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擁有多少存款才算小康生活?

現代社會,存款其實已經不能代表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了。畢竟現在已經是信貸社會,身上沒負債個幾百萬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有錢人,因為負債沒關係,只要錢能流動起來,或者是置換成能夠不斷升值的資產或理財產品,這樣的未來才算是有保障的。

所以,大家提出的存款可以作為一種標準,但只是相對次要的標準。它體現的是一個家庭有多少閒錢,能夠存在銀行裡,作為日常開支、家庭急用和流動資金。每個人的量化標準不同,但如果家庭能夠有30萬左右的閒錢,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有質量的了。

但真正能夠衡量一個家庭生活標準的,個人覺得還是資產,也就是房產、店鋪、薪資,以及教育。教育這個標準在很多人看來,也許跟家庭生活水平好像沒什麼掛鉤,誰說貧困家庭不能出幾個清華北大。

但“寒門出貴子”畢竟是少數,在中國家庭的觀念裡面,如果說能夠有什麼是跟房子一樣重要的話,那麼一定教育。在教育上的投入從來都沒有“節儉”一說,能選第一,就決不去第二。所以個人覺得,能夠負擔得起什麼樣的教育資源,其實也是衡量一個家庭生活水準,更準確的說,是衡量未來家庭的發展可能的重要標準。畢竟,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投資。

一個家庭擁有多少存款才算小康生活?

那麼回到問題上來,到底什麼樣的家庭算是小康家庭呢?綜合這些年來的房價狀況,或許能夠在工作的城市,有一套房產,而且房貸只佔每月收入的50%以下,就可以算得上是小康家庭。因為這意味著在能夠有生活保障的情況下,每月能夠保持高質量的生活開支,並能夠有一定的資金儲備,作為未來小孩教育和家庭急用。

但這種畢竟是理想狀態,回到現實當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家庭不多。由於城市化的發展,人口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聚集,在這些地方首付就要花去近百萬,月供也基本佔月收入的50%以上。這還是沒有計算教育成本、日常開支和家庭急用等情況。脆弱的收支結構,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往往意味著任何的意外開支都會變成“負債”。

由此可見,房價對於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透支程度有多嚴重。所以只要解決了房子的問題,其他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中國的小康家庭是這樣兩種結構:

第一是父母能力夠強。很多小康家庭的父輩就已經實現了在大城市落腳,由於這種先發優勢,家庭能夠更早地擁有房產,並給於子女更好的教育。

有一個朋友,祖籍是四線城市,但父母早年就來到沿海城市當公務員,家裡有套三室一廳,市值千萬。用積蓄作為首付為子女買了一套二手房,雖然是房齡較老,又是一樓,但也在裝修上就花了70幾萬。

第二是自己能力夠強。其實2015年以後房價的急速上漲,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就是一個重要跳板,當時如果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存下一筆積蓄,然後及早上車,其實就已經走上人生的快車道了。

在這個底線之上,只要不鬧什麼么蛾子,未來實現小康生活,至少是比大多數人都更輕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