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五(看书难?总能看完的)

1

暑假的时候,我问我侄子:我上次送你的《上下五千年》看完了么?

他扬起头看了我两秒钟:没有。

我问:书呢?

他说:不知道。

我心里一阵无奈,刚想多说他两句,后面几个村里的小孩一阵招呼,他“呼啦”一下跑出去老远,丢我一个人在屋檐下发呆。

怒其不争啊,趁现在不多看点书,难道要等到七老八十再来恶补吗?可到那个时候再补,就来不及了。这段时间在家休假,我就没看他正经看过一天书,暑假作业也没正经看他做过。

傍晚的时候,他问我:叔,今天几号啦?

我说:25号,快开学了吧,暑假作业做完吗?

只见他掐着手指在算:嗯,还有6天才开学呢,来得及。

来得急个屁!刚想再说他两句,“呼”的一声,又跑了。

唉...

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五(看书难?总能看完的)

2

现在他们多幸福啊,想看课外书就能有大把的书看,纸质书、电子书都不在话下。我曾经征求过我侄子的意见,想看什么书都可以跟我说,我帮他带回来,可他从不向我提要求。

看到我侄子如此荒废了这漫长的两个月暑假时间,真是痛心啊。

当城里的孩子利用暑假的时间,上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参加各种夏令营和户外体验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大多仍是漫山满田野里疯跑。我已经说了,现在村里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再经受过多的农忙劳作,可村里的孩子,仍旧是弹珠、泥巴为伍,满村追追打打,从早疯到晚。

不是说村里的孩子有多大错,可如果与城里的孩子一对比,差距显而易见。城里的孩子正在一天天进步,可村里的孩子还在原地踏步,结果城乡孩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我这里所说的差距不是智商上的对比,我说的差距是眼界和格局。

当然这里面有城乡主客观环境差异和父母知识水平上的差距等原因。可正是因为村里比城里存在各方面的不足,村里的孩子更应该要付出比城里人更多的多的辛苦,才能将将看到城里孩子奔跑过程中扬起的尘土。

有些人可能又会说:村里的父母哪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出去搞那些活动,不要打工赚钱啊?即使有时间,也没那么多的闲钱供孩子们开销的。

我们不抬杠,不做杠精。村里的父母确实缺少时间,缺乏金钱去完成与城里孩子相对应活动,但这不是关键啊,关键是他们可以选择引导孩子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去缩短与城里孩子的差距。那就是看书。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现实是目前没有条件行万里路,那可以退而求其次,先读万卷书。就目前村里的家庭,暑期给孩子们准备几本书,那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可往往最最关键的是:村里的父母们是真的不会引导孩子们去读书啊!村里的父母们大都出去讨生活了,作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日日是脱缰的野马。长此以往,何来成长啊!

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五(看书难?总能看完的)

3

现在的孩子有条件去读各种各样的书,可我们读书那会儿,课外书是真少啊,想看本课外书,是真难。

我们这代村里人,七岁以前绝对不知道学习为何物。年满7岁,直接就干到小学一年级了。有些孩子,一年级了还穿着开裆裤满操场跑呢,更别说坐到课堂里学习横竖撇捺、ZH CH SH RI 了。

等到稍微认识几个字,可以看看带拼音的绘本或其他课外书时,却发现,根...本...就...没...有...

我现在还有印象的课外书,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时候的《小星星》,不记得是月刊还是双周刊了。那会儿可不是人手一本啊,好像每期只有3本,一个班四五十号人,往往传到自己手上的时候,《小星星》早就面目全非了,不是缺页就是被涂涂画画。更有甚者,看着看着,《小星星》就消失了,一问大家,都是一脸懵逼,一片“不知道,不知道”之声。

再稍微大点,到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看不带拼音的课外书了,可是不好意思,还...是...没...有...啊...

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从家里带过来一本《格林童话》,这本书已经很破了,可是大家想看的欲望仍旧是很强烈啊。可是书只有一本,想看的人又那么多,怎么办?凉拌!考验友情的时刻到了,谁和他关系好,谁就能先看,借出去的时候,他还得千叮咛:“一定要给我保管好,千万不要弄丢了,不要缺页,不要卷角啊!而且你看完了,不可以直接转借,一定先还给我,我再借给别人。”

我去,你这书已经很破了好不好,很多页书早就卷角起毛边了好不好。可是没办法,明明知道这些,还得唯唯诺诺的说:“知道知道,放心放心。”生怕对方一不高兴就反悔了。

借到书的同学,赶紧争分夺秒的看。他看的时候,同桌往往凑过来一起看,可有个问题是,两人阅读的速度往往不一样,一个看完一页了,另一个可能才看完一半。借书的同学看的慢还好,要是同桌看的慢就难受了,书是人家借的,人家要翻页了,又不好老是叫人家等,谁叫书不是你借的呢,谁叫你看的慢呢。

反正那段时间,书的主人在班上可吃香了,谁身上有点零食都先供着他,只希望能早点看到那本书。唉,我们还在玩泥巴时,人家就已经体验到了人生巅峰的感觉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五(看书难?总能看完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五(看书难?总能看完的)

4

一到初中,对写作的要求慢慢高起来了,我们对课外书的渴求就愈加强烈。阅读量的匮乏,使我们写起作文来总是干巴巴的。要不就是记记流水账,要不就是胡写一通。

就像我那天看到我侄子的作文本上的几篇作文。第一篇文章,题目是《故乡的春天》,他是这样写的:“我要写的不是故乡的夏天,不是故乡的秋天,不是故乡的冬天,而是故乡的春天......”我心想,写的还可以啊,会用排比句了。

第二篇文章《我的妈妈》,是这样写的:“我要写的不是我的爸爸,不是我的爷爷,不是我的奶奶,不是我的叔叔,不是我的婶婶,而是我的妈妈...”

第三篇文章《一件难忘的事》:“我要写的不是一件高兴的事,不是一件难过的事,不是一件悲伤的事,而是一件难忘的事...”

翻完他整本作文本,居然有7篇作文用了这个开头,我差点一口老血把自己呛死。可笑的是,他的书桌上放了3本关于中小学写作提高类的书。你没猜错,崭新的,没有任何折页,也没有任何卷角。

初中时,学校是有图书馆的。可三年时间,学校硬是没让我们进过哪怕一次图书馆。我都不知道那图书馆是用来干嘛的,养老鼠吗?还是只是为了充实学校的简介?不知道,通通不知道。反正图书馆就像个迷。

5

终于是熬到高中了,这下总能愉快的看课外书了吧?嘿嘿,太天真了。班主任常常苦口婆心的说:“少看课外书,现在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指挥棒是高考,等你们考到大学了,有大把的时间去看课外书!”所以,在高中看课外书是不被老师认可的。

劝说归劝说,仍然有大把的同学看课外书。男生看的大多是武侠,女生看的大多是言情。亘古不变的真理啊。有些同学有时看的太入迷,课堂上也是离不开这些书,但大多都逃不了被老师收缴的厄运,同时还会外加一顿班主任的说教。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五。有些同学为了逃脱老师的鹰眼,把课外书夹在课本里看,或者桌子上摆满各种教材,把课外书摊开平放在教材上看,反正为了满足看书的愿望,与老师斗智斗勇,使尽了浑身解数。

对了,那会儿大家都穷,看的都是盗版书,就是你能想到的那种纯盗版,都是在地摊上淘回来的,错字、缺页、错页是常有的事。学校图书馆倒是有正版书,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高中的图书馆在那栋楼。

6

好不容易到大学了,真的如高中班主任说的,大学有大把的时间和大把的课外书。可是,大部分同学想的是:都上了大学了,谁还特么认真看书啊,何况还是课外书。

一年到头,专业书比脸还干净,天天窝在宿舍打游戏,泡在球场打球,牵着姑娘满校园里浪的人大有人在,图书馆反倒成了去的最少的地方。一个学期下来,借书证塞哪儿了都不知道。

呵呵,本以为是一腔青春的热血,结果却全洒在了地上。

等真想起来要看书、要学习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好几门课已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了。

也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那么糊涂,学霸们当然还是很敬业的,自习室、图书馆往往是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当学渣们还在游戏里和球场上刷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时候,学霸们早就与理想比翼双飞了。

我自恃天资不够聪颖,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再加上从小就缺乏读书的客观条件,所以倍加珍惜大学里涉猎各种书籍的机会。我不是自诩自己有多博览群书,但至少对得起大学四年时光赋予的自由。

当然,高数是我一生的痛!

工作以后,再没有那么多自由的时间任由你去读书,也不可能再心无旁骛的徜徉于图书馆。但我却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只要京东或者当当搞活动,却总是忍不住把那些书添加进购物车,虽然不一定每本都能及时看,但屯书和看书一样乐趣无穷。

只要活着,书总能看完的。

《士兵突击》里,团长问许三多:“许三多,你不训练的时候,都干些么子啊?”

许三多憨笑这说:“报告团长,我不训练的时候,我就去图书馆看书。”

“那你都看么子书啊?”团长问。

“我这人可笨了,我不知道该咋看书,所以我就准备从A开始看到Z,现在我看到D了。”许三多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