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的「际遇」故事

IT人的「际遇」故事

小时候总觉得,吃完元宵,才算过了年

家人喜欢买来各种口味的元宵

混合煮熟、下肚的过程里

乐趣总发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那个最爱吃的“馅儿”

一碗元宵下肚,才能算真正开始了新的一年

再长大一些发现,一碗简单的元宵,天南海北的人口味却很不同:北方人过节吃的是元宵,而南方人是汤圆;有的人只吃甜的,有的人却喜欢吃咸的;有人必须吃芝麻馅的,有的人却爱吃水果味,巧克力味甚至榴莲味……

有人说,爱吃什么口味的元宵,

与口味有关、与你来自哪里有关

其实,就像那句著名的台词: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会拿到什么味道

人和人的际遇,莫不就像吃这一碗元宵:

在没吃到嘴里之前,

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元宵是什么“馅儿”

IT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中生存,历经反复的“揉和”、“历练”,早已风味满溢,或咸或甜,自知此中真味。

2001年,一位政治专业的男生,只是“因为经常要修自己的电脑”,而开始接触硬件,并逐渐在论坛上成为了一名活跃楼主;又因为打了一份在当时工资比较高的工,从此踏入了科技圈,成为了一名混科技圈的媒体人。13年后,他创办了自媒体,成为了科技圈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

他是刘策,“IT大嘴巴”创始人,资深自媒体人。

2001年,中国的互联网刚经历了一个泡沫,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混乱与希望并存的年代。

彼时,门户网站还是网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商平台主要是些洋企业,国内电商刚开始蹒跚学步。刚工作的时候,刘策的主要工作是在IT门户网站写行情稿,为网民们提供各种硬件的行情、价格,帮助大家普及知识,提供最新的价格信息。后来的一个契机,使他从关注消费级硬件,转做服务器测评,开始关注企业级的设备。

每次测评他都要亲力亲为地搬挪机器,要知道,特定规格的服务器,一台有100斤重,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而且,机房太热,一旦出问题,所有的机器都要重来。

但刘策当年可能也想不到,这十多年来,IT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在做设备测试的媒体也是屈指可数了。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客户也很少再需要通过媒体评测来了解机器的性能。

还有一个更直观的例子——08年的时候,公共WiFi从覆盖面和速度上来说,基本形同虚设。在外PC上网,主要依靠CDMA卡。那会儿的上网速度,刘策这么形容:遇到急事儿上网发邮件,结果发了一个小时没发出去。

但是这10年间,互联网行业甚至云计算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的全面迎头赶上。一方面,是市场的倒逼,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出现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像IBM这样的IT巨头公司,在早期为无数家中国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作为

IBM软件定义解决方案业务总监的周立旸,同样见证了行业的巨大变化,这也恰逢IBM这二十年间的繁荣、挑战与转型。

1999年就进入IBM的周立旸,出身计算机专业。作为一名“纯蓝”,是一位真正的“老IT人“。在IBM转型的数十载,他所处的部门经历了从一个“硬件部门”到一个“系统部门”的转变。

十年前,存储更多只是一个存放数据的介质,当时对存储的要求主要是安全可靠。但是,随着AI、大数据、云计算的兴起,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给存储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相比于万众瞩目的AI、云计算,存储技术似乎从来没有以光芒四射的姿态出现在用户眼前,但存储无疑是一切的基础。现在,“存储”这一概念不再仅仅是存放数据的介质,而成为了数据管理平台。顶尖的存储公司,甚至并不生产存储介质,而是提供数据管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整个行业也面临着挑战——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种类越来越多,随时随地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有时数据管理甚至还会扩展到组织外部数据的范畴……相比以往,数据的架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IBM存储与软件定义架构技术总监刘淳,举了一个电商的例子来说明:有了电商之后,大家的购物常常在网上完成,这个过程大量地把产品和物品数据化,还包括物流。海量的数据无形中给了存储很多压力。另外,如果要做AI、认知计算,那么就要对系统中大量的结构、非结构数据进行处理,还要知道数据之间的关联是怎样的,才能让AI给出相关建议……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己专长于的“存储”越来越“压力山大”。

怎么把数据用好变得很重要。一要保持性能、效率,二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时还要在庞大数据量的情况下,合理地存储数据。因此,看似传统的硬件产品,也越来越依赖软件层面的技术。

IT人的「际遇」故事

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加之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资深的IT人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快速应对变化。

周立旸每周会腾出固定的时间去学习不断更新的产品,他说,对于个人专业技能来说,必须要持续学习、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加以实践,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来掌握需求。

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松,但真正做到却很难,而把握住趋势、顺势而动的,更少之又少。

另一位IBMer——刘鑫对此体会颇深。06年加入IBM的他,十多年后已经成为了资深技术经理。从售后到售前多年的一线服务客户的经验,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见解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但随着客户对于高效敏捷架构的需求日益增强,以及公司面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转型策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如对象存储,分布式的架构,非结构数据管理平台等等,都要自己去学习。

2015年,当IBM宣布收购Cleversafe(现在称为COS)时,刘鑫就敏锐地感觉到这将对公司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提前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储备;随着COS真正并入公司产品线,他已经可以把自己对COS深入的技术见解,跟客户和合作伙伴分享,给同事们培训,有效帮助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他说,这是IT人必须要做的:主动学习,积极推进自己能力的升级转型。

谈到年前参加的“柔合之道”存储家宴,大佬们兴致盎然。

三句不离本行,作为资深IT人的周立旸,在节目中就提出存储和面食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数据和面粉的特点很相似。一开始离散无序的面粉,经过揉合、发酵、擀面,变成了不同的面食;而数据也需要经过聚合收拢和延展,最后延伸出一个个解决方案。虽然面粉是基础,但没有人会直接吃面粉,最后大家吃的还是各种各样的面食,数据也是一样,处理过的数据,才体现出其价值。

而且,即使“和面”的流程是一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工具做出的效果却可能大有不同。比如不太做饭的周立旸,显然做不出大厨的效果。同样,在处理数据时,经验、能力不同的IT经理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最后产出的价值是不同的。

最后,针对面食的需求不同,是做饺子还是包子,是蒸还是煮;甚至依据不同人的口味要求,面粉也要对应地做不同处理。这也正如处理数据,针对不同需求,需要给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但其实,数据和存储还可以和很多东西作比。几位IBMer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样可塑性很强的“水”,而在刘策看来,不仅是面食,甚至烧烤都可以跟数据作比。

如此说来,其实元宵亦或汤圆也是一样。糯米粉揉搓或滚动成球状,裹着香甜软儒的馅儿,浮浮沉沉之间,元宵或汤圆已经煮好,个个饱满圆润。

而你在咬下那一口之前,永远不知道它会是什么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