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理发师,如今85岁在西安理发每位10元钱


这是西安青年巷一间很简陋的理发室,理发师是85岁的老人陈友宝。二月初二“龙抬头”,民间讲究春节过后从这一天才可以理发。这天中午,一位“红领巾”在家人的带领下来理发,刚进门大人就让孩子“给爷爷问个好”,陈友宝连连说,“欢迎小朋友来理发,‘爷爷’就不用叫了,叫了‘爷爷’我怎么好意思收费呢?”

其实陈友宝的收费很低廉,男宾不洗头或者小孩每位只收10元钱,洗头的话另外再加5元。来这个简陋理发室的要么是熟人,要么就是慕名而来。别看地方简陋,可这位理发工龄已有66年的老师傅很早就是陕西省特级技师,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当理发师,曾为多名国家领导人理发。

陈友宝说,他1934年出生于扬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开始当理发学徒,1953年来到西安谋生,先在西安最大的理发店大上海理发店工作,两年后,陈友宝进入西安市第七理发合作社。

理发店的墙上,挂着陈友宝年轻时的照片,其中包括在莫斯科红场上的纪念照。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外交部总务司要在全国借调一拨人为国庆大典做服务。陈友宝凭借精湛的理发技术和高大帅气的外形,有幸成为陕西唯一一名入选的理发师。

国庆大典结束后,他便被调到外交部国宾馆为中央领导人理发,12月被派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当理发师,一待就是四年。期间,他有幸见过金日成、赫鲁晓夫、胡志明这些声名显赫的领导人,曾为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贺龙、陈毅等人理过发。

1963年,征得组织同意,陈友宝终于又回到西安夫妻团圆,调回西安市桥梓口理发店工作。

文革期间因夫妻反目,妻诬告他“收听敌台,说毛泽东的坏话”,被打成反革命,苏联特务,遭游街批斗、发配到永寿县劳动改造。在改造期间,因拉水翻车,被压断左腿,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陈友宝,繁忙时一天要站七八个小时理发,有时候顾客也会主动提出让陈老歇一歇再理发。

虽说陈老年事已高,但他的思维却很新潮,对于国家大事他并不是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新的思维理念很容易接纳吸收,他不仅有微信也有支付宝,

其实,光顾他这里的多是年龄比较大的男宾,他把每一个男兵都称作“小伙子”,毕竟相比较他85岁还在岗工作的人来说,60多岁就是“小伙子”。只不过多数“小伙子”已经玩不了手机支付,所以每天更多的是传统的现金交易。

老人说,他的家住在不远处的高层小区,平日里是自己开着电动三轮车上下班,中午就在店里隔出的休息室休息一会。他似乎对自己休息室的随意堆放很不满意。

但老人工作时的衣着却很讲究,笔挺的西服和一尘不染的“三接头”皮鞋。他说一定要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也是对顾客的尊重。

老人不时在顾客理发的间隙趁机打扫地面上的碎发,所以地面始终都很干净。

老人带着一枚黄金戒指,手腕上一块“浪琴”手表也显得这位理发师与众不同。陈友宝说,他在莫斯科工作的时候,每月的工资有300多元人民币,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买了德国的禄来福来、康泰克斯照相机。那个年代,买一台禄来福来相机的钱,至少是一个普通家庭10年的积蓄。

老人乐观开朗待人和蔼客气,几年前他就说,自己年龄大了没必要再这样辛苦,可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但他也有倔强的时候,这天有个年轻人提出理“板寸”,他坚持说人家“脸长”,两边鬓角不能留得太短:“我干了60多年了,知道什么是好是坏,你要听不进我说的,下回就不要来!”一句话说得小伙子连连称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