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聰明的人互捧,愚蠢的人互踩

回顧:

昨天我們讀到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主動裁撤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放手讓曾國藩治理兩江。

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又將有怎樣的故事?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

整頓吏治,從自己做起

從1860年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到1872年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

他一生三次總督兩江,時間累計長達八年。這是他擔任的時間最長、任務最重的一個地方職務。

曾國藩從政和治軍的初衷是濟世人於水火,解生民於倒懸。

而兩江地區的百姓確實經受了太多痛苦,受的是夾板罪。

在太平軍到來之前,百姓受的是清王朝官吏的百般魚肉和沉重剝削。

太平軍來了,追隨太平軍的百姓很快發現,他們的日子並沒有好轉。

清王朝的地方治理已經一塌糊塗,太平天國的治理能力又遠低於清王朝。

早在京官時代,曾國藩就認為當時天下一切弊端根子都在吏治,要挽救國家危局,就必須從吏治入手。

升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第一次出行時特別緻信水師將領楊載福、彭玉麟,要求他們不要搞迎送儀式,可以說這是曾國藩整頓吏治的第一份宣言書。

曾國藩還遇到另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禮品。

身在官場,你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你不近人情,這不符合曾國藩“和光同塵”的作風,也不利於他與下屬建立基本的情感聯繫。

實在拒絕不了時,他會從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

曾國藩樹立官場新風的另一個入手點,是管好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們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第一條要求身邊的門子,也就是守門人等工作人員不要欺凌地方官員。第二條是不許給親友們安排工作。

曾國藩整頓吏治,最核心的舉措是挑戰“陋規”問題。“陋規”大致相當於“灰色收入”。

陋規盛行的第一個後果就是官員集體腐敗,第二個後果是百姓負擔過重。

曾國藩上任後,開始減負改革,裁減“陋規”,首先從自己做起,裁撤總督衙門的陋規。

曾國藩在兩江期間,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曾國藩更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做清官,但不做一清到底的清官

曾國藩是一個清官,他為晚清官場帶來了一陣新風。

但並非所有作為都如此光明正大,無可挑剔,有一些舉動,很有“潛規則”之嫌。

第一項是吃喝應酬。在官場應酬上,曾國藩並不標新立異,而是儘量從俗。

第二項是給京官的冰敬、炭敬,給出差路過本地的中央官員送的程儀之類的“灰色支出”。

還有一項不常發生的支出,叫“別敬”。只有地方官進京辦事時才會發生,就是地方官離開北京時送給京官的分手禮。

除去人情往來,官場上的“潛規則”更需要大筆銀子,比如報銷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費”問題。

曾國藩一年的合法收入,工資加養廉銀不過才一萬八千多兩。

以上這些請客吃飯、給京官送禮以及給戶部的部費錢,每年加到一起,起碼得三萬多兩,遠遠超過他的合法收入。這些錢都是從哪兒來的呢?

曾國藩有一個“小金庫”,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就是“小金庫”的金錢來源。

而其用途,則是主要供曾國藩官場應酬打點之用。

至於曾國藩的養廉銀則存放在布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家庭開支所用。可以看出,曾國藩對公與私,分得很清楚。

綜觀曾國藩一生,他的為官風格十分獨特。一方面,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

在現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並非清可見底,一塵不染。

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入“非典型類清官”。也就是說,骨子裡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

這是因為曾國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為代表的傳統清官,他們的特點是寧折不彎,只承認字面上的規章制度,而對事實存在的潛規則絕不妥協。

然而這樣一清到底的清官,只能成為官場上的公敵,無法獲得別人的配合。

海瑞一清如水,必然反襯出他人的不潔。因此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辦成一些真正有益國計民生的大事。

曾國藩不想成為海瑞式的清官。他刻苦自礪,全力內聖,是為了達到外王之業。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虛名。

曾國藩從自身經驗總結出,一個人特立獨行,必然為眾所排斥。

因此,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

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師夷長技以制夷

除了不做一般意義上的清官外,曾國藩在與洋人打交道上也區別於一般官員。

平定太平天國後,朝廷是大大鬆了一口氣,曾國藩卻沒有放鬆下來。

因為在曾國藩看來,中國還面對著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危險的對手——洋人。

怎麼對付洋人,老祖宗並沒有留下辦法。因此,一想到他們,與太平軍對抗之中的曾國藩就睡不著覺。

曾國藩的國際觀最初和絕大多數帝國官僚並沒有什麼兩樣,那就是天朝高高在上,外夷自應該俯首稱臣。

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讓曾國藩的想法發生了根本變化。

這次戰爭讓曾國藩深刻認識到,這些洋人不光是武器與中國歷史上的那些蠻族不同,他們的行為方式體現出的文明水平也完全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獨特信仰、文化系統和做事原則。

從此,曾國藩的對外觀念和思路發生了巨大轉變。

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能接觸到的西洋事物。

曾國藩更感興趣的當然是西方的軍事秘密。

在深入研究外情的基礎上,曾國藩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深化並升級。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曾國藩就已經開始了“師夷長技”的過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他認識到,不能停留在購買使用西式武器階段,而必須學習掌握西方科學和技術。

曾國藩為官曆來謹慎,但是在洋務運動上,他卻不怕有越權的嫌疑,經常鼓動各省積極興辦西式工業。

三個與眾不同的外交觀念

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只令曾國藩認識到了學習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也讓他的外交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

通過這次戰爭,曾國藩形成了三個在當時相當與眾不同的外交觀念:

第一是對外國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國人當人。

中國古人的狹隘觀念是隻有中國人是人,或者說,是“完全的人”,文明的人,其他族類,皆介於人與獸之間。

曾國藩認為要轉變天朝上國君臨萬邦的傳統觀念,把國際關係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你不可能強迫一個比你強大的人給你下跪。

這在今天看起來是平常的觀念,在當時卻是一種石破天驚的革命性的觀點。

曾國藩第二個與眾不同的觀念是誠信外交。所謂誠信外交,就是對外國人也要講信用。

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君臣對付外國人的手段,一直是“羈縻”,或者說糊弄。有人總結當時外交人員的辦事風格不外兩個字,一是怕,一是磨。

曾國藩卻反對這樣做,他認為在對外談判中,應該像君子一樣,首重信義。能答應的,大大方方地答應,不能答應的,堅定不移。

誠信外交的一個基本點,在於堅守條約:

第一,你力量不如對手,你越使詐,結果只是自己越倒黴。

第二,條約約束的不僅是中方,也有對方。

第三,只有通過誠信外交,才能與西方各國進行正常往來,師夷長技以制夷。

除了誠信外交外,曾國藩還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超前的觀念:

在對外交往中,不要爭面子,而要爭裡子。

不要爭小處,而要爭大處。

對外關係應該著眼於大局,在有關國計民生的地方要拼死相爭,不要在面子之類的小事上糾纏。

在對外交往中,曾國藩非常注重對國家主權的維護。

而這樣的外交理念,也影響了曾國藩晚年處理天津教案。

【結語】

今天,我們瞭解到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上的清與濁,以及他不同於一般官員的獨特外交理念。

接下來我們將瞭解曾國藩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故事。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