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唐朝时期,旅游并不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多的是社会各界人士修身养性、娱乐消遣、观光求知的一种行为。

唐代旅游的人群从帝王将相向全民扩展,包括知识分子、佛道宗教人士,甚至还有妇女和普通百姓。既有知识分子以体察民情为目标的宦游,也有寻仙求道的仙游,还有广结善缘的释游,其核心思想是把旅游当成一种社交方式。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唐游骑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游】

古代帝王出游最有名的应该是周穆王会西王母,到了唐朝时期,老李家的皇帝们也都是坐不住的人。

从李渊时期就经常有外出游猎的记录,骊山、华山、终南山,经常一去就是一两个月;李世民时期也是如此,虽然魏征、虞世南、马周等人屡有劝谏,李世民自己也努力控制,轻易不远游,但明显控制效果不佳,李世民在自己的政治遗嘱《帝诰》中对游猎行为也进行了反省;到了李治、武则天、李隆基时期,更是把大唐的帝王之游推到了顶峰,泰山封禅、嵩山封禅,李隆基更是每年在长安、骊山华清宫、洛阳三处周而复始的游动。

这时的唐朝皇帝们,出游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展现皇家威仪,顺便休闲娱乐。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华山)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们稍微安分了一些,帝王巡游呈减退趋势,毕竟国家事情太多,家里没钱旅什么游。这时的帝王之游规模和时间比不上初唐和盛唐,旅游的目的也更多是个人休闲娱乐。

皇帝们如此,亲王、公主、外戚们同样,史书上有不少这些人外出游宴的记录。如果把公主和亲也算是旅游的一种的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们走的最远。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唐乐舞)

【一路走来一路到此一游的知识分子之游】

唐时最大的一个旅游群体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之游还分游历各方的求学旅程、在地方为官的宦游,当然还有被贬后的被动出游,心情肯定是不同的。

求学旅程,对于一个尚未出仕的青年士子来说是一段最为美好的经历,有激情、有理想,“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

杜甫在出仕前曾经有过十余年的各地游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并且给这种行为起了一个名字叫“壮游”,心怀壮志外出游历;贞观名相马周也是如此,三十岁之前一直在各地游历,直到被李世民发现才获得重用;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泰山)

为官之后的知识分子,身份已经变了,不再是小伙子了,而是为帝王牧守一方的大唐脊梁。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些官员在赴任、离任、升任、公务外出的过程中“出差必拐弯”,犯了很多违反八项规定及公务员纪律的错误,还往往有诗词一类的文字记录;

仕途不得意或者索性就是被贬谪的官员更是思绪如潮,心思很大程度寄托在游乐之中,一路走来一路吟诗。白居易曾在庐山结庐而游,在苏杭策马游白堤、西湖,曾租用十个画舫荡漾太湖之中,呼朋唤友歌舞饮宴,昼观鱼鸟、夜观星月,在太湖上游乐了五天五夜。

其中,还有一个大唐最美好的传统——妇女出游,书上的原话叫“士女同游”,“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包括游玩、游宴,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出自娱乐界,名为狎妓。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太湖)

有专家认为,唐代文人在道教思想影响下有了新的人生选择,除了出仕、出塞从军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就是隐逸。隐逸的生活可以称作隐游,还可以细分为三类,包括儒隐、道隐、朝隐。

其中儒隐也就是终南捷径,是一种特殊的出仕方式,时人颇为不齿,李白、岑参都采用过;道隐是一批真正不想当官的人,一心只想往深山里走,代表人物就是孟浩然的鹿门隐逸;第三种朝隐就如白居易描述的大隐隐于朝市、中隐隐于留司官,王维是典型代表,一边上朝为官,一边在私家庄园中参禅悟道。

当然,我相信这只是一批家中有钱的知识分子的选择,王维可以,杜甫就不行了。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终南山)

于是,唐人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人旅游,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烙印,一处风景是否能流传千古,最关键一点是是否有唐代名人留下诗词歌赋。无论是崔颢的“此地空余黄鹤楼”,还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以及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美景与名士、名篇相得益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此言非虚。

而李白、杜甫、贺知章等这些初唐、盛唐的名人留下的痕迹,又成为中晚唐时期的人文遗迹,当李白在看风景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也将成为后人观赏的风景?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李白)

【求仙问道和寻清净的僧道之游】

唐代僧尼最高峰的时候约有三十余万,道士女冠也大概有数万人,寺院道观近万所,这几十万人又构成了一个旅游的主要群体,寺庙道观也成为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僧尼道士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传播宗教,包括玄奘、鉴真都是抱着宗教目的远赴天竺、日本,一行大师曾为求学四处游历,总的来说宗教人士的旅游叫“云游”。

而寺庙道观也随着佛道的世俗化对普通百姓开放,除了宗教用途之外,寺庙道观还提供游览功能,包括花园、戏场等。长安慈恩寺就是个戏场最集中的地方,僧人们利用戏场来讲经,更多时候上演百姓喜爱的百戏。慈恩寺还专门设立杏园,还种植了牡丹、菊花等各种名贵花卉,每到节日和春暖花开的时候,寺内游人如织。

道士们更多的是为了求访仙道,像李白就“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唐代著名的道士叶法善、吴筠等人占据了茅山、天台山、嵩山、青城山、衡山等道教圣地,不断出山与同道中人乃至帝王将相广泛交流,留下无数神仙痕迹。

佛道中人也不能免俗,真正能做到“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的高人又有几位?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唐人旅游的去处】

唐人旅游主要还是自然风光,山主要为五岳,还有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青城山、茅山等佛道名山,这是和当时佛道文化兴盛,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有连带关系的,其它的庐山、黄山也为热点地区;

洞庭湖、太湖等大湖,西湖、长安曲江等小湖,长安、洛阳东西两都,扬州、成都、广州、泉州、登州、明州等沿江、沿海重镇,同样都是旅游热点区域。桂林山水是唐时方才闻名天下,之前不过是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处,唐时南方开发和大批贬官成就了岭南和桂林山水;

人文旅游也有很多好去处,关中地区本来就是秦汉皇家墓葬集中区域,中原各处名山往往有寺观,各大都市也有寺观和园林;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庐山)

唐人自创的文士旅游也很流行,中唐之后兴起的“雁塔题名”,就是新科进士在一起游宴曲江,然后赴大雁塔登高,在塔壁上题目留念,白居易就曾在大雁塔上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当真是志得意满。逐渐文人们在寺院、名胜、馆驿题诗成为时尚,很多旅馆专门留出一面墙壁用来让过往士人题诗。

唐朝的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历史的全盛期,虽然没有达到明清园林成熟期的高度,但已经足以显耀古今,无论是曲江池、华清池和芙蓉园,都是大唐文化、生态、艺术的巅峰之作,结合当时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的艺术成就,园林就是诗,园林就是画。而园林游和游宴结合,是唐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广泛参加的游乐活动。

唐的游,唐人尤其知识分子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游历交友遍天下

(大唐芙蓉园)

总之,唐人的旅游是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旅游更是唐时旅游的一大特点。特别要提到柳宗元,他本身是山水游记大成者,流传下来几十篇山水游记名篇。同时,柳宗元在任地方官时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推崇旅游的教化功能,认为旅游是为政手段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