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当时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玄武门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消息很快传到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将薛万彻、冯立 、谢叔方等人立即率军前来援救。

见东宫人马大举袭来,秦王部下登上城头,准备迎战。幸亏秦王府将领张公瑾膂力惊人,奋力将玄武宫门关上。东宫、齐王府兵将攻打玄武门,却久攻不克,薛万彻便率领他们转攻秦王府。此时秦王府的兵将大都在玄武门,府里只有几位文职官员留守,情况万分紧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献计,将建成、元吉的脑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悬梁示众。薛万彻等人见太子、齐王血淋淋的首级,登时没了斗志,谢叔方、冯立率众归降了李世民。东宫悍将薛万彻却单骑冲出城门,奔泰山方向而去(后来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闯入宫中面见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钢矛直入宫内,李渊见他全副武装,杀气腾腾,身上血迹斑斑,不由得大吃一惊,疾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为何”?尉迟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按捺住恐慌对左右大臣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铁杆“拥秦派”,于是劝说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宫了。事已至此,李渊亦束手无策,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违心地依言颁下一道圣旨。

尉迟敬德宣读圣旨后,太子、齐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涣散,已无法收拾,最后逃散的逃散,归降的归降。

史载,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后仍不善罢干休,待高祖李渊下旨“赦免”其罪后 ,他又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和李元吉的五子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全部处死。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亲侄儿。

唐高祖李渊亲眼看见十个爱孙全被诛杀,吓得是魂飞魄丧,哪里敢出面劝阻,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他自知处境危险,儿子李世民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会将锋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于是急忙在“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几天又宣布要退位作“太上皇”;两个月后,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帝。是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虽然仍端坐在龙椅上,名义上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心里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将若云,谋臣似雨,人才济济,且大唐最能征善战的精锐基本被他掌控,全国的局势也被他所控制,加上两个儿子、十个孙子被杀,那血淋淋的一幕对他刺激很大, “光杆皇帝”李渊无奈,只得主动表示愿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徙居泰安宫,过着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生活。

李渊禅位后,自知大权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彻底不干预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对老爹执礼甚恭,他大兴土木修筑大明宫,以做老爹的养老与享乐之所。李渊深谙其意,也就知趣的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这种做法,虽为自保,但也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为李世民心无旁骛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环境。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殁,享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渊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皇帝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并不代表权力长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况下,皇帝的权力也会处于真空状态。这种特殊情况通常就是受到一种武力胁迫,历史上这样的例了并不少见。比如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当时他把一个积贫积弱的赵国变为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国家,甚至一度都有消灭秦国的实力和雄心壮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争,被困于沙丘宫,最后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鸟窝而活活饿死。惨不忍睹,让人唏嘘。


(唐太宗李世民)

同样,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仓慌出逃,当走到马嵬驿时,部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且逼杀了玄宗皇帝的爱妃杨玉环。当时玄宗皇帝老泪纵横,心如刀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协退步。所以,并不权力大小的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平时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也会受制于人,反而变得与常人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一个极端,从入另一个极端。


(李渊剧照)

李世民逼李渊下台,完全是有预谋的、一步一步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唐朝统一之后,浴血奋战7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后,处处坦露出想当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觉。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渊就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的皇帝继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时的李建成已经为继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进入了坐皇帝位的状态,如果让位于兄弟,实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双方明争暗斗、互不让步,最终兄弟俩矛盾还越来越深。

后来,李建成还拉拢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阵营,一起对抗李世民。李世民针锋相对,暗中积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带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却奏请李渊让四弟李元吉出征,并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将全将带上战场。其实,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将李世民及同党一网打尽。就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太子还让太史令奕傅向李渊凑请“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用意就是说秦王李世民要造反,为自己将来诛杀李世民做铺垫、找说辞。
(李世民与李建成剧照)


李世民通过眼线,获知了李建成的这一险恶用心,于是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

一、李世民借父亲质问其“太白经天”一事的时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为放纵,淫乱后宫。做为父亲的李渊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大逆不道,于是传命两儿子第二天朝堂对质。李世民不动声色,实施了引蛇出洞之计,因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门设埋,诛杀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连夜策划,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当李建成出现的一刹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见势不妙,连发三箭做掩护,拨马便跑。尉迟敬德拍马上前,结过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后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登上城楼,向闻风而来的东宫兵马出示人头,并大声喊话。东宫兵马见太子已死,吓得如鸟兽散。
(李世民剧照)


三、李世民为了防止局势有变,派尉迟敬德武力挟持李渊。当时李渊正和大臣等候三个儿子前来对质,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突然闯入。李渊忙问:“外面何人作乱?”尉迟敬德回答:“作乱谋反者太子与齐王,已被秦王诛杀,并派臣前来护驾”。李渊马上就什么都明白了,于是问左右大臣如何是好。于是有人建议让李世民当太子,李渊只能顺梯子往下爬,说:“这也是我长久的心愿啊!”

四、尉迟敬德还不罢休,要求李渊交出军权,让东宫兵马听命于李世民指挥,李渊一一应允。于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势,将太子党骨干一一抓获,并派兵将太府及齐王府围困,然后将10个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处死10个侄子,李渊无可奈何,眼见无辜的亲孙子落难,因为他已经缴械投降,没有了权力。

五,两个月之后,玄武门之变善后工作结束,李渊也没有心思在这个有名无实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担心夜长梦多,说不准李世民对他也会下狠手,于是李渊很识相的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将皇位让了出来。从此李渊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

总结:李渊身为皇帝,权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后,他就成了任由摆布的无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将父亲赶下台,就是他出奇制胜,杀了大哥和四弟,然后将李渊控制,逼迫父亲交出权力。既然大权在握,李渊下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只有早,没有晚。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后,篡改了大量历史事实,导致后人解读困难。但无论他怎么篡改,还是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史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零星的证据,试图复原历史原貌。

玄武门之变两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显,李渊是在某种压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竟然被儿子逼下台呢?玄武之变后,李渊为什么没有惩治李世民,反而受制于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已经控制了部分禁军,政变中,他以武力挟持了李渊,逼李渊交出了实权。政变后的两个月,只是父子间故意演给后人看的一出温馨戏!

玄武门之变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无疑是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当天值班的中郎将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圈套后发现上当了,想逃也来不及了,结果双双被杀。虽然太子府和齐王府兵士两千多人救援,但为时已晚,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瞬间瓦解。

这段故事,在史书中有记载,细节描写虽然被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难复原。不过,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变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渊介入,李世民还得束手就擒,其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挟持李渊才是关键一步!只要挟持了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不能得手,李世民还有翻盘的机会,政变的双保险。那么李世民挟持了李渊吗?《资治通鉴》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此时正在泛舟,尉迟敬德威风凛凛地走过来,说太子和齐王作乱,我奉命来保护你!这段故事很诡异,其一,外面杀得昏天黑地,李渊毫不知情,直到尉迟敬德出现;其二,李渊身边有禁军护卫,你一个秦王天策府的将军,随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么回事?

很显然,这是一段经过精心“修饰”的故事!尉迟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负责武力挟持李渊的!李渊也不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政变是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渊!

受到劫持的李渊,无奈之下,向身边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萧瑀和陈叔达立刻表示:太子和齐王于国无功,还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该死,秦王功大,天下归心,陛下应该册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只好答应了。接着尉迟敬德胁迫李渊写下一道诏书,令所有的军队听从李世民调遣。李世民这才出现,扑倒在李渊的怀里,假惺惺地痛哭起来。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

李世民为什么能顺利控制住李渊

玄门之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幕后主要策划人应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将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编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渊控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惊愕之下的李渊表示第二天一早让兄弟三人当场对质。

很明显,所谓淫乱之事肯定是无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个,能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诱骗入宫的理由。这个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会紧张,没做过这事啊,去就去,一点防备没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个妙处就是,李渊对这种事不好声张,毕竟是皇家见不得人的事,必须悄悄处理,不宜大肆宣传。所以,李渊身边只有几位信得过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护卫。这就给李世民突袭劫持李渊创造了条件。

其实,李世民还早就收买了部分禁军将领,玄武门当值中郎将常何就是其一,负责海池护卫的禁军就没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团的谋划能力,肯定算无遗策!有史学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经做好了政变失败的打算,他事先已经派张亮、温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阳,一旦长安有失,李世民会立刻逃往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武装攻伐长安!

这就是李世民集团的高明之处,政变没开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对于李世民的精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连自己身边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败?


寻根拜祖


这个问题问得好,李世民胆敢逼皇帝李渊让位,究其原因,有四:1、府兵制的原因;2当时几大势力集团争夺的结果;3、李世民下辖天策府,有将有兵,而且都是骁勇善战之辈;4、李渊自身的原因。这四个原因,互相影响,互相支撑,最终成就了李世民的千秋威名。我们下面来仔细看看这四个原因:

1、先来看看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在唐初为全盛时期,特点是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时期,如果有人造反,想调动部队进行防守反击,手续及时间比较繁琐,还无法做到保密。说白了,李渊无法及时调动足够的部队勤王。

2、当时除皇权外,还有关陇集团、山东集团和江南文士集团几大势力,李渊夺得皇位,得利于关陇集团的大力支持,即位后,为了削弱威胁皇权的关陇门阀势力,来谋求国内的各个贵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平衡,李渊让大儿子李建成娶了山东门阀贵族(山东集团)郑氏女为妻,二儿子李世民娶了关陇门阀贵族(关陇集团)长孙氏女为妻,三儿子李元吉娶了隋朝宗室杨恭仁(江南文士集团)的侄女杨氏为妻,而国都长安处于关陇集团的势力范围之内,唐朝当时大部分武力也掌握在这个集团的手里。

3、天策府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被封为天策上将后在洛阳所建的府邸。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下辖天杀、天枪、天盾、天弓四营,这四营,对内,是混迹江湖的武林人士;对外,又是大唐官府的维护者,所以在当时府兵制的情况下,李渊的几个儿子当中,李世民手里的兵力最强,而李渊当时手里的禁军,多是老弱之辈,论力量还不及李建成手里的私兵。

4、建立政权后,李渊将内政交由太子李建成,“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军权则交给二儿子李世民,并授权建天策上将府,自署官员,听任李世民势力坐大。以至于满朝文武,只有一个裴寂算是李渊亲信,其余人早就各自站队。而长安作为帝都,城中军事力量理应是天子绝对掌控,除了禁军不应该再有其余武装,但当时除了禁军,还有太子府的私军、秦王、齐王两府的王府兵。尤其重要的是,负责宫禁安全的武士彟(武则天之父)本是从龙元勋,却被他莫名其妙的打发离开了长安,以致于后来的不可收拾。

所以说,李世民敢逼李渊下台,根本原因用后世的一句话来概括“枪杆子里出政权”。


张良自挂东南枝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可以算是李世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不会出现之后的“贞观之治”也就很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大唐帝国。李世民这个人或许会郁郁而终,或许会死的不明不白。但是这一切,包括李世民的命运和唐朝的命运。从玄武门而改变。对常人而言玄武门只是一道门而已。但对于李世民来说,玄武门就是天下。



说起为什么李世民敢在玄武门之变后逼李渊退位还得从头开始说起。严格意义上说起来,李渊当初起兵反隋的时候,李世民可是出了大力的。本身李渊根本没有谋反的打算,而且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时候,李渊还是铲除叛逆的主力。但是李世民有野心啊。李渊在平乱,而李世民则暗中和各地起义军交好。后来李世民看着隋朝没希望了随意准备要造反。但是当时李家是他父亲李渊做主,还轮不到李世民来发号施令。所以李世民打算“绑架”李渊,逼着李渊不得不造反。后来李世民伙同刘文静和裴寂把李渊给灌醉了,从皇宫弄了几个美女伺候李渊。李渊醒来之后害怕极了。因为皇宫里的女人都是属于皇帝的。李渊把皇宫的宫女睡了那就是死罪了。所幸李世民就对李渊说,反正现在难逃一死了,干脆造反吧。李渊无奈只能被儿子李世民“绑架”着开始了造反大业。



李渊造反之后当时他的儿子之中能帮的上忙的就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所以当时二人也随着李渊一块造反带兵打仗。两个人都很有能力。干的也是有声有色的。这个时候李渊和李世民的势力其实相差无几。李渊占领了关中之后开始称帝建国。建国之后理所当然的作为长子的李建成成为了太子。而李世民由于战功卓著,被封为最尊贵的秦王。


此时的唐朝虽然建国了。但是他们也仅仅占领了关中而已。其他地方割据的诸侯还很多。这个时候唐朝开始讨伐其他诸侯。而李建成由于当上了太子,所以不能领兵。而李世民则开始统帅唐朝所有大军作战。虽然刚刚成年的李元吉也分去了一部分权利。但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无伤大雅。之后李世民统帅大军南征北战剿灭了各地诸侯势力。可以说大唐的天下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且在征战过程中李世民收拢的很多将领的心,也亲自收服了很多大将。李世民在军中的权势愈加高涨。而李建成也感到了李世民对自己的威胁。所以开始对李世民下手了。



很多人可能疑惑李世民图什么?辛辛苦苦的绑架李渊造反。最后也当不上皇帝。事实上当初骑兵造反的时候,李渊承诺过李世民,如果将来夺得天下,他会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唐朝建立后李渊却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这就让李世民深深的感到不满。后来李建成拉拢李元吉一起对抗李世民,他们向李渊请求分兵给李元吉统帅。因为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最大的底牌就是手握大唐军队。只要把李世民的兵权剥离之后,李世民就不足为惧了。而李渊也偏向于李建成。帮助李建成对付李世民。或许在李渊心里对李世民也是非常忌惮的。因为他也知道李世民在大唐军队中威信有多高。所以他就同意了李建成的请求。而这一切都被李世民的卧底知道了。卧底对李世民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对付你,想要夺了你的兵权并且除掉你。李世民一听大惊,但他也没有办法。因为虽然他统帅唐朝大军。但是平时他是没有权利调动军队的。能调派的只有自己的卫队。而自己的卫队人数肯定没有李建成和李元吉卫队加起来人数多。所以李世民心急如焚。因为在此之前李建成已经多次暗害李世民了。李世民也感觉到自己很危险了。


后来李世民找来了秦王府属官房玄龄和杜如晦商讨。房杜二人劝李世民放手一搏,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开始召集自己的忠心的臣子准备谋反。由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卫队人数比李世民多。所以李世民决定擒贼先擒王。他准备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施不及。所以他对李渊说,我丢了太子的位子也罢了。现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勾搭后宫开始暗算我。我想平平安安的活下去也是个问题了。请父亲帮帮我。李渊感到对不起李世民,所以答应宣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给他们调解矛盾。次日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进宫走到玄武门的时候,被埋伏的李世民率人杀出,李世民亲手杀了李建成 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杀。


杀死二人之后,尉迟恭割下了二人的头颅随李世民进宫见李渊。尉迟恭高声大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叛乱被秦王击杀。请李渊立秦王为太子。这个时候李渊正处于震惊之中,恍恍惚惚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同意尉迟恭的建议。后来尉迟恭又说陛下何不退位让于太子殿下。并且拎着两个人头高声问李渊何时退位。李渊当时害怕的不行。本身李渊就对不起李世民,眼见李世民开始杀兄弟了,生怕李世民把自己也杀了。所以答应立秦王为太子。

因为李渊当时也是没办法了。儿子之中成年能办事的三个,两个已经被杀了。而且李世民又掌握着唐朝的大军。就算没有这些。当时当时李渊的性命就握在李世民手里。李渊是不得不答应了。再说当时大臣们也被李世民收买的差不多了。各个都说改立李世民。所以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同时监管国事。此时李渊差不多就属于半退休了。又两个月后李渊退位禅位于李世民。由此也开始了李世民的时代篇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e


小小小百科全书


因此我们今天就暂时摆脱史书记载的束缚,根据问题中的提法,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玄武门事变前后的历史,进而讨论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李渊的皇权为什么控制不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皇权的三驾马车李渊控制的如何?

就一般意义而言,个人认为皇权的至高无上主要靠三架马车来支撑,一是大义名分,二是文官政府政权,三是军队军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不同权力占的比重就相应的变大。比如国家统一稳定时,大义名分和文官政权的比重要大一些,而在割据分裂时代,军队的军权就显得重要一点。

那么唐初的李渊在这三架马车的驾驭上表现如何呢?首先大义名分毫无疑问李渊是稳稳占据的,毕竟他是正经八百的开国之君(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在太原起兵的历史上做手脚的重要原因)。军队军权方面,李渊自从登基称帝之后,就基本没有再直接掌握和控制军队,反而李世民因为统一天下的战争,久掌兵权,在军中的威望是无可比拟的。再则文官政府的行政权力上,虽然太子李建成因为长期辅政,实际控制行政权力较大,但是李世民在政府行政系统上不仅位列三公,还兼任宰相,同时他的秦王府或者说天策上将府是可以开府建衙的(即李世民是可以自行组织幕僚行政班底的),秦王的教令也是可以下达给政府官员执行的正规法令。再加上李世民还可以自行铸造钱币,拥有几乎和国家一样的经济权利。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在三驾马车的控制上并不稳固,尤其是军权的控制比较弱。而李世民大义名分上稍弱,在军权和行政权的的控制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

李渊

玄武门之变前,秦王集团已成为唐帝国内部的畸形毒瘤,李渊投鼠忌器

唐初的李世民凭借在统一战争中的军功,已成为唐帝国的畸形毒瘤,在军中,李世民已经前无古人的天策上将(这是为他一人而创设的职位),在文官行政体系中,李世民位列三公,还兼任中书省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还是皇族内亲王之首,无论文职、武职,还是勋爵都是最高了。加上允许开府建衙,自置官署,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俨然已是政府中的政府,或者是朝廷之外的另一个朝廷。秦王集团内部的文武官员估计李渊也没有把握能够控制的住。在这种背景下,秦王集团让李渊投鼠忌器,不敢贸然行事。杀死李世民对于李渊来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没有明显的罪过的情况下,贸然除掉李世民很可能招致秦王集团激烈的反抗,爆发一场内战的可能性极高。所以李渊也好,李建成也罢,都只能采用温和的逐步削弱的方式来对付秦王集团。


李世民剧照

玄武门之变中,秦王集团计划周密,精确打击,李渊猝不及防

在李渊的默许下,太子李建成拉拢齐王李元吉,开始逐步蚕食和削弱李世民的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久经沙场,果敢坚毅的李世民选择了武力政变。因为李世民非常清楚,李渊和李建成都有大义名分的招牌,自己如果继续用朝堂政治的手段来夺权,胜利的希望很渺茫,因为李建成并非一些影视剧里表现的那么无能愚蠢,相反李建成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文官集团中也非常有威望。所以李世民果断出手,发动玄武门政变,仿佛战争中己方战略态势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出奇兵的方式来觅得胜机。通过周密的计划,首先采取向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妃嫔淫乱,诱使李渊震怒,要求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对质,同时召集宰相们入宫(当然本人很怀疑当时李渊召集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质的是否是淫乱后宫的事,毕竟以李渊的政治表现,如果是涉及宫闱丑闻,又有自己两个儿子掺杂其中,估计李渊是不会召集宰相们进宫的)。但是不管如何,李建成、李元吉和宰相们都入宫了,李世民在玄武门预备的伏兵一涌而上,李世民亲手射杀大哥李建成。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成功的通过皇命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调离的东宫部下的保护并予以狙杀,同时利用宰相们都聚集皇宫的便利,由尉迟恭率兵控制了李渊和朝廷的宰相们,使得政府的高层首脑无法有效运转,同时利用自己在行政系统特别是军中的威望迅速控制了局面,从而迫使李渊接受政变结果。

李世民剧照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顾全大局,无奈下台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心中肯定是愤懑的,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大唐的开国君主,他很清楚自己面临的选择不多。如果不顾尉迟恭等人的“保护”,选择和李世民死磕,维护自己君王的尊严。不管胜负如何,自己刚刚建立的大唐帝国可能立刻分裂,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必然借机反抗李世民,最终演变成一场内战。不敢谁胜谁负,胜利者将面临一个很难善后的局面,那自己刚刚建立的大唐帝国很可能就要和前朝一样短命而亡了。其次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自己只有李世民一个嫡子了,而且也是无可争议的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了(因为另一个李建成已经死了),为了帝国的稳定,李渊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政变的结果,立即表示这也是自己多年的夙愿。也正是李渊的这种合作态度,才使得玄武门之变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宫内禁卫的抵抗都没有持续很久。李世民也才能够较好的继承国家权力,并开启自己辉煌的皇帝生涯。但是我们从后来李渊长期不愿和李世民一起出游以及不愿搬出太极宫等方面,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的不满和不甘。


综上,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个人的权势威望已经对李渊的皇权三架马车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在行政权和军权两个方面,使得李世民有资格挑战李渊和李建成的皇权大义。其次在李渊和李建成逐步削弱自己的情况,李世民果断出手,周密部属,精确打击,迅速控制局势,使得李渊猝不及防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不得不从大局着想,承认既成事实。无奈而又心灰意冷的李渊估计一刻也不想多见自己这个太出色的儿子,于是政变后三天就封李世民为太子,并直接交出权力,两个月后直接退位当起了太上皇。


围炉品茗人


公元626年,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政变的结果以秦王李世民诛杀了兄长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取得胜利而告终。



事情发生后,按理来说唐高祖身为建成、元吉的父亲,他该对二人之死痛心疾首,并好好惩治次子世民一番。

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他不仅对此事不闻不问,反而三天后就改立秦王为太子,把国家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自己则“偷闲”去了。

史书对这一段的记载也是极为简略: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以上足可见《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以及太宗李世民“逼宫”之事诸多隐晦,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何一国之君的唐高祖会被儿子赶下台呢?


秦王早有谋划

李世民按照史书记载,是太子和齐王率先动手,自己被迫动的手。而事实上,李世民早有布置,一方面在外屡立战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也凌驾于诸王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另一方面收服一众人心,文官谋士:房玄龄,杜如诲,武将李靖、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都甘效死命,这些人都在事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秦王的老谋深算,让父皇也不得不考虑,到底是让位还是不让,假如不让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兵变,加之李世民威望极高,振臂一呼,大唐江山就很有可能坐不稳了,到时候丢掉的就不只是两个儿子这么简单了。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高祖也很有可能一咬牙一跺脚就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不忍心

即使唐高祖权力大,并且也有这个能力制服秦王,怕也很难下处理他的这个决心。毕竟刚刚死了两个儿子,再失去一个很有可能承受不来,而且秦王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老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啊。

秦王确实是个合适人选

李世民的能力父皇都看在眼里,反隋平叛的时候,他败段达、破薛举、还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势力,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不是建成、元吉这两个草包可比,把江山交给他,唐高祖也能稍感欣慰。


晓史才能明事


李渊的权利确实在李世民之上,不光李渊,太子李建成的权势也在李世民之上,不然魏征在东宫任职时也不会劝李建成杀了秦王,最起码证明李建成有能力杀了李世民。

李世民的优势在于灭隋的过程中,建立的巨大威望,招揽的大批人才,积聚的大量钱财。但是这一切都会随着李建成登基而化为泡影。

玄武门之变完全可以算作李世民一生的豪赌,其实他也没有必胜的信心,形势所迫,在皇位即将无望的时候,拉着秦王班底做最后一击。李世民在这之前已经开始有意收买禁军里的一部分将领,比如说玄武门的门监,最后死在了政变之中。家人受到了优厚的封赏。

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必须同时完成两项工作,第一,完全控制李渊,将皇帝老爹捏在自己手里,事实上,史书上的蛛丝马迹告诉我们李世民亲自带领精锐骑兵完成了这项工资;第二,必须杀掉李建成,李元吉,特别是李建成绝对不能让他跑了。

在完成这两项工作之后,作为李渊唯一在世的嫡子,手里又攥着李渊,李唐江山自然是唾手可得了,剩下的就是要注意吃相,别吃的太难看。


醉美木渎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的权力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大,那么一个普通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机会把皇帝拉下马呢?李世民又是怎么把他的老爹皇帝逼下皇位的呢?

李渊坐上皇位后,册封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因为他是长子。按古制立长不立幼。但他同时册封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并且允许他开府天策,合法合理的掌握军权。这麻烦就大了。

李渊:


李建成身为太子,文官又尊崇古制,是为文官集团首领。李世民带领一帮能征善战的猛将打天下,在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为武将集团首领。

李建成:

两派人马互相明争暗斗,而皇帝老爹李渊却坐视不理。致使李元吉多次向李建成提议,诛杀李世民。一次夜间,李建成宴请李世民,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后侥幸不死,在天策府众人的劝说下,李世民决定策划发动流血政变。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带领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时,伏兵众出,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死。史称玄武门流血政变。

李世民:

战事结束后,李世民按照原先定下的计划,派尉迟恭担任皇宫警卫,控制皇宫。

当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湖上划船,看到浑身浴血的尉迟恭,手执长矛,身披铠甲,直冲过来。李渊吓得大惊失色,问:“今天在宫内作乱的是谁?你到这里来干嘛?”尉迟恭回答:“作乱的是太子和李元吉,现在他们已经被秦王诛杀了。臣是秦王派来担任皇宫警卫的。”

玄武门之变:

李渊看到眼神犀利,紧握长矛的盯着自己的尉迟恭,生怕反应迟钝些都会被这个猛将,在身上戳上几个窟窿。忙问左右陪侍的裴寂等人,怎么办?

裴寂那几个人也是识时务者,连忙说:“秦王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却屡屡被太子一党陷害,现在好了,太子伏诛,理应让秦王继承太子之位才对。”李渊赶忙说:好,本来就想让他当太子的。

六月初七日,在清理了太子一党及众多兄弟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把他的老爹赶下台,自己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继位:

那么问题来了,他李世民只是一个秦王,如何能逼得在皇位上的李渊下台呢?众所周知,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一言九鼎。怎么会被自己儿子赶下皇位?

一,事发突然,毫无准备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精心策划过的,李渊又没有收到密信知道此事。当玄武门流血事件发生后,李渊根本就是一头雾水,连是谁在作乱都还要问尉迟恭,根本无从准备,就被尉迟恭控制了。

尉迟恭:

二,身被劫持,无从施展

当整个皇宫被尉迟恭控制了后,李渊就被架空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能出皇宫去给忠于他的军队送信,甚至他都不知道哪支军队忠诚于他。而身陷皇宫,没有军队的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兵都能将他干掉。

三,本无威望,又无军权

玄武门流血事件发生之前,皇帝李渊,太子东宫府,天策府,三个权力机构发出的政令,手下的部门,竟然是按政令的先来后到顺序办事的,可谓荒唐之极。皇帝的威信全无。无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李渊他允许李世民开天策府,拥有军权。他自己却指挥不动那些骄兵猛将。

唐军:

四,兄弟尽死,秦王继位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仅清理太子和李元吉一党,还把太子家眷和亲戚,李元吉家眷和亲戚,通通处死。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其他幼小的兄弟们尽数杀害。如此一来,李渊的皇位,就剩下李世民一人来继承了。李家的江山始终还是在李家的手里,李世民身上还是留着他李渊的血,心灰意懒的李渊遂顺了李世民的意,把皇位禅让给了他。自己做个太上皇。

唐太宗:

所以说,皇帝虽然拥有莫大的权力,可是被控制住了以后,依然是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宰割了。敢把皇帝拉下马,是在这种条件下才行。李世民就是这样把皇帝李渊给赶下皇位的。顺便提一下,曹丕篡汉之前,也是把汉献帝控得死死的。

你的观点跟我同不同?请在下方留言。


刚日读史


李世民是历史上评价非常高的皇帝,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开创了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虽然他在政治上的成就非常卓越,但是“玄武门之变”却始终让他背上弑兄逼父的罪名。

当初在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为何可以逼唐高祖李渊下台?难道他的实力比当时的父皇还要大?其实这一切看似事发突然,但却符合常理。

李渊创建大唐皇朝以后,有一个事让他非常头疼,那就是立储君的问题。立储君一直是历代君王的难题,当时的李渊非常看重太子李建成,但是在能力方面李世民又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李渊的处理方式来看,他是希望李建成能够成为下一任的君王,而李世民则是辅促自己的哥哥治理江山。因此在权力和财力的调配方面,这两个儿子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李世民被长期派驻外面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还给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赏赐——“天策将军“,并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李建成则是以储君的身份,一直受到了李渊额外的帮助,不但拥有大量的人脉和将才,还给予了一定的财力支持。

从父亲的角度来说,李渊的做法是公平公正的,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一直以来长子都会有特别优待,而李世民能力非凡,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但从皇帝的角度来说,李渊的做法就是给后来的”玄武门事件“埋下伏笔。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件是早有预谋的,虽然正史上说他是临时决定,但从整个事件的人员调试、情报人员的安排、玄武门将的收买来看,这绝对不是一场临时的皇位争夺战。只是在李渊和李建成看来,李世民这一举动完全超出他们的预料之外,因此才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个被杀,一个被逼退位。

李渊是当时的正牌皇帝,如果从实力上来看,李世民是不可能这么轻松从父亲手里得到皇位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太子李建成已被他除掉,而李渊又已经年迈,不管是从未来皇位继承人,还是从实力上考虑,李世民无疑是最佳的下一任人选。所以李渊退位虽然无奈,但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