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一、

看題目有點讓人摸著頭腦,叫爹能有什麼問題呢?那就先講個故事吧。

漢哀帝劉欣登基後,奶奶傅氏就迫及待地向他提了個要求:追封劉欣的父親定陶王劉康為皇帝,同時加封他母親為太后,加封自己為太皇太后。

原來漢哀帝的皇位並不是從父親手中繼承的,而是繼承了伯父漢成帝劉驁的帝位,他父親劉康只是一個藩王,漢成帝無後,他撿了個便宜。

按現代人的想法,既然劉欣當皇帝了,追封父親為皇帝並不為過,加封母親和奶奶也是理所當然。劉欣是個孝順孩子,他老老實實地按祖母的意思辦了。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漢哀帝

可是沒想到,漢哀帝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劉康已經不是你的爹了,你的爹只有一個——漢成帝劉驁!

這是哪門子的道理?繼承了伯父的皇位就得做他兒子?不光如此,連自己的親爹也不能認了!還有沒有天理了?

還真不是大臣們胡攪蠻纏,法律就是這麼規定。劉欣想找回自己的親爹就是不合法!這部在現代人眼裡不近情理的法律叫“宗法制”。

二、

“宗法制”由我國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創立。它首先規定一家之中只有一個女主人,即男主人的“嫡妻”,嫡妻生的兒子叫“嫡子”,男主人的其她妻妾叫“庶妻”,庶妻是主人的財產,沒有權利,庶妻生的兒子叫“庶子”。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周公

“宗法制”還規定,嫡子擁有對父親的財產繼承權,並且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即長子擁有繼承優先權,庶子沒有繼承權。嫡長子這一支的家族就叫做“大宗”,其它兒子這一支的家族叫做“小宗”。大宗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小宗則降格,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

比如,劉驁是漢元帝的嫡長子,所以他繼承了漢元帝的政治遺產,他當了皇帝。劉康則因為是庶子,沒有繼承權,沒資格當皇帝,但他可以降格當個王,於是他被封為定陶王。劉欣是劉康的嫡長子,即定陶王一系的大宗,將來他有資格繼承定陶王位,他的弟弟們作為小宗,則降格為侯。

這種金字塔結構,對維護皇(王)權穩定意義重大,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憲法”,影響了中國三千年。

三、

漢成帝劉驁比較悲催,他既沒有嫡子,也沒有庶子,絕後了,怎麼辦?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漢成帝

這種情況宗法制也有規定:為了維護大宗的長期優勢性,可以從近支小宗中過繼一個侄子為子,繼承大宗的政治遺產。

漢哀帝劉欣就是這條法律規定的受益人。

既然享受了利益,那麼相應的約束也就跟著來了。都有哪些約束呢?就一條:跟原來的小宗徹底斷絕關係!

也就是說,當劉欣從小宗的身份升格為大宗後,他原來的小宗身份必須被清除。劉欣就必須跟他父親劃清界限,斷絕父子關係,從此他的父親只能是漢成帝劉驁!這就是大臣們反對的理由,不是胡攪蠻纏。

這麼規定有兩個意義: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劇照:漢成帝與趙氏姐妹

一是為了維護皇權的穩定。如果因為大宗絕嗣而斷絕,面臨的將是所有小宗都可以覬覦皇權,就可能形成奪位之爭。有了這條規定,就等於說大宗永遠不會斷絕,即便沒有子嗣也可以由皇帝從小宗過繼子孫,小宗們就不會有非分之想。

二是古人迷信,認為死後必須得有子孫祭祀,自己才不至於當個孤魂野鬼。劉欣過繼給漢成帝,他就得負責給漢成帝定時“送飯”,至於劉康反而沒有資格享受到劉欣的祭祀了。

四、

不過,不管法律怎麼規定,都隔斷不了人的親情,因為管誰叫爹的問題,歷史上上演了多次“保衛親爹”的戰爭,最有名的一次是嘉靖皇帝與群臣的“大禮儀”之爭。嘉靖皇帝的情況跟漢哀帝完全一樣,為了親爹,嘉靖皇帝跟大臣們鬥了三四年,大臣們被打得血肉橫飛,多人喪命,最終不得不向皇權低了頭。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嘉靖帝

劉欣的這次“保爹”戰爭也不順利,三四年間他罷了好幾位大司馬、丞相、御史大夫級的高官,讓他的親爹劉康,從興獻王升格到興獻皇,再升格到獻皇帝。他祖母從乳母升格到興獻太后,再升格到帝太太后,再升格到皇太太后,死後竟然以皇后禮入葬漢元帝陵園。

也許傅氏心滿意足了,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身份,但她哪想到事情遠遠沒結束。漢哀帝駕崩後,王莽以定陶王一族“僭越”為由,廢除了劉康、傅氏及丁氏(劉欣生母)的皇家身份,並毀了劉康的祭廟,傅氏和丁氏甚至被掘開墳墓,拔掉不合禮儀的著裝,毀掉印璽,以賤妾身份重新安葬。

對王莽這種過激的行為今人無法理解,但放在古代禮法森嚴的社會,這也是合理合法的行為,要怪只能怪傅氏當初太作死了。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傅氏

五、

理解了宗法制,就能解釋歷史上很多“古怪的事”。比如漢宣帝即位後,只追封爺爺劉據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再比如光武帝劉秀即位後,把自己過繼給漢元帝為子。我們來稍加論述。

有人說漢宣帝不追封劉據是因為對霍光的畏懼,這種說法是沒道理的,答案還在宗法制裡。漢宣帝繼承的是漢昭帝的皇位,漢昭帝21歲駕崩,沒有子嗣,漢宣帝是作為漢昭帝的孫子身份繼位的,儘管兩人年齡相差無幾。劉據原來身份是太子,但他因巫蠱之亂被廢了太子位,也就失去了大宗身份,漢昭帝則變成了大宗。

所以漢宣帝此時的身份不再與劉據有關係,他成了漢昭帝的孫子,如果追封劉據為帝,就意味著他的身份依然是小宗,皇位就不合法。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漢宣帝

即便追封劉據為戾太子,漢宣帝都因此受到後人的詬病。戾太子陵園曾經發生火災,大臣們就說,火災就是上天安排的,是在指責漢宣帝加封劉據不合法。

東漢光武帝劉秀以西漢漢元帝為父則更有意思,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漢元帝去世是公元前33年,劉秀出生於公元前5年,也就是說劉秀出生時,漢元帝都已經去世28年了,兩人八竿子打不著。

玄機就在東漢政權的合法性論證上。其實,東西漢政權中間隔了新朝,兩者完全沒有繼承關係,實際上是兩個朝代。劉秀為了說明自己建立的政權是合法的,他藉助自己皇族後裔的身份,強行把自己併入西漢皇族大宗之列。這樣一來,他的東漢政權就成了西漢政權的延續,就是合法的。

親爹保衛戰!管誰叫爹的大學問,劉秀被迫認大他69歲的漢元帝為父

光武帝劉秀

按照皇家族譜,劉秀與漢成帝劉驁是一個輩分,於是他就自認是漢元帝的兒子,把自己變成了大宗,而他的親爹只能有其他的兄弟負責祭祀了。

六、

這種死板的制度,一直到滿清才有所變動。大概滿清受漢文化影響相對較小,對宗法制的變動較多。比如皇位繼承拋棄了“嫡長子繼承製”,而是改成以“立賢”為主的“秘密立儲制”。再比如對“嫡母”和“庶母”,採取兩宮皇太后制,嫡庶一起尊。

不得不感慨,中華文化真是太博大精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