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念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說,當下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但也仍有不少人對我們的文明現狀甚感自信,覺得隨著大眾受教育程度的逐漸提升,信仰與信念的認知體系會漸次完善,大同世界似乎為期不遠矣……

信仰信仰,你醒醒

然而不少的社會問題總會跟這些樂觀主義者找麻煩。貪墨高官、不法商販、冷漠社交、信任危機,不難得出結論,我們的道德與文明建設還遠未到高枕無憂之時。

就拿眼下這個2018年歲初來說,這邊曾引起輿論喧囂的“江歌案”剛以陳世峰撤訴服刑劃上了終止符,那邊李小璐、PG One的夜宿風波又引起人們對於誘惑與倫理道德的潑天探討。

數不盡的社會問題印證,當下急速發展的社會現實與錯綜複雜的社會認同已給人們帶來相當程度上信仰缺失與信念凌亂。價值觀念的多元正讓理想信念不堅的人走向模糊與迷茫。

儘管,黨和政府正對人文社會給予從未有過的高度關注,還擘畫出清晰明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24字理念眾所周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然而,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價值觀體系之所以存在,正說明這個社會需要體系來指導。正如人們常說“缺什麼,喊什麼”一樣,而這,通過一個小細節就可見一斑——24字理念早已延伸至了小朋友的學前教育階段,當我們看到黃口小兒咿呀呀地背誦“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時,就可以看到我們的道德缺失有多麼嚴重。

看,為數不多的靈魂淨土

當然,筆者並非重在批判,而只是在闡述一個道理——人是應該要有信仰的;沒有信仰,信念也可以;沒有信念,有著對於某種精神力量的敬畏感也足以保證我們的行為規範。

也很肯定地說,在某些時空,信仰與信念仍在。就在不久前,筆者夫婦度過了一段雲南之旅,親身體會了少數民族對於靈魂的篤定與信奉。

人沒念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納西族人的靈魂聖地 —— 玉龍雪山

到過麗江的人,多數都會去感受體驗那白雪皚皚,充滿聖潔色彩的玉龍雪山。據當地納西人介紹,雪山之上居住著他們的保護神——三朵神,就是傳說中身著白甲、戴白盔、執白矛、跨白馬的天神戰神。他們相信三朵神能夠保佑族人安康,也正是懷著對於三朵神的崇拜與敬畏,他們在雪山腳下勤懇勞作……

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族人對神明敬畏的純粹。就在我們前往麗江的前後,一名青島籍男子嘗試征服玉龍雪山不幸身亡,從納西人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神明被侵犯的憤怒,對於挑釁者愚昧行徑的唾棄……

也似有人說,少數民族的神明崇拜稱不得信仰與信念,而是封建迷信。但如果從內心世界來細究的話,迷信與信仰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清楚。神明也罷,宗教也好,信仰也可,只要能通過精神力量約束個人行為,多些教化,少些惡習,便是善果。

據瞭解,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基本都有本族所屬的宗教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儘管教旨與教義各有不同,但這些宗教文化無一例外地引導人們揚善抑惡,自我昇華。

我們常說,歐美國家的國民道德素質普遍要高於我國國民,一方面是他們歷經數百年的高速發展,物質生活優於處於發展中階段的我們,正如管仲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另一方面則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文明氤氳的社會風氣給了他們高度的文化自覺。

信仰信仰,你把燈挑得再高一點

內心常有敬畏,就會時時為自身行為劃界。而無敬無畏無信念之徒,就會永遠地迷失於自身私慾之囹圄。麗江之行,我和愛人輾轉至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族群中感受風情。摩梭人,就是我國最後一個母系氏族群落,在那裡,藏傳佛教指引著他們的靈魂與言行。他們對於佛祖、生死輪迴、因果報應持有篤信之情,人人都在終身行善以為來世祈福。

人沒念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摩梭人的篝火晚會

就在這樣一個充滿信仰的聖地,就發生了一件令人汗顏的故事。當天晚上,摩梭人正興高采烈地為遠來遊客載歌載舞表達歡迎與祝福。

可沒過一會兒,遊客群裡面一陣喧譁,似乎一名女遊客丟失一款貴重的手機。很快,手機就被關機,打不通。丟失手機的女遊客也不是吃素的,借同伴的手機搜尋手機定位,好像可以通過某種定位軟件確定手機所在的一個大概位置。後來,該女士索性拿起話筒,對著我們這些眾多的“嫌疑人”喊話。

想象一下畫面吧,不遠處就是當地民族夥伴的迎賓歌舞,近處便是一出來自都市遊客的偵探劇情——滿滿的都是尷尬。

晚會結束後,我們就各回賓館了,也沒人關注這場尋手機大劇是否順利告終。可我只知,撿到或者偷竊手機的人應該沒有多大的罪惡感,或許他早就習以為常了。長此以往,他會真的一直受益嗎?世人都知道,不會,等待他的將是更大的貪念,以及一座望不到頭的慾望之城。

人沒念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在欠發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宗教的引領作用仍不可替代

信仰,信念,包括我們所說的敬畏之心,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念想。自我們牙牙學語時,就被灌輸各種善念,一個足以指導我們長成後畢生言行的信念網開始織就。孔子在《學而》中有言,“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大寫的“人”必須活在一張大大的信念網裡。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由小及大,由個人到社會,正是如此。


晾書石

筆者才德淺薄,略作粗淺解讀。晾書石,石非寶石,卻常存書香,歡迎諸君石上留名,共享高見。請關注“晾書石”,更多精彩,期待與您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