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一張照片中,模特一絲不著地斜臥在紅色絲絨長椅上,人物姿態、畫面構圖,甚至是光線處理,均如同很多西方傳統油畫或肖像照裡,對於女性形象的描繪一般。然而在一旁另一張照片中,觀眾能夠看到遠焦鏡頭下,畫面更完整的樣子:模特和道具其實是格格不入地陳列在人為支起的背景布前,更大的環境是一幢古典主義風格的西式建築,甚至樓體前臺的工作人員也被收進鏡頭,不帶表情地忙碌著,好像未曾察覺眼前正在進行的拍攝一樣。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在策展人 Shonagh Marshall 和空間設計師 Veronica Ditting 的安排下,整場展覽以牆壁的鮮豔色彩,不同照片間的尺幅對比等手法來對主題進行劃分闡述


這一組照片是出現在剛剛於倫敦文化藝術中心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開幕的「Hanna Moon & Joyce 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展覽中,由攝影師 Hanna Moon 為活動特別創作。這場由獨立策展人 Shonagh Marshall 組織的攝影展把焦點放在了兩名具有代表性的亞裔時尚攝影師身上,探討她們非西方的文化背景帶給了當下時尚影像創作怎樣的獨特新鮮視角。

開篇提及的作品,是 Moon 構想自己以一個外來闖入者的身份,來對展覽空間 —— 薩默塞特府內部的西式建築結構 —— 做出回應。「我想要在照片中呈現的是不同層面疊加:傳統的空間陳列,非傳統的模特選擇(出鏡女生是 Moon 的好友),常規的姿勢、道具,不尋常的點綴等等,這些融合起來便構成了某種語意不詳的畫面。」Moon 向我解釋道。這種語意不詳之感也是 Moon 回憶自己當年由韓國搬到倫敦時,遭遇的文化衝突和迷茫經歷。照片中模特佩戴的口罩也是指向自己亞洲背景的隱喻:「在韓國或者亞洲,日常佩戴口罩是很普通的事。但在倫敦這麼做,你就會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和注意。」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Hanna Moon 的好友 Heejin 身著倫敦獨立時裝設計師的作品,出現在兩幅進行對比陳列的照片中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Joyce Ng 的特別創作,則是非常戲謔化地重新演繹了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指代攝影師由香港到歐洲的西行之意:一個名叫「Guan Yin」(不確定是否是巧合)的女生在倫敦地標景點處拍照留念,照片取名也是仿照旅行者向家裡寄送明信片昭告平安的形式(「Safe in London! With Love, Guan Yin 3」);另一張照片裡,Ng 乾脆字面化地在薩默塞特府裡樹了一座「五指山」,而這也體現了 Ng 一貫喜愛在拍攝中融入出奇道具的創作偏好。Moon 和 Ng 過往為《Dazed》、《i-D》、《1 Granary》等雜誌拍攝的作品也均會在展覽中一併呈現。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在為展覽特別拍攝的新照片中,Joyce Ng 略顯幽默地在薩默塞特府裡豎起一座「五指山」


儘管這場展覽規模並不龐大,但它的舉辦時間卻是趕在了某個重要文化節點上。多樣性是時尚界過往幾年裡最熱衷於討論的話題之一,但它很多時候都是停留在了較為表面,或者說,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階段:廣告畫面、雜誌拍攝、伸展臺上的模特,是否足夠具有廣泛代表性,能夠讓公眾感同身受進而產生消費,是這些爭論的核心。這樣一來,與其說在視覺素材中增加模特多樣性(在圖像信息過剩的當下,這樣的多樣性也難免最終僅能以如同印刷品一樣的扁平形態呈現)是出於對文化和社會顧慮,倒不如講更多是為了不斷尋找下一個利潤增長點而做出的示好潛在消費者舉動。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近年來時尚界的多樣性問題有所改善,但更多的文化竊取、挪用、誤讀等問題依舊是層出不窮。但展覽本身似乎也在指向著另一個議題:以攝影師為代表的創作者們,這些真正推動著行業推陳出新、向前發展的人,他們的多樣性又體現在哪裡?

特別是亞裔人士的身份特徵,又該從何處表達?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倫敦文化藝術中心薩默塞特府的「Hanna Moon & Joyce 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展覽。


2018 年,Tyler Mitchell 成為了美國版《Vogue》雜誌一百餘年曆史上,首位為其拍攝封面的黑人攝影師;同年,Virgil Abloh 成為了 Louis Vuitton 品牌的男裝藝術總監,也是首位領導奢侈品牌創意方向的非裔人士。更早之前,Edward Enninful 被任命為英國版《Vogue》雜誌主編,是首位執掌一線時尚媒體領導位置的黑人時裝編輯,多樣性也成為了他任期時雜誌不斷探討的議題。

那麼,亞洲人又在哪裡?

這麼發問或許顯得未做功課。當然,若是要討論種族身份、文化背景,我們也有 Kenzo 的設計師 Humberto Leon 和 Carol Lim,Instagram 的時尚合作總監 Eva Chen,在 2018 年,把三位亞裔模特放上封面而引起討論的《Allure》雜誌主編 Michelle Lee,以及更多設計優質、發展成熟的華裔設計師。只是我們在討論這些人時,亞洲人身份到底應不應該不時跑出成為探討的焦點之一?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從左至右:Moon 於 2015 年為《Re-edition》雜誌第二期拍攝;Ng 於 2016 年為《1 Granary》雜誌第四期拍攝;Moon 於 2017 年為《Dazed》雜誌秋季刊拍攝


「就當下而言,似乎關於多樣性的討論只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種族,」Moon 在郵件中這樣回覆我,「對話很多時候僅是單方向的。」而 Ng 則表示,儘管自己的作品並沒有刻意展現「亞洲特色」,但它是與攝影師在西化香港的成長經歷分不開的:「時尚業是非常以西方為中心的產業。亞洲人也不太常質疑一味望向西方尋求靈感的思維模式 —— 儘管這點在當下正發生改變著。」

的確,過往幾年間我們有看到越來越多在時尚界工作的亞裔人士,其作品愈發體現他們擁抱自己的本族文化傳統的現象:Alexander Wang 2019 年春夏系列便是以父母的華人移民經歷為重要參照;有著華人血統的 Simone Rocha 則是通過在設計中添加中式舊時工筆畫圖案向自己的文化根源致敬。在 Rocha 客座主編的《A Magazine Curated By》雜誌中,她也特別邀請了新生代中國攝影師張家誠(Leslie Zhang)拍攝封面和內頁大片 —— 後者正是憑藉著略帶九十年代中國懷舊情懷和氤氳質感的攝影作品,被公眾稱讚為當代時尚攝影樹立了新風貌。


我們需要關注的時裝議題:亞裔在多樣性保護傘下何去何從?

另一幅由 Ng 為這次展覽拍攝的新作品「Safe in London! With Love, Guan Yin 3」

講回到開篇的展覽,標題「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其實是來自策展人和攝影師之間的尋常玩笑話。「我今年 27 歲了,還是會偶爾為自己不能說一口不出錯的漢語或英語感到窘迫。所以我常常會用這個標題來做用英語交流時,自己某些誤解的藉口,」Ng 解釋到,「但我現在想法很不一樣,我更多把它理解成日常生活和工作時,我們可以擁有的雙重感知。」

策展人 Marshall 在展覽籌備期間,因為新工作的關係從生活了十四年的倫敦搬到了紐約。新環境的陌生感也讓她對展覽有了新的認知:「起初,我們是希望慶祝這些差異性:亞裔身份、文化衝突等等。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不是關於單一的種族或文化,而是個持續融會貫通,相互交流的過程。」

「當然我們要提供給創作者們平等的展示機會。但不是說你在拍攝時,在幾個白人模特間加了一個亞洲模特,就解決了多樣性問題,」Marshall 說道,「對多樣性的探討需要觸及核心,而坦誠的文化溝通交流,並因此建立起對彼此的瞭解、賞識,才是最關鍵的。

圖片承蒙薩默塞特府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