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楊利偉的時候,也請記住他身後默默付出的人

提起楊利偉,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國的航天英雄,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但是提起李慶龍卻沒幾個人清楚,我國的航天事業有許多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們,他們的貢獻不比航天英雄少。李慶龍就是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一位,他是我國最早的兩名航天飛行員之一,另一名是來自河南的吳傑。他們是我國首批兩名航天員、太空訓練的先驅。作為一名教練員,他幫助培訓了“神五”、“神六”飛天英雄。李慶龍 1984年成為空軍首批本科飛行員。1996年,李慶龍放棄了晉升飛行副團長的機遇加入航天大隊,告別心愛的戰鬥機投入飛船的懷抱併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1996年3月,這兩位兼具工程學和軍事學學士學位的飛行員,率先走進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經過8個月的俄語強化學習,他們被派往 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培訓。

記住楊利偉的時候,也請記住他身後默默付出的人

按計劃,他們要在1年內完成原來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訓練課程,這包括:俄語、基礎理論、專業技術理論和艱鉅的任務訓練,還要不降標準地參加考試。

“我們不會為此減少訓練內容,也不會降低難度標準,這對你們來說可能會很困難。”儘管 克里穆克中將對這兩個還不能熟練聽說俄語的 中國航天員明顯地表示出疑慮,他還是要求兩人上午報到後下午立即上課。

艱澀的俄語和專業課,抗超重訓練、抗眩暈訓練、抗缺氧訓練、海上救生、陸地傘降、沙漠生存……李慶龍還要再加學太空行走技術。“上天的階梯”難關重重。

兩個人默默地交換一下眼神,攥緊了拳頭。這一年, 德國、 法國的受訓航天員每週末都要乘飛機回國休假,他倆卻沒有休過一個節假日。他們和生活老師大練口語,在餐廳,有時甚至在 游泳館和桑拿房與 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詢問登太空經驗,回宿舍再筆錄下來。雪地生存訓練,他們來到 北極圈,像愛斯基摩人一樣鑽到雪窩棚裡,在零下48攝氏度的嚴寒中靠一塊壓縮餅乾堅守48小時,每人體重減了兩公斤。耐熱訓練,90攝氏度的幹風往模擬艙裡吹,汗水在腳下匯聚成水窪,他們一口氣堅持了52分鐘……

記住楊利偉的時候,也請記住他身後默默付出的人

“國家花那麼多錢,花那麼大代價送我們去,並且幾年的內容一年要學完,我覺得只有拼命儘量學東西,所以每天晚上基本上都學到12時以後,好多該記的東西必須記住,中午不睡午覺。那時候真正感覺時間就是金錢。”李慶龍回憶道。

一年之後,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困難的李慶龍終於憑優秀的成績拿到了027號國際航天員合格證書。

當然還有一個座標不僅磨練了李慶龍的意志與心態,更完善了他的寵辱不驚的人格:那就是與“神舟”五號一起遨遊太空擦肩而過。

那種滋味確實不好受。作為一個航天員,必須做好兩種準備,一種是身體上的,一種是心理上的,更要承受一種歷史和文化的重量。這位堅強的男人經歷了最刻骨銘心的考驗。當他聽到關於用 中國人自己培養的宇航員乘坐中國人自己研製的飛船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的講話,他的心情一下子平靜了下來。他明白,第一個遨遊九天的 中國人的每一個舉動都將牽動世界的目光,由他和其他 中國教練培養出來的 楊利偉無疑是最好、最合適的人選。有些人是築路人,李慶龍無疑就是我國航天飛行的築路者之一。

記住楊利偉的時候,也請記住他身後默默付出的人

說起愛徒 楊利偉,李慶龍疼愛有加。而在楊的眼裡,李教練既嚴厲又親切。他清楚地記得,在 酒泉等待飛天的日子裡,李慶龍千叮嚀萬囑咐:進出艙門的時候一定要慢點,千萬別把頭盔碰裂了。當楊利偉回到 航天城的時候,一見到李慶龍便與他緊緊擁抱,兩個具有鋼鐵意志的男人都留下了激動的眼淚。“謝謝你!” 楊利偉大聲說到。“謝謝你呀!”李慶龍哽咽道。“我們這幫人從空軍來到這裡,捨棄自己特別喜愛的飛行事業,就是為了追求上天,但是最後只能有一個人上天。 楊利偉代表我們大家實現了這個願望,這麼完美的飛行,這麼平安地回來了,能不激動嗎?”李慶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