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巩义大地,龙气十足,龙山、龙水、龙洞、龙潭、龙洼、龙窑、龙岗、龙坡、龙沟、龙井, 带“龙”字的地名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青龙山了。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青龙山是中岳嵩山的支脉,位于巩义市中南部地区。它确实像一条蓄势待飞的青龙,蟠龙 尖、马头崖、鸡冠山是龙头和龙须,东青龙山和西青龙山是龙身,后寺河是龙的神经和消化道, 孝义岭、龙尾岭、仓西岭是龙尾,婴梁山、凤凰山、磨盘山、青狮山等是张扬的龙爪和伴随 的祥云。它头向东南,身向西北,转而又将尾巴甩向了东北的洛水边,可谓天造地设,气势磅礴, 沉稳而灵动。它是巩义的脊梁,是巩义市人民崇高、博大、刚毅、顽强、进取性格的象征。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青龙山古称霍山,亦称天陵山,《太平环宇记》中称为天渡山,民间另有桃花山、万佛山 等俗称。

清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曰:“巩山无大于霍山者,即天陵也”。《河南府志》称:“浮戏 北有双峰高峙,俗呼“盘龙双尖”。西北为西青龙,与东青龙异山合体,中有慈云寺,寺前龙 潭北流,为石子河。西青龙有石人峰,登峰见山脊环绕如高墉,中列数十峰,皆攒秀献奇于足下。 所谓大山绕小山为霍也。西卸北走为小青龙山 (即今凤凰山),尽处为牛头山 (即今孝义岭)。” 取名天陵、天渡,主 要言其高,难于攀越。 桃花山,指春季满山 遍沟盛开山桃花,给 人印象格外深刻。又 因山内山外 有 慈云 寺、普宁寺、铁佛寺、 十方院等,佛寺禅院 不计其数,故称其万 佛山,并不为过。

青 龙 山 得 名 之 因,说法有二 :一为 “皇陵说”。清《读史 方舆纪要》载文曰:“青 龙山在 巩县南四十 里,以在宋陵东而得 青龙山险峰林立 巩山 揽奇 诗 乡 漫 语 6 名。”民国 18 年《巩县志》即持这种说法。据此可知,青龙山山名始于宋代。因北宋帝后陵寝 选址于巩地,按“五行”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说法,就将宋陵东面的霍山改为 青龙山了。宋太祖赵匡胤死于公元 976 年,青龙山得名当在此之前。二为“落龙说”。民间传说, 三国时期南山口曾落过一条青龙,后得救升天,当地官员奏报朝廷,魏明帝曹睿认为是祥瑞之 兆,赐名青龙山,并改元为青龙元年。现保存在北山口东风小学内的明万历年间的残碑刻文 提到了这件事:“巩南山脉东起分支转西北者,两峡壁至城南二十里西为青龙山。昔魏时青龙见, 因之改元者。”查青龙元年是公元 233 年。



有人觉得孝义、龙尾一带都是平地,哪 来的山和岭?又怎能是青龙山之尾呢?岂不 知自民国以来,建兵工厂,修飞机场,日寇 轰炸,加上解放以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 起高垫低,早已不是原来的面貌了。从《读 史方舆纪要》中“青龙山尾接洛水者,曰龙 尾山,在巩县(即今站街老城)西三里”的 记载可知,龙尾、仓西一带的确是青龙山的 尾端部分。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青龙山区域广大,由南部的深山区和北 部的丘陵区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 30 公里, 东西宽约 15 公里,总面积达 450 平方公里 以上。

南部深山区,首起涉村镇盘龙山(海拔 1021 米)、马头崖(海拔 1029 米)、鸡冠山, 含小关镇的虎垴、荻坡、黑风寨。再往西北, 被洪河、后寺河隔分为东、西青龙山。东青 龙山包括大峪沟的谷堆坡(海拔 743 米)、小 中王庙岭、黄牛寨、三刀尖、黑峪岭、凤凰台、过沟路、海眼岭、磨盘山(海拔 432 米)、青 狮山(海拔 377 米),北山口镇的招兵石洼、窑山寨、扳荆坡等。西青龙山包括涉村镇的连山 尖(海拔 1041 米)、杨家寨(海拔 1043 米)、前后武当山、黄龙山(又称黄家山,海拔 988 米)、 大小青龙岭、婴梁山(海拔 512 米),北山口镇的石人山(海拔 766 米)、尉迟寨、橿树峰及其 西侧的凤凰山(海拔 429 米)。这一片深山区,峰峦起伏,岭崖绵延,天梯栈道、峡谷洞泉、 山林古木、飞禽走兽,寺庙道观,石屋山村,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北部丘陵区,包括北山口镇和市区的官庄岭、和义沟岭、孝义岭、龙尾岭,站街镇的仓西岭、 紫金山、终极山,西村镇的坞罗、罗口、长封,芝田镇小官庄岭、黑石山等面积广大的土山丘陵。 在丘陵区,田园片片,村庄座座,岭沟河湾,集镇厂矿,道路桥梁,皇陵墓冢,牌坊石刻,花 草绿树,如同一张绚丽多彩的水彩画。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青龙山千峰林列、万壑纵横,其复杂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复杂的河流水系。众多的季节性 小溪流,大都汇入了坞罗河、石子河、西泗河、东泗河四条较大的河流,最后注洛入黄,其流 山魂水韵 巩 山 揽 奇 7 域遍及大半个巩义。

坞罗河,古称青龙河,又称长罗川,郦道元《水经注》称之为罗水,今又称罗水河。它全 长 31公里,流域面积 240 平方公里。该河发源于巩登交界处五指岭西麓的分水岭,流经涉村, 汇盘龙山、黄龙山、武当山西侧和涌泉宝塔山、橿背枣岭北侧之水,向西流经铁生沟、夹津口, 北入坞罗村。再汇青龙山西侧南庄、北庄、罗泉、老井沟河之水,向西经罗口,又汇东村、西村、 羽林庄北侧之水,以及芝田、关庄南侧之水,至小訾殿东北汇入洛河。因其是由东南流向西北, 不同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的走向,故被人们称为“四十五里倒流河”。河上有 1958 年修建的 巩义第一大水库——坞罗水库。



石子河,又名虎溪,源头为三峪河,上游称洪河,中游叫寺河或后寺河,下游叫石河道, 全长 40 公里,流域面积 96 平方公里。该河东南 - 西北走向,汇集东青龙山阳坡之水和西青 龙山阴坡之水,向北出山后,再汇山川之水和北官庄岭、石灰务岭西侧之水,以及和义沟岭、 孝义岭东侧之水,过市区,在白沙村进入洛河。河上有水库多座,如后寺河水库、洪河水库、 慈云寺水库、桑树沟水库等。



西泗河,上游一段叫海眼河,中游一段叫水地河、白冶河、黄冶河,古称泂水、玉川、盘谷水、 市河,全长 19 公里,流域面积 57 平方公里。该河发源于大峪沟镇新山村谷堆坡,流经民权 村元帅池,至椅子圈西转向北流,汇薛庄、黑龙潭之水,又汇磨盘山、青狮山西侧之水和官 庄岭、龙尾岭东侧之水,经过老县城、紫金山东边,汇洛入黄。西泗河中游谷地,自隋唐至 宋代,是非常繁荣的彩瓷、白瓷生产基地,声名远播,但它的洪水也导致了县城被淹而东迁 鳌岭。

东泗河,古称魏氏河,现又称岳杨河,全长 19 公里,流域面积 67 平方公里。它的上游 石龟河、张沟河、刘沟河,均发源于大峪沟南部东青龙山。至玉皇庙汇议事河、庙后河之水 和磨盘山东侧之水,注入凉水泉水库。又汇青狮山东侧和西侯山阳坡之水,经驻驾河,穿陇 海铁路,过杜甫故里,在北瑶湾进入洛河。 东泗河中游有建于1962 年的巩义第三大水 库——凉水泉水库。 青龙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像 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盘龙山峰, 高耸云天;九莲溶洞,曲径通幽;冷沟虎豹, 传奇多多;西沟古橿,万年长青;河谷洞泉, 千奇百怪 ;山石巉岩,象形拟物;古树名 木,比比皆是 ;山花药草,到处都有。春 日,桃花绽放层山叠岭;深秋,霜叶映红 千沟万壑;夏天,翠林飞瀑氧吧清风;冬季, 峰峦梯田银装素裹。婴梁山麓,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惊人的冶铁技术 ; 青龙山中,建于东汉初年的慈云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笔架山前,青龙山的灵山秀 水孕育了世界文学巨匠诗圣杜甫;黄冶河畔,十里窑场,记载着隋唐时期中国三彩陶瓷业的辉 煌;三田故里,紫荆花香,流传着东汉尊孝道重义举的动人故事。石人峰西,北宋王朝帝后将 后寺河水库 诗 乡 漫 语 8 相的陵冢和石刻星罗棋布;孝义岭上,巩县兵工厂曾是近代中国军事工业四大基地之一 ;前后 武当,皮定均司令率领八路军抗击日寇,革命火种燃遍巩义大地……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青龙山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农业资源、中草药资源、旅游资源等,为巩义的 经济发展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开发。

登载于 2010 年巩义文史资料《巩义地名选编》(下册)第189页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阎兴业 1943 年生,男,河南省巩义市人,自考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教书近 40 年,曾任初中校长、高中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桃李遍天下。喜欢登山、旅游、摄影、诗文创作,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系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河南省杜甫研究会会员,担任河洛文化发展研究会、杜甫故里诗词学会、巩义市民俗研究会理事,《诗圣吟风》、《河洛姓氏》编辑。被聘为中央社会文献出版社副社长、中央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擅常古典诗词,其作品被收入《中国作家全集》、《中华国学人物志》、《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诗词》、《诗词国际》等 50 多种国家正式出版的书刊上,获国学文化大师、当代诗词人民艺术家、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等称号。其散文、摄影作品登载在《郑州日报》、《中原文史》、《古都郑州》、《中岳独秀青龙山》等十几种报刊图书上。最近主编出版了《巩义阎氏通志》。


巩义的脊梁——青龙山   作者闫兴业

·

今后会陆续发布闫老师作品,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