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重臣張之洞居然寫了一首懷念閬中錦屏山的詩!

錦屏山(歌)

嘉陵一江勝處在閬州,閬州城南號稱五城十二樓。明鏡三面抱城郭,錦屏九疊臨汀州。江深石潤樹蔥蒨,帝子飛蓋時來遊。峭壁下瞰黿鼉動,危磴上見猿猱休。山顛地勢轉夷(逸)曠,翹足臥看澄江流。當年丹梯碧瓦照山谷,今日石稜磊磊成荒丘。時見樵牧(漁樵、牧樵)語煙靄,無復士(仕)女嬉春秋。杜歌清壯猶可誦,馮記(夷)荒渺誰能搜?唐代親藩多典郡,曹皋最著他無儔。好治宮室恣遊宴,猶勝虐下藏奸謀。吾聞洪州高閣亦是滕王建,飛雲卷雨今仍留。我勸蜀人惜名勝,荒歲勿使山靈(林)羞。

(出自《張之洞詩文集》卷三《憶蜀遊》十一首之三。由於1982年版的《閬中縣誌》所收錄的與張之洞自定的這首古體詩有著幾處明顯的差異,為能準確地領悟和把握這首名篇大作,有必要對照抄錄之,凡與原詩差錯之處,均標寫在括號之中。)

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之洞可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著名人物。毛澤東說:“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孫中山說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大家很熟悉的從清末、北洋軍閥乃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使用的挺著名的步槍“漢陽造”,便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在1890年創建的漢陽兵工廠所生產的中國式武器——民俗君注

的確,張之洞這位清末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的“四大名臣”之一,不僅是洋務的領軍者、新學的倡導者、實業的開拓者,而且是近代文學的詩文大家,“宋意唐格”詩風的開創者。


清代重臣張之洞居然寫了一首懷念閬中錦屏山的詩!

張之洞

就張之洞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歷史名人,是何時來到川北重鎮保寧閬中,又是何時為閬中寫下了這首格調高雅、雄奇精妍的《錦屏山》一詩?從胡鈞編撰的《張文襄公年譜》等史料中研考得知: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別號壺工,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於貴築縣(今貴州貴陽市)。7歲隨父到興義府城讀書;13歲回原籍應試,中秀才;15歲應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為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三名,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從此步入仕途的他,一生歷官無數,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72歲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在張之洞為官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官於四川,那就是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36歲的他奉旨充任四川鄉試副考官,經劍閣至成都,鄉試畢後又奉旨簡任四川學政;光緒二年(1876年)十一月,39歲的他任滿返京,仍經劍閣至漢中。

清代重臣張之洞居然寫了一首懷念閬中錦屏山的詩!

湖廣總督張之洞,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那麼,張之洞何時來到保寧閬中的呢?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張之洞在四川學政任上,由忠州依次按試石柱廳、夔州、綏定、順慶、保寧、潼州、龍安各屬,七月回成都舉行鄉試錄遺。

張之洞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的五月左右按試川北保寧府城閬中,在此接到部文,並從容試辦了隨棚錄遺數棚,取得了“士類歡欣”、“輿論稱便”的良好效果。

那麼,張之洞是否是在閬中接到部文試辦數棚從容考試期間寫下了這首古體遊覽詩《錦屏山》的呢?答案卻是否定的。

據《張文襄公年譜》載:張之洞是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奉旨總督湖廣,在其督鄂的17年間曾多次署理兩江總督。可知其“直至乙未自兩江還鄂”,當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從兩江總督還任於湖廣總督。又據浭陽端方《張文襄公詩集·序》:“是集四卷,殆文襄曳杖易簣手自編定者也。”可知其詩集為張之洞親自編定成集的。查《張之洞詩文集》可知:《憶蜀遊》十一首是編定在卷三,而《錦屏山》詩是編定在《憶蜀遊》十一首之第三首。

清代重臣張之洞居然寫了一首懷念閬中錦屏山的詩!

1903年,張之洞下火車時地方官員迎接場面。

由此可知,《錦屏山》一詩當創作於張之洞按試川北保寧閬中至少20年後的湖廣總督的任上,而不是創作於張之洞唯一一次來閬中按試的光緒元年。這也是張之洞將歌詠四川省的十一首詩總名為《憶蜀遊》的緣由所在。

張之洞唯一一首歌詠閬中錦屏山的古體遊覽詩,雖然是他離閬20多年後的回憶感懷之作,然而卻是他年屆60“始壹意為詩”的“才力雄富”之大作。該詩不僅充分展示了他那最引人注目的“平生詩才猶殊絕,能將宋意入唐格”的詩學成就,而且充分展現了他那深得“太白之超逸、少陵之沉鬱、香山之鋪陳、東坡之豪放”的藝術功力。該詩以閬中的歷史名片——錦屏山為切入點,由古及今,由遠及近,上下捭闔,左右縱橫,全方位、全景式地謳歌了閬中獨具特色、獨具魅力的山水人文風光。言之有物,情景交融,氣韻生動又極富哲理。

清代重臣張之洞居然寫了一首懷念閬中錦屏山的詩!

該詩作的名句和典出不少,但多能從中得以感悟和受益,多者不說,僅以結尾之“我勸蜀人惜名勝,荒歲勿使山靈羞”為例,就足令世人振聾發聵。今天,無論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還是在文物古蹟的保護上,如何做到以“惜名勝”之心智,達到“勿使山靈羞”之境界,的確是一個很值得重視和深思的現實課題。(文/李家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