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歲月並不如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經過幾代人不斷努力,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度、2018年度,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名列全國首位。

往事並不如煙,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科技工作取得的每一個進步,獲得的每一項成就都能從歷史潮流中找到閃光的印記。

經過親們的投票和專家的評議,選出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東科技工作的四十件大事。歷史的更新,總是在時空的對比中震撼人心。時間迴盪著歷史之音,時間也刻寫下前進的足印。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新時代,廣東科技的改革創新,激情永在,境界常新。

科技體制改革類大事

清遠率先在國營工廠推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197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78年10月14日,清遠縣首先在縣氮肥廠、縣化工廠、縣農機修造廠和縣水泥廠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試行一週後均實現扭虧為盈。清遠在17間地方國營工廠全面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清遠經驗”。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清遠氮肥廠原貌

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勳提出:黨委要抓科技工作(1980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80年4月1日,省委、省政府舉行報告會。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勳向全省各級黨委提出要求:黨委抓不抓科學技術,是工作著重點轉移的重要標誌之一,一定要把科技工作列入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不僅分管科技工作的領導要抓,黨委的第一把手也要親自抓科技工作,要帶頭學科學技術,要經常研究、解決科技工作中的問題,要像對待工農業生產一樣重視領導科技工作。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習仲勳在工廠瞭解生產情況

推出全國第一部關於技術市場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技術市場管理規定》(1986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86年7月30日,廣東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廣東省技術市場管理規定》,成為了全國第一步關於技術市場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該法規就技術市場的性質、經營範圍及形式、參與者、交易活動規則、管理機構和管理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東省技術市場管理規定》

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廣東吹響加速科技進步的號角(1991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91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粵發[1991]24號),提出“第一把手要抓第一生產力”的要求,提出切實把發展科技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科技是實現“四化”的關鍵,吹響了加速科技進步的號角。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科研人員在工作

珠海重獎科技人員,激發人才活力開全國先河(1992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為激發人才活力,促進人才流動,1992年3月9日,珠海市政府召開1991年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重獎科技人員。遲斌元、沈定興、徐慶中等3名特等獎獲得者,分獲奧迪小轎車1部、三房一廳住房1套和鉅額獎金,開全國先河。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1992年,“珠海重獎科技人員”百萬元獎金獲得者遲斌元

廣東在全國首創“科技進步活動月”(1992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91年7月22日,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提出:“每年六月,開展全省‘科技進步活動月’的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科委、省科協組織實施。”從1992年開始,廣東每年組織開展一屆“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科技進步活動月現場

廣東專業鎮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一”(1999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廣東專業鎮工作的重點轉為開展技術創新試點和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增強專業鎮創新發展能力,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集成、工藝配套、信息和技術開發等服務。截至2016年,經省科技廳認定的專業鎮達413個,遍佈全省20個地市(除深圳外),地區生產總值達2.92萬億元,佔全省GDP的36.7%。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東莞石龍專業鎮生產線

廣州在全國首創“留交會”,創新廣東的人才盛宴(199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98年12月,由廣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舉行,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據統計,在第一屆交流會,接洽項目479個,簽訂合作意向書14份,項目意向投入資金超過2200萬元人民幣和300萬美元。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1998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創辦了首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

深圳舉辦全國首屆“高交會”——中國科技第一展(1999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99年,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科學技術部、信息產業部、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首屆高交會以“國際計算機、通信、網絡產品展”為主題的高新技術產品展示交易、高新技術論壇三大部分內容構成。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首屆高交會開幕式

從“星期六工程師”到省部院合作,廣東開創產學研合作先河(1987—2005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為廣東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星期六工程師”其實就是今天“產學研合作”的雛形。1998年9月,廣東省委、省政府頒佈了《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明確提出“產學研結合”概念。2005年9月,廣東開創全國之先河,與教育部聯合簽署了《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協議》,省部產學研合作正式起航。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結合工作會議

廣東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加速集聚高端人才(2009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廣東省在2009年啟動“珠江人才計劃”,在全國首創“整團隊成建制”引才模式,面向省外、境外,引進創新創業團隊、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省財政面向每個引進團隊給予1000萬元~1億元不等的資助,其中人力資源成本費最高可達40%。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珠江人才計劃

廣東實施陽光再造行動,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創新服務水平(2013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3年底,省科技廳啟動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將原來16個專項資金整合歸併成5大類,作為“五大主體計劃”。在此基礎上,同時啟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一批“科技專題計劃”。 2016年,啟動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2.0行動。編制完成科技計劃改革方案,形成新的“4+2”計劃體系和配套的系列管理制度,完善縱向協同和橫向聯動工作機制。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東省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

廣東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再提速(2015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5年9月29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得國務院批覆;加上2014年6月獲批的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廣東形成了以深圳、廣州和珠三角7個地市國家級高新區為核心的“1+1+7”自主創新新格局,成為推進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平臺。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1+1+7珠三角自創區

廣東創新“土壤”上成長的科技“新業態”——新型研發機構(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6月,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關於新型研發機構管理的暫行辦法》,作為推進創新驅動八大舉措之一在全省大力推進。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廣東創新發展的新業態,經過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其數量和質量均有顯著提升。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

科技立法廣東先行一步,打造自主創新法制新高地(2011-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3月,《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正式實施。而在此前的2011年11月30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我國第一部促進自主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兩部地方性法規總結了廣東多年來自主創新的經驗成果,凝練了廣東創新政策的精華,將廣東自主創新中的經驗和政策,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確立了廣東省區域創新體系框架,為廣東營造創新政策環境提供了法制保障,形成了創新型廣東的良好局面。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簽署儀式。在習近平見證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共同簽署了《協議》,明確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居全國第一 (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對外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分值55.24分,首次躍居全國第一位,其中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指標均排名第一。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2017年廣東創新能力綜合分值55.24分

廣東啟動首批省實驗室建設,增強戰略科技力量(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廣東省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正式啟動建設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分別是: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佛山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啟動會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8年3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3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

廣東首次面向全國包括港澳地區發出好項目落地邀請(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8年8月,省科技廳發佈了“關於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遴選一批符合廣東需求的項目入庫支持”的項目指南,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儀器專項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中徵集,是首次面向全國包括港澳地區徵集項目,打破了以往項目只接受省內單位申報的單一局面。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王瑞軍說道,“廣東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承擔國家科技項目。”

科技成果類大事

廣東科學家首次證實青蒿素療效,是世界瘧疾防治藥物研究的革命性發現(1979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1974年,廣州中醫學院李國橋開始參與青蒿素的研製,他首先證實了青蒿素治療惡性瘧疾的速效低毒作用。有關青蒿素複方抗瘧研究、腦型瘧昏迷發熱關係等研究成果獲1979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他創立的皮內血片鑑別腦型瘧兩種昏迷的方法和圖解被載入英國牛津大學教科書,對腦型瘧的救治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李國橋臨床上證實青蒿素抗瘧功效 為青蒿素髮明作出重要貢獻

深圳朗科公司成功研發世界第一款閃存盤—U盤(1999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深圳郎科公司研發出世界第一款閃存盤—U盤,全稱“USB接口移動硬盤”。2002年7月,朗科公司“用於數據處理系統的快閃電子式外存儲方法及其裝置”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該專利填補了中國計算機存儲領域20年來發明專利的空白。該專利權的獲得引起了整個存儲界的極大震動。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用於數據處理系統的快閃電子式外存儲方法及其裝置發明專利證書

廣東嶺澳核電工程:國內首個自主完成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2002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嶺澳核電工程是我國“九五”開工的特大型國家重點能源工程項目,由嶺澳核電公司作為項目業主全面負責自主建設。該項目總體技術水平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獲200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4年9月2日,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正式通過竣工驗收,是國內首個自主完成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嶺澳核電二期

廣東科學家成功構建我國首例虛擬人數據集,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本國虛擬人數據庫的國家(2003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03年初,被稱為“中國虛擬人1號”的我國首例女性虛擬人數據集在南方醫科大學鍾世鎮課題組構建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本國虛擬人數據庫的國家和我國建立了有知識產權的中國虛擬人數字平臺,為開發各種用途的軟件和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搶佔了應有的地位。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我國首例女性虛擬人部分切片橫斷面

廣東SARS防治研究,為戰勝非典作出重大貢獻(2003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03年SARS肆虐期間,廣東的科技醫務工作者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一批較高水平的階段性成果。這些成果及時地指導了SARS的防治,創造了廣東病死率全球最低、存活率全球最高和控制疫情流行減少感染病人的顯著成效。該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較大的經濟效益。該項目獲得2004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獲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鍾南山院士作項目綜合彙報

廣東科學家首次成功破解龐加萊猜想,對物理學和工程學將產生深遠影響(2006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06年6月13日,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龐加萊猜想。國際數學界關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難題,終於被科學家完全破解。這一證明意義重大,將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研究三維空間,對物理學和工程學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朱熹平教授

深圳比亞迪推出世界首臺量產的雙模電動車,電動汽車終不再只是概念車(2009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09年,比亞迪推出的F6DM雙模電動汽車成世界首臺量產的雙模電動車,採用電動車系統和混合動力系統。這是一種將控制發電機和電動機兩種混合力量相結合的先進技術,解決了能源問題、安全問題、充電問題和產業化問題。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比亞迪F6DM新能源汽車

廣東科學家參與完成的“《中國植物誌》編研”首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0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廣東省科學家陳煥鏞院士、胡啟明研究員和張宏達教授,以及全國多位植物學家合作完成的“《中國植物誌》編研”項目,首次榮獲“含金量”最高的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作為植物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該書是一部全面描述和記錄中國維管植物的鉅著。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中國植物誌》出版

廣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盪模式,被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2012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2年3月,實驗宣佈發現此前世界一直未被發現的中微子第三種振盪模式,精確測量到中微子混合角θ13。這是我國誕生的一項重大物理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美國《科學》雜誌將其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被評價為中微子物理的一個里程碑。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業務主機“天河二號”: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的六連冠(2013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正式落戶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它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的雙精度浮點運算優越性能,2013—2015年,在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上連續六次排名世界第一,成為世界超算史上第一臺連續六次奪冠的超級計算機,打破超算領域世界紀錄。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

深圳國家基因庫:綜合能力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6年9月22日,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開業,這是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基因庫的數據庫、樣本庫、活體庫,以及規劃數據能力均超越國際三大基因數據中心,綜合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填補了我國長期缺少國家級基因數據中心的空白。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深圳國家基因庫

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我國成為第四個擁有中子散射這一研究微觀世界科學能力的國家(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8月28日,位於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這意味著中國成為第四個擁有中子散射這一研究微觀世界科學能力的國家,標誌著CSNS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進入試運行階段。CSNS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於2018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同年CSNS用戶服務系統上線,正式公開面向所有用戶開放。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散裂中子源

深圳華為研發的5G標準領跑全球(2017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7年9月27日,華為在北京2017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上展示其5G研發成果。其研發的新波形、新編碼等基礎性技術標準被採納為全球5G統一標準,這是非常大的突破,在中國通信史上也是第一次。華為已獲得逾25份第五代移動通訊(5G)商業合同,規模排名全球首位,並已出貨超過10000個5G基站。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華為在2017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上的展臺

廣東自主研發世界一流的汽車發動機並實現量產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廣汽集團自主研發出第三代發動機系列,實現了汽油機的高效燃燒,提升了發動機動力性、經濟性、排放性和乘坐舒適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世界四大發動機諮詢公司之一的AVL給予他們的評價是已經達到奔馳寶馬的水平。獲得201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廣汽發動機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等單位成功攻關南海高溫高壓鑽完井技術,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具備獨立開發海上高溫高壓油氣能力的國家(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經過近20年技術攻關,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等單位形成了完整的海上高溫高壓鑽完井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體系,引領和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使我國躋身於世界海上高溫高壓鑽完井技術先進行列,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獨立開發海上高溫高壓油氣能力的國家。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南海高溫高壓鑽完井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廣東首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該工程是廣東首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創造了37項世界第1。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

廣東科學家培育出世界首例被敲入亨廷頓舞蹈病基因的豬,科研成果將造福人類(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廣東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被敲入亨廷頓舞蹈病基因的豬,精準地模擬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該項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30日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該項目得到廣東省幹細胞重大專項資助。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等技術 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

廣州生物院成功研發國際首臺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研發成功,對再生醫學及其相關的細胞治療領域產生重大影響(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廣州生物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完成研製,標誌全球首臺自動化無人堅守、應用深度神經網絡的智能化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誕生。該設備為我國全自主知識產權,首次實現了以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算法為邏輯判定的細胞重編程命運的自動化誘導。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

中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6年7月23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首款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2017年10月24日,在廣東珠海成功完成陸上首飛。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它標誌著我國在大飛機領域研製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鯤龍”AG600

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與發展(2018年)

向下滑動了解詳情

↓↓↓↓↓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時指出,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集橋、島、隧為一體,全長55公里,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樑工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南粵科技創新四十載·科技四十大事件

港珠澳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