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背着围棋谱写黑白人生

故事: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背着围棋谱写黑白人生

保安州各村寨的墙上写上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干革命”!大批知青走向农村,德行堡也来了10几个知青,他们驻扎在陆家东院,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远的朱可羽来自遥远的杭州,他刚20岁。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走的这样远,来到塞外察哈尔保安州的德兴堡?

他来自中国围棋文化之乡,朱可羽在闲暇之余用德兴堡麻坑的黑泥和山上白泥做了棋子,用草纸画了棋盘,就这样艰苦简陋的岁月和条件,他一边搞社会主义建设,一边用心教孩子们围棋玩,就在那个时期他用心成就了大批的德兴堡围棋爱好者,他在七零大渠的岁月依然背着棋子和纸棋盘借下工时间打谱,复盘并一次次验证定式,甚至记录发现了新定式,培养了很多保安州的围棋人才,他应该是保安州围棋文化的前辈……

他和陆智元家挨的很近,又经常在一起上工,一来二往就熟悉了。他们经常歇工的时间就谈历史,陆智元因为家庭变故,对历史很陌生,朱可羽给他讲了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和春秋战国,又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朱可羽用学富五车的知识打动了陆智元,他们谈到伤心处才知道彼此有相似的人生。他们谈到孔孟庄韩和战国四君子……

又从天干地支到纹枰论道……围棋小世界和世界大棋局……

这样朱可羽就把陆智元培养成一个围棋爱好者,然后又有一批孩子喜欢上了围棋,围棋成了德行堡业余的文化田园。

这样,他们成了莫逆之交,他喊陆智元大哥大哥当然要请他到家里吃饭,陆嫂大妗子给他做那时家里最好吃的莜面窝窝,朱可羽以为是蜂巢居然不敢下筷子,因为朱可羽家乡是江南文化圈的,对塞外饮食不熟悉也不习惯。他们都是文化世家的子女,自然谈到一起,朱可羽和陆智元的日子里是相互帮衬,因为知青下乡让他们有同病相怜的感慨,所以他们的友谊持久永远。

这些知青们,除了朱可羽是个例外,其他几个都基本周围的城市里的,他们对德行堡这样的农村有很强的适应性。他们不分男女的和大家一到农业学大寨,肩跳手推的在整理着德行堡的土地,修田埂,平田地,配套各支流的水渠,为适应机器耕种,把田块整理成几亩大的长地块,设计成了适应丘陵地区的半梯田,这些可爱的知青们就这样用他们的双手和肩膀担起了农村更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