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成都的政權

成都作為一座有著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從寶墩古城到金沙遺址,在先秦時期先後有五代古蜀王在成都建立都城,創造了燦爛的古蜀文明,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以成都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成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一、古蜀國(約前1045年—前316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據《華陽國志》記載,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把自己的庶子封在了蜀地。顓頊的子孫世為侯伯,歷經夏、商、週三代,與中原來往不絕。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蜀侯蠶叢見天下大亂,於是自立為王,稱霸一方。蠶叢氏衰亡後,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氏、開明氏皆相繼而興。開明九氏以成都為都城,並用武力不斷對外擴張,因蜀國與秦國接壤,兩國為了爭奪地盤,摩擦不斷,關係十分緊張。

前316年,蜀國爆發內亂,秦惠文王趁機派張儀、司馬錯等討伐蜀國。秦軍大敗蜀軍,殺死蜀王,於是滅亡了蜀國。

二、公孫述的成家(25—36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成家,又稱為“大成”或“成”,是公元25年至36年間在中國四川地區存在的一個國家,定都成都。成家由公孫述創立,鼎盛時期據有西漢所置益州大部分地區,即蜀郡、巴郡、廣漢郡、犍為郡、越嶲郡、漢中郡全境和武都郡、南郡部分地區。成家成立之初推行了一些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的措施,在軍閥割據混戰的局勢下,力保巴蜀太平,受到了蜀地人士擁護。但由於成、漢實力懸殊,公孫述治國失誤等原因,成家最終為東漢所滅,前後歷時12年。

成家是秦滅巴蜀後,巴蜀地區出現的第一個獨立政權,也是四川歷史上第一個完整佔據巴蜀地區的政權。之後蜀地政權多納入漢中盆地,北抵秦嶺、東至三峽的格局也由此形成,在四川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蜀漢(221—263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四、成漢(304—349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成漢是十六國之一。西晉末年,天災人禍橫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率領難民起兵反晉。297年,李特率領關中流民團南下漢中。302年,自稱為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第二年定年號建初,率軍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羅尚拒守,李特敗亡。其弟李流繼續統領流民作戰,次年病死。之後李特之子李雄成為首領,於304年攻下成都,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

334年,李雄病死,遺命其兄之子李班繼位,數月後李雄之子李期殺李班自立。338年,李驤之子李壽又殺了李期自立為帝。李壽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嚴酷的徭役壓迫。李壽死後,其子李勢繼位,大肆殺伐,國勢更加衰弱。

347年,東晉的執政桓溫率兵攻打成漢,李勢投降,成漢的殘餘勢力在2年後也被東晉徹底消滅。

五、譙蜀(405—413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譙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史稱譙蜀,又稱後蜀、西蜀。治政範圍涵蓋四川盆地大部,因蜀地重要,掌控南朝門戶,如若失去蜀地控制權,就會門戶洞開,戰略上陷入極大被動,所以譙蜀立國九年,始終兵連戰接。

413年,東晉軍攻進成都,譙縱自縊,譙蜀滅亡。

六、前蜀(907年—925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前蜀,五代十國政權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前蜀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後,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很繁重。王衍繼位後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

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七、後蜀(934年—966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後蜀,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為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後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同光三年(925年)後唐舉兵滅前蜀,後唐朝廷即後又發生兵變,後唐莊宗李存勖於事變中身亡,平蜀主將郭崇韜亦因此事變身亡,西川節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隨竊取蜀中兵權,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隨即斷決與後唐朝廷的行政關係,效仿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割據一隅,中原大亂結束之後,新即位的後唐明帝李嗣源授他為西川節度使,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後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八、王小波、李順政權(993年—995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王小波、李順起義是中國北宋前期的一次農民起義。北宋初,川峽地區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強、寺觀霸佔。許多農民淪為客戶(包括旁戶),繳納重賦,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宋太宗即位後,川峽天災頻仍,餓殍載道,民不聊生。淳化二年(991),任誘為首的義軍攻打昌州(今重慶榮昌)、合州(今重慶合川)。淳化三年(992),榮州(今四川榮縣)、戎州(今四川宜賓)、資州(今四川資中)、富順相繼爆發農民起義。淳化四年(993),在永康軍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提出“均貧富”的主張,從者萬餘,佔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犧牲,李順繼為首領。次年佔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鎮壓,攻陷成都,李順遇害。餘部堅持戰鬥,至995年失敗。這次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四川“旁戶”這一名稱從此很少出現,博買務也取消了。

九、大西(1644年—1646年)

定都成都的政權

​大西政權是明末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獻忠領導創建的農民革命政權。西朝,即大西,其前身是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八大王”部主力。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張獻忠於鳳陽首稱“古元真龍皇帝”。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獻忠相繼於舒城、六安兩度草創政權,建號“天命”。天命二年(1643年),張獻忠據黃州稱“西王”。同年,張獻忠於武昌創建“大西國”,稱“大西王”。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張獻忠於四川 成都稱帝,國號仍為“大西”,並改元“大順”。大西國全盛時轄今四川和重慶大部地區。大西大順二年(1646年),張獻忠在率大西軍主力於西充鳳凰山抗清作戰中犧牲,其義子孫可望繼任大西軍政權最高領袖,率大西軍轉兵貴州,進軍雲南。大順三年(1647年),大西軍政權以昆明為首府,不再公開使用原有國號。同時,改年號為“興朝”,取“聯(南)明抗清”為其國策。孫可望稱“國主”。興朝三年(1650年),大西軍政權遷首府於貴陽。興朝四年(1651年),大西軍政權改奉南明永曆朝正朔。南明永曆六年(1652年),永曆帝朱由榔走附大西軍,大西軍成為南明政權實際上的核心軍政支撐力量。永曆十一年(1657年),孫可望降清,張獻忠另一義子、原大西安西王李定國成為南明核心軍事統帥。永曆16年(1662年),吳三桂殺永曆帝於緬甸,滅亡南明。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國病歿,餘眾降清。大西軍的抗清鬥爭終結。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歷經4500多年,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先後有多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蹟,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之一。成都也先後成為多個重要政權的都城,成都的都城歷史積年在千年以上,其歷史影響力十分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