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良伴、相知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

我们是一群无血缘亲人

饮茶赏花,听琴说话

品沉香的悠远

心无挂碍

| 态度

茶在世间并不孤独,字画、花草、音乐、茶人都是知己良朋,其中字画与茶的关系最为特别,他们相互传承、相互记录、相互映照。于是,茶之于字画,不单纯是雅致,更多是文化与历史的交织。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茶伴之画

中国流传至今与茶有关的画卷不胜枚举,阎立本的《斗茶图卷》、赵孟頫的《斗茶图》、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卷》等,除了画家的个人特色外,茶画中无一不显示当时的茶文化。

比如《斗茶图卷》,描绘的是唐代兴盛于民间的斗茶情景。图画上有六个穿着朴素的百姓,身边放着自己的茶具、茶炉和茶叶。左边三人正在煎茶:一人看着炉火,一人提壶往茶盏里注茶水,还有一人提着茶壶给众人看,似乎是告诉别人他的茶好在哪里。右边的三人在品茶:一人正在用茶罐研茶,另外两人似是在交流彼此对茶的认识与理解。人物刻画细腻逼真,呈现出一段茶文化从文人墨客中走入寻常百姓生活里的历史。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同样表达茶在民间的还有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画中四人脚穿草鞋,身披粗衣麻布,袒胸露臂,有人拿着茶杯,有人在往杯中倒茶,有人在互相谈论茶道,专注认真。画中没有文人墨客的优雅姿态,只是些淳朴乡民在自己的茶文化中高谈阔论,让茶显得尤为亲切,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足以看到从唐以来,民间斗茶的繁荣。

当然,只要有茶有画,就一定少不了温和的谦谦君子,于是有了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玉川子在花园中两棵高大的芭蕉树下坐着,背靠假山,身边的石桌上摆着茶具,两位老仆在身边提壶送水、端着捧盒,他则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面前的炉火上——怕风掠过花草吹熄了火焰,于是不住地摇着手中的羽扇,双眼紧紧盯着炉上的茶壶,好像看着爱人一般舍不得移开视线。那种投入与专注,让他生出一种令人迷恋的光芒。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绘制的则是他自己的故事。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清明节,文征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一起游览惠山,在碧绿的松林之中,有两人在茅亭里隔着水井而坐,或许说起了井水不够甘甜,应取惠山泉水来泡茶最好;亭外有两人围着茶桌对话,知己在一起,总是说不完的经纶文典,也许还有些按捺不住的儿女情长。这一切,都在茶中温暖展开,令人心驰神往。

当然,茶画中有男子,必然有温婉可人的红颜。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据传为周昉所做,画中五位主人公都是女性,一人坐在石凳上轻抚长琴,两人坐在近前,附耳倾听;另有两位女侍分立两旁,手中端着茶盘,上面或许是刚刚冲泡好的茶水。五人风姿绰约,娉婷婀娜,似是一场闺中密友的相会,也像是一次家中女眷的饭后小聚,说着女红诗画,说着红粉心事,即便只是观赏,也能隐约闻到画中透出的脂粉香气,混着茶香扑面而来。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茶伴之字

画中的茶直观而热烈,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与观赏者沟通。书法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它只有简单的线条,其中包含的意境、思想,需要书法者赋予灵魂。这倒是跟茶极像的,茶本身是简单的一片叶子,只是在遇到人之后才有了审美趣味和艺术特征,オ有了生命力。

正如司马光曾问苏轼:“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苏轼说:“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晳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茶与书法一样,都是君子之态,需要高尚的德行来滋养。于是苏轼一生写过近百篇跟茶有关的书法诗作,可以是秉烛夜读时的“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可以是在春日午后的“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唐宋茶文化兴盛,所以大部分跟茶有关的书法作品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像唐朝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蔡襄的《茶录》。《茶录》除了是一本记录如何烹茶、辦别茶的工具书之外,本身就是一部书法作品,后人争相对其进行抄、拓,至今故官博物院还保留一卷抄本《楷书蔡襄茶录》。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唐宋以后,茶文化在传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文人致力于茶的研究,于是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茶诗与书法作品,比如米芾的《苕溪诗)、郑板桥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

古人将对茶的情怀寄托于书画,或是浪漫,或是娴雅,或是热情,或是内敛,丝毫不加掩饰。这样想来,那时的品茶,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庙堂之高,都在尽情享受,美了岁月,慢了时光。


有你相伴,才算完美(一)|字画,温文儒雅


而它们也在提醒忙碌空虚的我们,有茶、有知己,有一段可以用来消磨的时光,便是最好的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