉,古人都有落葉歸根的傳統,即使是現在也是如此,但是很多官員都是在異地任職,甚至是每隔幾年就被調任,除了自己的出生地,他們對別的地方很難有深厚的情感,更何況是年老體邁的官員,他們也擔心自己在異地生老病死,這樣是不吉利的。

最後:家人團聚,我們看電視總是看見很多官員都是拖家帶口,但實際上大多數官員都是隻身赴任的,所以他們在回到自己家鄉可以和親人團聚,人能活到這樣對自己來說也是莫大的安慰,倘若父母尚在還可以盡孝。

另外有的官員在退休之後,即使是不回家鄉也不會待在就任地養老,而是四處遠遊,遠離世俗、忘情山水,拿著退休金遊山玩水,不亦樂乎!


羽評郡主


有三個重要的原因吧,一是“落葉歸根”在古代是主流觀念,自己的親族還有祖墳都在老家,自己去世後也要歸葬進祖墳的,往往就葬在父母的墳墓旁邊。二是經濟原因,古代的官員絕大部分是沒有退休金可領的,一部分是皇帝的特別照顧賞賜財物或者發退休金。大部分官員用積蓄都是在老家置房買地好老有所依能安享晚年不至於過的太窘迫。第三個原因是古代是農耕社會,皇帝用盡各種辦法把人限制在各自的一畝三分地上,“重農抑商”是最有效最有名氣的辦法,流動人口很少,所以官員退休回鄉也符合皇帝的意思,想在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皇帝肯定會忌諱的,要知道,古代的官員實行的是“流官”制度,地方官員三年一換,就是提防避免官員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勾結地方勢力結黨營私搞腐敗。退休官員不回鄉想圖謀不軌啊?


立志成蟲


古代是沒有退休福利一說的,也沒有像現在電視劇裡面演的如此一樣。下面來說說為什麼古代官員離任之後回鄉的很多,留在就任地的就很少。

一種思想

無論古今,家都是我們華夏文化的重要的支點。所以我們過年過節都很注重家人的團聚。我們古代官員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有了告老還鄉一說,畢竟宗族的祠堂在那裡。這麼多思鄉的詩也是這樣誕生的,所以官員離任之後回鄉也是文化上的的一種回家。

皇權不下鄉的補充

古代的中國,皇權一般情況下不會下鄉。但是會以另一種形式來補充,官員的告老還鄉就是這樣的補充。告老還鄉之後的官員就成為了當地的鄉紳,鄉紳又是維繫鄉村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有助於帝王維護統治,故皇帝也支持官員“退休”之後回鄉的去。




哪怕如今的農村也很重視宗族文化,古代“官員”退休之後回鄉也是一種榮譽。總之古代對“家”的概念是很重的,所以“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就使得官員在“退休”之後一般都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多。

當然若是很受帝王重視的話,一直留在京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有各種原因使得官員在“退休”之後就在異地生根了,這個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淡看天上月


相信經常看古裝片的朋友都對“告老還鄉”這個有印象,這個詞說的就是古代的官員年齡大了,請求回老家養老。那麼為什麼古代的官員退休後都要回老家呢?他們為什麼不留在任職的地方養老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古代人特別在意落葉歸根,魂歸故里。幾乎所有人都不想自己老了以後死在外地,就算再艱難他們也會想辦法回老家,讓自己死在出生的地方。就算生前做不到的,他們也會叮囑後人,讓他們將其屍骨帶回老家安葬。

古代的交通極其不便利,大部分老百姓一生都沒出過遠門。如果想要死在家鄉,就要趁著剛退休,身體還硬朗的時候提前出發,否則臨到了快不行的時候再出發,那就真的要死在半路上了。古代人最最不願意的,就是客死他鄉。

比如當年的上海灘大亨黃金榮,解放前夕很多人都勸他出逃,當時黃金榮已經80多歲了,他在上海生活了一輩子,怕自己死在外面,屍骨拋在外鄉,所以明知結局不妙卻也不願意逃走。

其實到了現代,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依然很多,很多人在外面大城市混的風生水起,賺的錢多到花不完,他們已經將家人都接到了大城市生活,可依然會時不時的回家鄉看看。很多人去世後也都會安葬在農村老家。

項羽的那句話就代表了他們的心聲,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另一方面,古代的退休制度並不完善。一般來說,只有高級官員可以拿到封侯的退休金,普通官員只能拿到以前俸祿的一半作為退休金。這樣一來,對於大部分官員來說,錢都是不夠花的,回到老家的消費低點,而且他們一般在老家還有田地,有些官員退休時候朝廷也會在他老家賞賜一些田地,靠著這些地生活也能好過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