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那些土老百姓嬉笑怒罵的詞,正在漸漸消逝。

在沒聽過的人的耳朵裡,北京話聽起來像是說話的人嘴裡含滿了彈球兒,一些傳統表演藝術從北京話豐富多彩的詞彙和獨特的發音中獲得靈感,比如雙人喜劇對話“相聲”,以及用竹板打著拍子講故事的“快板兒”。

但是現在,北京方言正在消失,原因包括在學校和辦公室使用標準語言、舊城改造和外來人口。


漸漸消失的北京話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如今在北京街頭,你幾乎再也聽不到老北京話了,”68歲的高先生說。他被認為是還在說“純”北京話的人之一,這一群體正在漸漸消逝。

2013年,北京開始了一個項目,在北京方言完全消失之前,把仍會說北京話的人的發音錄製下來。今年年底,他們將把收集到的材料以在線博物館和互動數據庫的形式公佈於眾。

“如今在北京的大街上,你幾乎一點兒也聽不到老北京話了,”68歲的高國森說,他的北京話被市政府認為很“地道”。“就連和家人或小時候的哥們兒在一起時,我也不說北京話了。”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北京方言最顯著的特徵是在音節結尾處添加“兒”話音。這個特點,加上頻繁地將輔音“吞掉”的習慣讓北京方言具有一種簡練、詼諧地感覺。比如,標準漢語的“不知道”在北京方言中成了“背兒到”。“老師”有時聽起來像“老二兒”。

標準語言的推廣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民黨政府開始在全國定義和推廣一種共同語言,既普通話。普通話的許多發音來自北京方言,但不是所有的。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中國新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推出了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簡化字,進一步強化了漢字的標準發音。

這些措施增強了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人之間的溝通,但也削弱了方言的作用。

北京聯合大學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1980年以後出生的北京本地居民中,有49%的人寧願說普通話而不說北京方言,而85%的外來人口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習普通話。

舊城改造的稀釋和外地人口的湧入

北京的舊城改造也起了稀釋方言的作用。

直到20世紀中期,北京絕大多數人口仍生活在擁擠的衚衕裡,衚衕在故宮周圍的居民區裡縱橫交錯。如今,估計原有的3700條衚衕中,只有一小部分仍然存在,衚衕中原來的居民通常已搬到城市郊區的公寓樓裡。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北京早已成為吸引中國其他地區外來人口的地方。根據中國上次的全國人口普查,在2000年至2010年間,平均每年有45萬人遷入北京,這意味著三分之一的北京居民不在本地出生。

“參加這個項目之前,壓根兒就不知道我說的是方言,因為我周圍的人都這麼說,”高國森在他的新公寓裡說,新公寓離他曾經居住過60多年的衚衕不遠。

東西城的北京話不同

北京方言在北京城裡也有差異。故宮以北的歷史上較為富裕的居民區裡,北京話的發音比在故宮以南較貧窮的居民區的發言更優雅,城南曾是工匠和賣藝者居住在地方。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我們所說的老北京話都是指城內,不包括平谷、懷柔等遠郊縣。

當年北京交通不發達時,東城人和西城人說得都不太一樣。明朝宛平知縣沈榜寫了本《宛署雜記》,說東城人管水桶叫水桶,西城人管水桶叫水筲。

又如,老舍看到南城的龍鬚溝想寫一部戲,但有點怵頭,北京人講話叫“肝兒顫”。因為老舍出生在西四,在德勝門當老師,主要在北城活動,對南城不太瞭解,當時寫完一稿,裡面有將近30%的土話。

導演焦菊隱是位學貫中西的老北京,他把劇本改了一遍,北京土話增加到70%,呈現了一出原生態的龍鬚溝。

方言更替三種情況

北京話作為一種方言,也經常會有更替的時候,大致有三種情況: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1、事物消失,方言老話裡的詞跟隨消失。如,錢抽子:裝硬幣的布袋子;把作:領工做活兒。

2、事物還在,但是老話不用了。如,絨線鋪:舊時賣針線等小商品的地方,現在稱小賣部;學狸:舊指公共場所的小偷,現在也稱作扒手。

3、事物沒有了,卻出現類似的事物,舊時方言衍生出新的意思,繼續沿用下來。如,哭窮兒:舊指哭著向別人訴說自己的貧窮,現指訴苦裝窮;份兒錢:舊指人力車伕向車廠老闆交的租金,現指出租車司機每月向公司交的租金。

百種中國方言處於瀕危

據聯合國的一份材料,有近百種中國方言處於瀕危狀態,其中許多是中國56個得到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的語言。上海、江蘇及其他五個省份也在努力建立數據庫,作為教育部的一個研究方言和全國各地文化傳統項目的部分內容。

《芝麻胡同》熱播 - 帶你領略京腔京韻北京話


然而,由於北京話在文化上所佔據的重要地位,它的潛在消失尤其令人震驚。

“作為中國古代的和現代的首都,北京及其語言文化代表著我們整個民族的文明,”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教授張世方說。“對北京本地人來說,北京方言是身份的重要標誌。”

上海已有一些學校開設了“上海話”課,不用普通話教學。北京市政府也在探討編制北京方言授課教材的想法。但是,這些建議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他們擔心這類課程會削弱普通話教育的有效性。

“作為北京當地人,我個人希望北京話能夠繼續存在下去,”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三年級教師王洪(音)說。“但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就沒有理由在學習普通話之外,還要學一種方言。那隻會把你搞糊塗。”

從事錄製北京方言的研究人員急於強調其工作的保存性質。

“我們不是在提倡學校用方言進行教學,因為中國仍然是一個說普通話的社會,”賀宏志說,他是即將公開的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北京庫的負責人,這個在線方言博物館還將展示張世方收藏的一些錄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