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臘八粥》寫在臘八節前

散文《臘八粥》寫在臘八節前


到臘八,便想起了臘八粥。記憶中,最好的臘八粥是奶奶做的:淘些許米,放在鍋裡煮,米熟後,將菠菜、粉絲、花生仁洗淨放入,熬成糊狀, 盛飯前放鹽,即是奶奶的臘八粥。 奶奶說,臘八粥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給地主放牛。有一天,朱元璋貪玩,把牛丟失一頭,地主非常生氣,把他關進一間屋子裡,一連幾天不給飯吃。朱元璋飢餓難忍,在屋裡四處尋找食物,結果發現一老鼠洞,洞前有幾粒大豆,便用力去扒,扒開一看,洞裡是老鼠的一個糧倉,不僅有大豆,還有米、花生仁、紅棗等。他脫下上衣,把這些東西包好,等地主把他放出去後,便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同幾個要飯的夥伴們吃起來,味道很好,香甜可口。朱元璋當了皇帝后,龍肝風膽吃膩了,又想起了這頓粥來,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雜糧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母親不以為然,她說臘八粥不是這樣的,是外爺發明的。每年到臘月初八,外爺把地裡的紅芋及菜園裡的蘿蔔、白菜、臘菜等,歸了倉。為了慶祝一年來的豐收,外爺便用大鍋煮了頓菜飯,材料為菠菜、胡蘿蔔、玉米、花生仁等,有時候摻點大米,用葷湯燉。這在那個“紅芋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的年代裡,吃起來特別香,外爺就叫它臘八粥。

後來,上了學,聽老師講,臘八是個節日,俗稱“臘八節”。是古代人慶祝豐收、感謝先祖和神靈的一種祭祀儀式,有感恩祈福之意。因為這個儀式總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舉行,故把這個月稱“臘月”,把舉行儀式的這一天稱為“臘日”。逐漸形成一種民俗,人們便把舉行儀式這天吃的飯叫“臘八粥”,藉以慶祝豐收,從而約定成俗。

也有人說臘八節是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所為,釋迦牟尼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也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大詩人陸游有詩:“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散文《臘八粥》寫在臘八節前

現在的臘八粥,內容更豐富,不但有菠菜、米、紅棗、花生仁等,而且還有瘦肉、核桃仁、皮蛋、海參、蓮子等,完全是一種喜慶、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