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杨小平:部分支付机构已形成金控公司,易增加金融风险!


央行杨小平:部分支付机构已形成金控公司,易增加金融风险!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党委书记杨小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建立金融机构有序处置机制,不但是“稳金融”的关键举措,更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构建国家金融安全战略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并且,杨小平还从立法层面针对支付机构的监管提出了具体建议。

部分支付机构事实上形成金控公司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你认为金融领域要注意哪些新风险?

杨小平:目前,加强支付服务市场监管已经成为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网络支付业务的迅速发展,支付服务市场存在无证经营普遍、违规问题多发、不正当竞争现象突出、交叉性金融风险放大等风险隐患。

其中,部分机构不具备行业准入资质,资金风险隐患大;部分机构采用交叉补贴和倾销等方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造成“劣币驱逐良币”;部分支付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广泛涉足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和一些实体行业,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加剧,造成监管交叉的真空地带,增加了风险的跨行业传导。

《21世纪》:应该如何加强对支付服务市场的监管,防范风险跨行业传导?

杨小平:对于支付机构混业经营监管、无证机构等涉及用户广、牵涉部门多、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事件,我建议一是要制定《支付机构条例》,将部门规章提升为法律法规,并将无证机构整治、混业经营等纳入到《条例》监管范围。

二是建立人民银行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使所有资金流动都置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视野之内。

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强化监管威慑,将处罚金额与违法资金规模挂钩,将行政处罚与企业信用挂钩。同时引入司法惩处机制,明确应移交司法部门进行查办的违法行为。

四是加强对支付机构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从业管理,建立从业准入机制与档案管理机制,将个人征信、从业情况、违法违规情况等信息纳入人员从业审核,对违规高管实施市场禁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