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模型之 W 模型

在軟件質量體系中,為了更好地指導軟件開發的全部過程、活動和任務,人們提出了軟件開發模型。典型的開發模型有:邊做邊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螺旋模型(Spiral Model)、演化模型(Incremental Model)、噴泉模型(Fountain Model)、智能模型(四代技術(4GL))、混合模型(Hybrid Model)。但是所有的開發模型都沒有把軟件測試列進去,這樣就無法對軟件測試過程進行很好的指導,而隨著軟件測試的發展,軟件測試成為軟件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之一,軟件測試也慢慢地受到公司的重視,於是人們就希望軟件測試也像軟件開發一樣,由一個模型來指導整個軟件測試過程。當前最常見的軟件測試模型有瀑布模型、V 模型、W 模型、H 模型和X 模型,下面詳細介紹。

W 模型

由於V 模型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人們就在實際測試過程中對V 模型進行了改進,將V 模型演變為W 模型。W 模型由Evolutif 公司提出,由兩個V 字型模型組成,相對於V 模型,W 模型增加了軟件各開發階段中應同步進行的驗證和確認活動,如圖2-6 所示。

軟件測試模型之 W 模型

W 模型也稱之為雙V 模型,一個V 是開發的生命同期,另一個V 是測試的生命週期,W 模型與V 模型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W 模型是一個並行的模型,V 模型是一個串行的模型,W 模型開始是從需求分析開始就開始了,而不是等到編碼完成後才開始。並且測試階段的劃分更清楚,而不僅僅是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還包括前期的測試計劃、測試方案等內容,這更符合現在企業測試的流程。

W 模型強調測試伴隨著整個軟件開發週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設計等同樣要測試,也就是說,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

W 模型有利於儘早全面地發現問題。從需求分析開始測試工程師就參與到項目的測試中,當需求分析完成後,測試工程師就需要參與到需求的驗證和確認活動中,並需要提供可測試性需求分析說明書,這樣可以儘早地發現需求階段的缺陷。同時,對需求的測試也有利於及時瞭解項目難度和測試風險,及早制定應對措施,這將顯著減少總體測試時間,加快項目進度。但W 模型也存在侷限性,需求、設計、編碼等活動被視為是串行的,同時,測試和開發活動也保持著一種線性的前後關係,上一階段完全結束,才可正式開始下一階段工作,這樣就無法支持迭代的開發模型。對於當前軟件開發複雜多變的情況,W 模型並不能解除測試管理面臨的困惑。

總之W 模型具有以下特徵:

(1)測試階段劃分得更全面,不僅僅是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和系統測試;

(2)測試與開發是並行的,從需求測試就應該開始介入;

(3)提出儘早測試的概念,這樣可以降低缺陷修復成本;

(4)測試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還包括需求或其他的相關文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