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为太阳系预演“末日之城”的景致

哈勃太空望远镜在两颗死亡的恒星体找到了行星碎片的证据,这证明了死亡恒星受到了行星碎片的渗透,两颗死亡恒星充当了行星的“死亡墓地”,天文学家通过死亡恒星对行星吞并过程的观测能够窥见我们太阳系的未来,无比辉煌的太阳将会演变为不能幸免的地球“墓地”?天文学家给出了毋庸置疑的回答。庆幸的是人类有50亿年的应对时间,拥有足够的机会来规避太阳危机的爆发。两颗死亡恒星距离地球150光年,它们位于金牛座一个相对年轻的毕宿星团。

位于银河系的毕宿星团仅有6、25亿年的年龄,星团的一颗白矮星混入了类似小行星的碎片,“洁白无瑕”的白矮星受到小行星碎片的污染,它变得有些“脏兮兮”了。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燃料耗尽的晚年恒星——白矮星的大气层发现了碎片化的构造体,它们可能来自于相当于地球尺寸大小的行星。白矮星很有可能吞噬过一个地球大小的行星。哈勃望远镜在毕宿星团发现的两颗白矮星的“前身”类似于太阳的尺度,白矮星是晚年恒星在耗尽燃料之后留下的核球。

白矮星为太阳系预演“末日之城”的景致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杰·法里西和他的科研团队将观测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出版的《每月通讯》杂志上,科学团队基本确定了岩石构造的化学成分。在恒星诞生的同时在它的周围形成行星,一些恒星保留了周围行星的构成成分,科研团队找到了岩石状碎片物质的证据,岩石碎片看上去就像最原始地球内蕴含的岩块构造物。哈勃太空望远镜携带的宇宙起源光谱仪在白矮星的大气层发现了硅和低数量水平的碳元素。

硅是一种组成岩石材料的主要元素,它同样构成了太阳系中地球和其它固体行星岩石的主要成分,碳元素帮助科学家确定了行星碎片的起源和性质,碳在地球岩构造体中通常属于缺少、消耗殆尽的物质元素。硅和碳元素的发现指示了一种图景:在恒星周围存在岩石状的行星集合,恒星和行星的“相伴相随”是普遍的天体现象,当死亡恒星演化为白矮星时,岩石状的大小行星纷纷“坠落”到白矮星和它的大气层。科学团队联想到太阳系将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当太阳的火焰熄灭时,太阳系的天体将不复存在,地球和其它的大小行星将会“跌落”到太阳的“火焰”中,地球文明将随之覆灭。

白矮星为太阳系预演“末日之城”的景致

法里西的科学团队指出,宽度小于100英里、或者60公里的小行星将被白矮星强大的引力撕裂为碎片。小行星和类地行星的物质成分基本相同,小行星可能聚合成类地行星。科学团队找到了小行星存在的证据,而类似的恒星系存在类地行星,硅元素可能来自小行星,当它们被白矮星的强大引力撕碎成粉末时,含有硅元素的细粉将如同“沙漏”一样卷入周围死亡恒星的大气层和恒星的表面。除了白矮星的引力,人们很难设想其它的物理机制,硅元素粉末如同“天女散花”般地倾泻到附近的白矮星上。

当我们的太阳系耗尽氢燃料时,太阳和木星、太阳和其它行星引力平衡机制受到破坏,在太阳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将改变目前的运行轨道,“翻江倒海”的小行星将四处飞散,非常靠近太阳的小行星将被太阳的引力撕成碎片,垂死的太阳将行星碎片拖进气浪的漩涡,太阳的火焰将吞噬涌入的一切碎片物体,太阳系的“末日世界”绝不同于文学作品描绘的“凤凰涅槃”,前者是悲壮无比的逝去,后者是壮丽无比的诞生。除非将地球文明“迁移”到宜居行星,否则太阳系终将不能延续地球的人类文明。

白矮星为太阳系预演“末日之城”的景致

科学团队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来观测白矮星的大气层,这是发现岩石状固体行星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最好方法。白矮星好像一张空白纸,它仅包含了轻元素成分,像硅和碳一类的重元素沉入到白矮星的核心,科学家以此推断,如果他们发现了受到碎片污染的白矮星,那么在死亡恒星向白矮星转变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行星以碎片和粉末的形态被吸附到白矮星的体内和它的大气层。科学团队正在设想一种实验手段,开发一种探测固体行星化学成分的技术,观测白矮星的大气成分是可行的方法。科学团队下一阶段的计划是观测更多的白矮星,通过对白矮星大气成分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数据,以取得对固体行星和它的主恒星相互影响的更好认识。

白矮星为太阳系预演“末日之城”的景致




(编译:2013-5-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