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擴容效應:ETF資金率先入場 主動型基金“慢一拍”

隨著3月1日MSCI明晟公司決定分階段將中國A股在MSCI全球基準指數中的納入因子擴大至20%,海外投資機構加倉A股的最新動向同樣被不少國際對沖基金密切關注著。

“對很多已加倉A股的海外對沖基金而言,這影響著他們此前搶籌策略的獲利幅度高低,對尚未加倉A股的海外投資機構而言,這也影響著他們何時入場。”一家美國新興市場投資型對沖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

“目前而言,除了跟蹤MSCI全球基準指數權重變化進行被動調倉的ETF機構正在加倉相應的A股頭寸,眾多主動型基金(包括對沖基金)的加倉速度還不會那麼快。”宏利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策略師Chuck Tomes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究其原因,當前A股市場對套期保值和衍生品等風險對沖工具的強監管,以及綜合賬戶交易機制的“缺失”,可能導致這些主動型基金暫時選擇觀望。

“A股要借MSCI全球基準指數抬高A股權重機會吸引更多長期海外資金入場,完善配套措施正變得刻不容緩。”上述美國對沖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

被動投資型資金“先入場”

在多位海外對沖基金人士看來,過去兩天加倉A股的海外資金,主要還是跟蹤MSCI全球基準指數權重變化進行被動調倉的ETF資金為主。

目前,跟蹤MSCI全球基準指數的全球各類投資機構資金規模達到約14萬億美元,其中有15%-20%屬於被動型投資的ETF資金,其餘則以主動型基金資金為主。

“我們預計可能約有逾20億美元海外ETF資金會在MSCI全球基準指數抬高A股權重後一週內加倉相應的A股頭寸與相關股票,因為這類被動投資資金更關注如何能精準複製指數,以最大限度降低跟蹤誤差。”上述美國對沖基金經理透露。相比而言,主動型基金的入場可能會“慢一拍”,究其原因,儘管這類基金將MSCI全球基準指數視為業績基準參考指標,但他們不會全部複製指數權重,而是根據各個國家股市波動狀況,納入指數的權重股發展前景,股票估值高低等動態變化,進行相應的股票倉位調整,以此獲得最大化的超額收益與最小化的投資風險。

一位熟悉海外基金投資策略的國內大型私募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其實主動型基金對A股的配置步伐,一直都比較慢。但如今,20%納入因子意味著A股佔整個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實際納入比例上升至約9%,對主動型基金業績基準考核的影響力驟然增加不少,迫使他們不得不考慮加倉A股。

一位跟蹤MSCI全球基準指數的歐洲對沖基金經理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目前他所在的對沖基金內部正在討論加倉A股的具體操作策略,但由於A股市場對套期保值和衍生品等風險對沖工具的強監管,以及綜合賬戶交易機制的“缺失”,令整個基金交易團隊還無法下決心迅速加倉A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事實上,圍繞A股套期保值和衍生品等風險對沖工具的監管放寬,相關部門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去年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調保證金比例;近期中國相關部門還將QFII、RQFII投資範圍擴大至金融期貨、商品期貨、期權等具體品種。

“若我們將9%基金資產配置到A股,可能需要對逾千萬美元A股持倉風險進行風險對沖,其中還會採取一些帶有買漲/買跌趨勢的套期保值策略,這很可能被視為存在投機成分。”這位歐洲對沖基金經理不無擔心地表示。此外,他們還擔心綜合賬戶交易機制的缺乏,讓他們無法在一個賬戶下進行不同策略的A股投資。

“不少主動型基金都遇到類似的煩惱,因此他們轉而採取相對簡單的A股交易策略,比如開設滬股通深股通單個賬戶進行指數增強型量化投資,或者精選個股進行配置。”一位香港券商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過隨著A股近期大幅上漲,這些主動型基金有可能動起獲利退出的念頭。

“但據我瞭解,目前這些主動型基金尚未大舉離場,他們更多在進行調倉,比如拋售此前漲幅較大的滬股通個股或一籃子股票,轉而買入深股通與創業板股票,押注更多深圳股票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後所帶來的股價上漲效應。”他指出。

主動型基金的“顧慮”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目前A股市場對套期保值和衍生品等風險對沖工具監管較強,但一些主動型基金還是從海外市場找到了A股持倉風險對沖策略。

上述香港券商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海外主動型基金的風險對沖策略,主要分成兩種,一是部分偏保守的主動型基金不直接參與A股投資,而是在香港市場買入掛鉤A股指數的ETF進行配置,由於香港擁有相對多元化的股指期貨產品,他們可以從中選擇對沖手裡的上述ETF持股風險,二是部分激進的主動型基金一面通過滬股通深股通持有一定金額A股,一面在新加坡等海外市場買入相應的沽空A股期權產品進行風險對沖或套期保值。

在他看來,這種跨地套利交易策略的操作成本極高,一是跨地套利交易操作存在時間差,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套期保值失敗而投資虧損,二是境外不少掛鉤A股的期權衍生品流動性往往不足,很可能因為資本大鱷狙擊而出現行情異動,導致海外基金在衍生品投資領域出現較大虧損,尤其是當前程序化交易日益流行的今天,這種行情異動很可能是程序化交易模型的集體止損拋售引發。

“事實上,若沒有十足的風控把握,通常主動型基金不大敢進行大規模的跨地套利交易,但在缺乏完美風險對沖工具的情況下,這些基金配置A股的熱情也會受較大沖擊。”這位香港券商人士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多數主動型基金還擔心A股與海外市場互聯互通之下的交易假期風險。

Chuck Tomes透露,因此多數主動型基金依然希望能將風險對沖工具與A股持倉策略放在一個市場(即境內股市)操作,如此能一次性徹底解決上述諸多顧慮,但這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相關報道>>>

擴大中國A股納入因子至20% MSCI主題基金成“香餑餑”

MSCI宣佈分三步把A股納入因子提至20% 將帶來超3000億元增量資金

外資機構看MSCI擴容:速度超預期 整體比例仍不夠高

MSCI“三步走”提高A股權重至20% 我國資本市場積極與國際接軌

A股MSCI權重擴容 數千億元海外“活水”翹首候場

關注天天基金網微信號【tiantianjijin18】,每天為您提供基金交易、淨值、排行、資訊等全面理財服務,超5600只基金,申購費全面1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