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古木垂蔭圖》軸,清,石濤繪,紙本設色,縱175釐米,橫50.7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幅《古木垂蔭圖》是石濤49歲時所作,是其中年時期的立軸佳作。此畫在構圖上一反傳統的豎幅“三段式”刻板樣式,同時對於“一河兩岸式”的傳統構圖他也只是部分借鑑,具體的畫面處理,則使用了他自己的手法。近景用特寫的手法描繪坡石、老樹,草木豐茂,生機勃勃,樹石之間山徑曲折,樓閣深藏;中景江水橫流,遠處一橋橫跨;遠景山巒重疊,煙霧瀰漫,其中一峰高聳,峰頂石體圓潤,如拳頭、如捲雲,形態怪異。石濤有意將近景和遠景的篇幅拉大,縮小中景江面的畫幅,再加上前景的特寫處理,畫面雖然遵循了傳統立軸營造法式,但難以掩飾強烈的寫生感,絲毫沒有套路的痕跡。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畫幅右上方有款識:“畫有至理,不存膚廓,萃天雲於一室,縮長江於寸流,收萬仞於拳石,其危峰駐日、古木垂陰,皆於纖細中作舒捲派。不使此理了然於心,終成鼓粥飯氣耳。然而委金玉於草莽者有矣。若昊翁先生風雅畢擅,且為一時文物之權衡,洵乎重望也。而山僧亦邀下交之誼,緣作此紙。雖累筆贅墨,不足當其一睨。而要之,煙霞投契間,自別有一種風致雲。時辛未三月清湘石濤濟並請教正。”昊翁先生即當時的禮部右侍郎王澤弘,他廣交文人墨客,喜歡收藏,是一位有名望的收藏家。此畫是石濤客遊北京時,應王澤弘之邀參加其舉辦的雅集,歸後為表謝意而繪製的。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石濤《古木垂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石濤(1642—約1718年),號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明宗室後裔,俗名朱若極,清亡後削髮為僧。工於詩文,擅繪山水、蘭竹、花草及人物。其筆情縱恣凝鍊,獨具創新,對揚州畫派和近、現代中國畫的影響極大。與清初畫壇朱耷、髡殘、弘仁合稱“清四僧”。

感謝收看,陽陽說畫致力於為您呈現精美畫卷。

歡迎收藏轉發,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處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