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應斯諾的要求,講述了自己的身世

一九三六年六月,中央進入陝北的一個不起眼的縣城,為紀念在作戰中犧牲的劉志丹,已改名為“志丹”縣,而當時蘇區以外的人們,仍稱之為保安。這個“保障安全”的縣城,果然不辜負其美名,不僅保障了遷至此地的中央的安全,還保障了第一個進入保安的外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安全,甚至保障了“西安事變”中蔣介石的安全。

毛澤東應斯諾的要求,講述了自己的身世

一九三七年十月,埃德加 ? 斯諾的《紅星照耀下的中國》(又譯為《西行漫記》)問世。頓時,全世界為之轟動,許多評論家稱之為“真正是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的著作”。該書隨之被一版再版,先後被譯成法、俄、德、西、意、葡等近二十種文字,贏得億萬讀者,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紅都保安隨之名揚宇內,斯諾也因此成為世界名記者,實現了他在保安時對父親說出的內心願望,即寫一本暢銷世界的書,成為一個作家。而父親也希望能借助斯諾,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共產黨,中國的解放區,中國的紅軍。而當時,所有關於中國紅軍、共產黨的信息幾乎是與世界隔絕的,更有國民黨對外的歪曲宣傳,所以,贏得世界人民的理解與支持,成為中共的迫切願望。

毛澤東應斯諾的要求,講述了自己的身世

在保安縣簡陋的窯洞裡,父親常和斯諾徹夜長談,回答他關於中共對日戰爭的戰略戰術、戰爭的時間、紅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合作等問題。他們談論當時世界的政治局勢,談到美國新政和羅斯福的外交政策,談到令世界驚佩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並應斯諾的要求,向他講述了自己的身世,以澄清外界種種稀奇古怪的猜測……

除此之外,父親對斯諾的採訪大開綠燈,對其採訪進行各方面的協助,讓他和馬海德去參加軍民大會,觀看紅軍劇社的演出,參觀設在保安城外山邊天然石洞裡的“紅軍大學”,採訪農民,採訪前線;對他們寫的文章,所拍的照片實行“寬鬆政策”,不加任何檢查和限制……這樣,經過四個月的採訪,一九三六年十月底,斯諾安全返回他在北平的家。在他筆錄的那些材料和拍攝的那些照片的基礎上,如實地寫出了他在保安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人民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革命鬥爭,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傑出領導人——毛澤東,並預言說:“毛澤東也許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中國進步的革命分子就此第一次為世人較為全面、客觀地瞭解。毛澤東這個名字就此為中國的進步青年和世界人民所仰慕,慕名到陝北蘇區的青年與國際友人此後如潮般湧來。

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書上說斯諾在剛回到北平的家中時,他的妻子這樣描述他當時的情形:“他鬍子拉碴,又累又餓,香菸、咖啡、雞蛋、牛奶沒一樣不饞! ”在保安的窯洞裡,他和父親等人一起吃飯。父親平時的伙食十分簡單,加上陝北本來就缺少蔬菜,所以他的菜常是一盤辣椒,一盤青菜,偶有警衛員費盡心思弄來的一點肉,主食是小米、饅頭,有時前方會捎來一點兒繳獲的火腿、罐頭等。來了斯諾這個客人,他們的飯菜也只是加了一份子珍媽媽用野果自制的甜食。有一次,斯諾吃飯時,看到餐碟裡有西紅柿炒辣椒,“感到很奇怪”,由此可以想見他們平日飯桌上的內容。四個月這樣的生活,回到家中,斯諾焉能不饞,而父親他們卻是成年累月這樣過的,吃著這樣飯食的人,卻能使全世界都為之矚目。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正當斯諾在他的家裡奮筆疾書陝北之行時,一箇中國曆史上重大的事件發生了,這就是西安事變。這個富有“戲劇性”的事件,使保安成為全中國、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相比之下,半年之後,斯諾那本《西行漫記》是對這個事件中關鍵的中共一方的進一步介紹,使這一切都更加明瞭、真切。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紅軍佔領延安。而中央遷至那裡卻是一九三七年一月的事了。在周恩來赴西安談判之時,父親也正在保安焦慮地關注著事情的每步進展。十二月十九日,在保安的一孔窯洞裡,中央政治局會議終於作出了一週來“最困難的決定”。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中,放心高興的、沮喪失望的,全因這一決定而來,而蔣介石也由此保住了身家性命。中國的革命柳暗花明,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

毛澤東應斯諾的要求,講述了自己的身世

有一張照片掛在窯洞牆上,這是斯諾在採訪期間拍攝的。父親頭微微側過來,劍眉微皺,兩眼凝望遠方,神態儒雅,整幅照片散發出一種沉靜的力量,彷彿在他的身邊根本就不曾發生過那些血腥、殘酷的戰爭,不曾有過那些痛苦與飢餓,能感受到的,是那份由他的神情傳遞出來的鎮靜與大氣。歲月在他身上似乎什麼都沒有留下,然而看他的詩,看他的文章,縱覽他的人生道路,卻是一個個厚重紮實的足跡。是一種強烈的人格力量,是一個詩人在領導中國的革命,而又有哪一個詩人的詩篇能與父親在中國大地上譜寫的雄偉詩章相比?有哪個詩人像他那樣如此全面地影響了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

在那張照片的背景中,父親身後就是他在保安的那孔窯洞,在那個年月裡散發出異樣光彩的窯洞。

毛澤東應斯諾的要求,講述了自己的身世

節選:《我們的父親毛澤東》一書中,作者:毛岸青、邵華合著 毛新宇、劉濱整理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