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現:農村電商最有價值的話題

沒有變現能力,再多的資源又有何用?

“似乎你沒有以前活躍了,最近都在忙什麼?”

“看了最近的幾篇文章,感覺你越來越悲觀了!”

“總覺得你在準備什麼,能透露一下麼?”

……

近來,不管是面對面神侃,還是微信裡的私聊,抑或電話裡問候,老朋友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我的關愛,大家有一個不約而同的話題——老莫,你在想什麼,你想要幹什麼!這五年來,我混的圈子,基本上從事著相似的農村電商的業務,其實也正經歷著共同的困惑、迷惘和抉擇。與其說是大家近期對我的現狀發問,不如說是在梳理共同的思考方向。

這五年,我們參與、見證並記錄了發生在中國農村這場狂飆突進的互聯網運動。在經歷了最初的懵懂,中期的亢奮,最近的“退潮”,各界對農村電商的理解步入了“反思”階段——如何真正建立這個領域的商業模式?如何實現業績的可持續增長?如何實現鄉村資源的大整合?如何借力政策紅利培育出市場化業態?

換言之,經歷五年的“試錯”,雖然各界對農村電商的基本認知與認同,已經不成問題。但農村電商最基本的商業本質問題卻重新擺在從業者面前——其實這已經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大家都為賺錢(或者說得高大上些,為事業)而來,也拼了命折騰著賺錢的各種方式,結果末了“怎麼賺錢”反倒成了一個問題?不管是做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的,還是做農村特產品網銷的,真正賺錢的,似乎並不多見,活躍在各地的機構,大都是“打腫臉充胖子”,日子過得都很苦逼,沒有核心競爭力。支撐著各大平臺農產品網銷的,有一單吃一單,為要流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要補貼說盡千言萬語,時不時拿些案例出來忽悠做一回阿Q,卡拉OK自娛自樂罷了。

變現:農村電商最有價值的話題

情懷,成了當下農村電商領域最大的一張“遮醜布”。這兩個字,政府喜歡——返鄉創業、電商扶貧、農村致富帶頭人,都用得上,怎麼用都不會錯;這兩個字,平臺也喜歡——好講故事,容易傳播,可以成為對政府公關的好入口;這兩個字,圈內人更是喜歡——項目做成了,可以給自己臉上貼金;項目做不成,可以為失敗找到“冠冕堂皇”的退路。於是乎,很多地方的農村電商在情懷高漲的氛圍裡一哄而上——你可能難以想像,一個地方政府曾在書記縣長的帶動下,動用所有公權力量為農村電商造勢、匹配資源;你更難以想像,各地以“百裡挑一”的方式選擇“村小二”,卻未料半年後這些服務站基本偃旗息鼓作鳥獸散;你絕對不可想像,動輒就是上萬人次的培訓最後留存下來就只有幾家網店的“孵化率”,我們不講全國範圍內的水份有多高,在所謂的大數據時代,這個領域的“集體造假”耗掉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八億農民,廣袤無邊的農村大地,長期鬱積的消費潛力——多少人為此而亢奮!只是誰知道“一入農村深如海”,三農這個題材,黨和政府搞了幾十年,一直是一個有待破解的難題,憑農村電商這幾年的“折騰”,我們就闖出一個道道來了?不過,我原來也是這樣想的,總覺得憑藉自己的情懷、力氣和堅持,這世界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幾年來反反覆覆的“失利”,終於讓我明白,農村電商雖然面臨著極其豐富的資源,想要“變現”,絕非一件易事。

這幾年,圍繞著“變現”兩個字,2C、2B,眾籌、定製,社區直供、預售,諸如此類的業態多如牛毛。涉農電商領域的創新創業,在全國各地都是一個熱潮。在農村電商與扶貧攻堅這兩大政策紅利的推動下,社會各界齊頭並進,三農成了最大的一塊“淘金地”。不能說現在已經退潮,在鄉村振興這面新旗幟下,在新零售這個新題材下,涉農至今還是一個熱點話題,但我們細心觀察一下自己的周邊,早就已經是狼藉一片,“淘金者”前赴後繼,已經更替了好幾撥。就如新社區的商鋪,店招變換是一個常態,其背後都是一個個動人卻又遺憾的創業故事。

我也一樣,因情懷進入這個領域,但在反反覆覆的試錯中明白,不能靠情懷吃飯,一直苦苦追尋著“變現”之道。即便資源再豐富,不“變現”一切就成了“0”,但“變現”不是你想變就能變,還是要受制於“能力”——

品牌能力。涉農產品如何沒有品牌溢價,就是一個“地攤貨”,渠道商是難以創造利益的。以本來生活為例,上萬個SKU,創造的價值可能抵不上一個“褚橙”;

渠道能力。再多再好的貨,壓在田裡地裡,都會爛掉。農產品尤其是生鮮,都有強保質週期的要求,一旦成熟,就得快速在最短時間賣掉,銷售渠道的佈局就顯得特別重要;

品控能力。食品安全責任大於天,如何保證農產品在生產、收成、儲運、消費全過程的品控問題,是對供應鏈管理的全面考驗。很多人進入涉農領域,栽了最大的跟斗,就是這一方面;

資本能力。很多機構將“變現”寄託在資本化上,收割的未來與預期的收益。但農業投資規模大,回報週期長,不是誰都具備資本能力的;

……

變現:農村電商最有價值的話題

看來,不是三頭六臂,沒有上天入地的能力,“變現”兩個字,在三農領域裡不是容易實現的,這也正是當下遍地哀鴻的根本原因,就連大機構與平臺電商也是苦不堪言。既然如此,難道涉農領域要成為“禁區”不是?當然不是,我們討論問題的本意,就是要解決問題。那麼,變現之道在哪裡——

屬地“變現”。一方水土一方人,根據當地的消費習慣,精準確定相關產品的消費半徑,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方式,搭建更多的變現渠道;受制於這一點,農業要放棄一些做大的機會,精於小而美;

產業鏈“變現”。現在的問題,初級農產品佔比太高,所以國家也在鼓勵與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變賣產品為賣生活,以旅促農,農旅融合,反倒為當地農產品找到更好的市場。一產不足二產補,二產不足三產補,總有一個環節能夠有好的變現可能;

商品證券化“變現”。針對部分已經實現標準化的區域優勢產品,全面推進農產品的現貨倉單交易,使當地成為這一品種品類在區域乃至全國的信息中心、價格中心、結算中心、集散中心,以最大程度降低運、儲、裝等環節成本和損耗,放大產業規模,通過倉單交易的方式實現商品證券化;

當然,品牌也是一種變現,資本化更是大變現。

如何變現,何時變現,最終還是取決於你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