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火熱機構退出業務缺人手 PR、HR也上陣了

A股火热机构退出业务缺人手 PR、HR也上阵了

A股行情持續演繹,有項目退出計劃的PE按耐不住了。

近日,有投資機構的品宣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為推進項目退出方面的投後管理工作,其公司已經號召包括PR、HR等行政人員在內的員工主動與券商及公募溝通盡調事宜。

事實上,隨著二級市場行情走熱,包括投資入股的PE在內,已有不少上市公司股東著手減持事宜。有業內人士表示,逢高減持是投資人正常的獲利了結操作,只不過對PE而言,建立以退出為目的的投後管理機制有助實現科學、精細化退出。不過,相關資源的配置不可一蹴而就,若機構操之過急,也難免錯估形勢、造成損失。

機構發力投後管理

開工近一個月以來,供職某股權投資機構PR崗位的小李(化名)少了很多同媒體接觸的機會,而是來往於各大券商機構,偶爾還得拜訪一下基金公司。

據小李介紹,雖然機構對外宣傳的資料中少不了對投後管理著重強調,但絕大多數投資機構的投後未形成規範化、標準化的動作與模板。“絕大多數VC機構的投後服務均以行政服務為主,極少有機構建立以退出為目的的投後管理團隊。”

正因如此,當機構存量項目需要退出時,難免影響項目的退出效率以及投資人的實際收益。小李介紹道,其公司去年年終總結時,就對今年化解股權退出壓力有所計劃,要加強對投後管理的建設,但因為人手欠缺,PR崗甚至是HR崗位的負責人都被要求拓展相關業務。

“希望券商研究員可以對公司所投的一些項目多點關注,客觀反映一下標的潛在的價值。”小李表示,由於實地盡調的成本比較高,現在很多私募機構開始將盡調工作外包給第三方機構打理,但受限於對方同樣有風控的要求,很多被“錯殺”的標的封存了很久,“再不主動出擊,別說上市了,下一輪融資都沒人敢碰”。

對於盡調工作,涉及業務、財務和法律合規方面,券商一般都會根據實際情況出具相應的研究報告,對公司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給出合理預期,但在一級市場方面,券商似乎能做的很少。但據小李透露,儘管一二級市場估值評價體系差異巨大,但在很多上市公司的產業鏈上,一級市場的很多企業都能發揮各自功能與其搭配,“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說,這些項目資源的盈利空間確實能夠為上市企業帶來估值上的提升,也有助於股權投資的流動。”換句話說,一些被上市公司投過的企業,本身並非出於財務投資的目的,而是希望日後與公司業務做結合,這也是時下很多投資機構進行投後管理的重要一環。而小李現階段做的事,就是爭取到券商研究員的關注,對一些被低估的品種做出客觀的價值重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從其他股權投資機構處瞭解到,與上述情況類似的並不在少數,而越是初創型且規模不算巨量的投資機構,同券商和基金公司洽談合作的意願更加強烈。

廣州某大型PE風控總監對記者表示,他們的投後管理建設相對健全,而且依託券商背景的資源優勢,在解禁處理、買賣區間選擇、定價機制和交易操作上都會有專人負責,相互之間信息隔離。

但深圳的一家中小型PE則不然,他們雖然沒有發動PR兼顧投資事宜,但也同小李所在公司一樣,會主動與券商、基金公司以及媒體溝通,希望在盈利預測和投資評價等方面給予客觀支持。該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今年對投後管理方面的退出環節加強佈局,主要是由於A股起暖,“如果再像去年那樣成交量低迷,即使公司IPO了,投資機構的股票也很難順利賣出。”

PE隨行就市謀“減持”

機構不願看到股權折價,甚至變成燙手山芋,然而大部分通過IPO實現上市的企業在去年都經歷過市值滑鐵盧,因此在行情轉暖的當下,包括投資機構在內的諸多股東紛紛開始嘗試減持。

據Wind數據統計,新增披露減持計劃的上市公司數量在近期不斷增多。3月以來,已有近162家公司披露股東減持計劃,相比於此前一週(2月24日~3月1日)新增的77家上市公司披露股東減持計劃,這一數值明顯翻了一倍。

而在減持大軍中,除了有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也不乏知名PE機構弘毅投資、深創投、東方富海、九鼎投資的身影。比如在2月27日,上海環境、城投控股同時公告稱,公司股東弘毅(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計劃在6個月內,分別減持兩隻個股不超過5%的股份。目前,弘毅投資在上述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均為9.24%,是持股5%以上的非第一大股東。

3月6日,益生股份公告稱,包括東方邦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創投)在內的多名股東擬以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方式,在未來6個月內合計減持5.27%股份。其中,東方創投本次擬減持不超過11958558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的3.54%。據悉,東方創投是2016年2月2日進駐益生股份的,彼時共計持有17316018股,約合市值5.68億元,此後該持股比例穩定,截至今日午間收盤,益生股份股價為40.55元/股、總市值約合7.02億元,本次擬減持股份佔所持公司總股份的69%。

PE機構此時減持上市公司股份意味深長,如同前深圳PE工作人員所述,項目即便上市,賣股票也是一個長期和煎熬的事情。“每天掛單一點點,不能賣太多,因為賣太多,就將股價砸下去了,公司也會過來找投資機構問情況。這種賣股票的行為,視個股而言,可能持續長達1~2年。有一些公司如果持股比例高,可能很多年都無法賣掉。”

事實上,無論從投資的角度還是投顧的角度,PE作為一級市場股權流動的動力來源,提高退出效率是各家爭相優化的重點。與此同時,投後管理團隊中對二級市場交易深諳的人才儲備成為機構順利出貨的關鍵。前述小李還告訴記者,目前投資機構對投後崗位的配置不足,投後人員普遍工作量都很大,負荷較重、管理的項目偏多使得投後人員壓力較大。

“涉及到時機退出的交易和時點把握,很難有專業且科學的止盈方案。”因此,在同券商和基金公司溝通的過程中,她一方面希望對方關注公司的標的,同時也希望二級市場的買方和賣方能夠給予一定的操作經驗,與機構本身的投後管理建設做結合。

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二級市場的震盪上行確實提供了難得的溢價出貨機遇,不過對於項目退出壓力大且投後管理建設相對薄弱的機構而言,此時或顯得更為尷尬。固利資本投決委員會主席黃平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非有系統性的牛市託底,否則大面積的減持動作不僅不利於企業價值的延續,也會對兩市交投的情緒帶來影響,對PE機構來講,理應發展投後管理化解退出壓力,但相關資源的準備應該未雨綢繆,臨時抱佛腳反而會加大錯估形勢的幾率。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微信ID:waiguangzhui)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