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是一種施捨,換來的就是乞討,也許幫助也是一種傷害

如果愛是一種施捨,換來的就是乞討,也許幫助也是一種傷害

人之初,性本善。人心向善沒有錯,我們希望整個世界都是好人,滿世界的人都安居樂業。事與願違的是,這個世界必不像你所想的那樣,而是那麼的現實。有富人,有窮人,有好人,也有壞人。

以前,不管是大人還是老師都會告訴我,一定要多做好事,熱心的幫助別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能丟,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有一天,突然問自己,怎樣做才算得上是做好事,怎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幫助別人。這個問題也許很少有人思考過,因為這似乎不是做好事的人思考的範疇。

如果愛是一種施捨,換來的就是乞討,也許幫助也是一種傷害


在人們的意識中,幫助別人是很偉大的。之所以做慈善的人在我們心中是品德高尚的人,這一點確實不能否認。

誰能分得清楚:什麼是幫助;什麼是扶持;什麼是救濟;什麼是施捨。

而許多時候,我們是在施捨,不是所謂的幫助。我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長大,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一生。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孩子需要的是指引和幫助,而不是隻要父母能做的就替孩子去做。這方面人類遠遠落後於別的動物,鳥類幫助雛鳥學會飛翔,第一次就將雛鳥丟出去,不扇動翅膀就會摔死或是被捕食,哺乳動物也是如此。由此看來,幫助也是需要方法。幫助的方式不對,反而是一種傷害。

如果愛是一種施捨,換來的就是乞討,也許幫助也是一種傷害


人們都會犯同一個錯,總以為只要能幫的那就是在做好事。很多時候,不知道對方是否需要幫助,卻早已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需要,那麼對別人是一種支持;如果不需要,那麼則是對別人精神的一種侵犯,一次打擊。許多路是靠自己一個人走完的,沒有人能夠為你涉足。

幫助、扶持、救濟在需要的時候是一臂之力,讓人從困境中走出來。我期望這樣的幫助會越來越多,恰如一場及時的春雨,助長了禾苗。明明可以自力更生,卻還要靠著別人的施捨。誰知道,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崩潰的。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可是這些扶持政策在農村沒有多大的見效,政府的出發點是很好的,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達成脫貧致富。可是問題就來了,許多老百姓就有錢花了,也就有時間整天喝酒。就等著政府的那點補助,從而不思進取,更不要說是自力更生了。因為這已經成為了一種依賴,一種習慣。

如果愛是一種施捨,換來的就是乞討,也許幫助也是一種傷害


很贊同助學貸款的這種做法,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學生幫助,讓學生能夠安心的完成學業,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等到出了校門就開始償還利息,在規定的合同期限內償還債務。這樣誰也不欠誰人情,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現在許多乞討人的收入甚至比白領的工資還高,可這是施捨。看過一個小視頻,一位經理每天要給一個乞討的人十塊錢。久而久之成了一種習慣,有一天這位經理家裡的孩子要上學了。就只給他五塊,經理說他的孩子要上學。那乞討的人就說:“你孩子上學是你的事,你也不能將我的十塊給他呀!”這雖然是個視頻,真實性當然值得考究,但是反映了一個問題。習慣了別人的施捨,就忘記了自己潛能和能力。

如果愛是一種施捨,換來的就是乞討,也許幫助也是一種傷害


倪萍在《姥姥語錄》中說:“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其實能幫助我們的只有自己,別人只是給你一個暗示,若不是自己要起來,誰也幫不了你。

良心的泛濫是精神的一種侵犯,當幫助成為依賴時,悲劇就開始了。每一種給予都不是理所當然,幫助表面上是不求回報。可是欠了別人的總是要還的,若是還不了,將會摧殘心靈,讓內心變得軟弱。

人生在世,最害怕的就是欠人情。欠了錢,可以還清;欠了東西,也可以還清。可是,人情卻是幾輩子也還不清。

自己能做的,就不要去求人,不要揹負累累的情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