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点击蓝字,关注“童学文化”

你去看他们在学校里的毕业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演技其实挺好的。那怎么毕业后或者外出商演就不行了呢?

这要从观众感受演技的方式说起。观众为什么会感受到一个演员的演技?因为他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并且真实可信,而且难度很大,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觉得他牛B,演技好。

也就是说,要感受到演技,有两个条件,一是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而且真实可信,二是一般人做不到。

统计一下那些演技强的演员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如此,人物真实可信且表演难度大

而这两点,与故事类型、人物类型,剧本的质量息息相关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人物要怎么才能显得真实可信?

一个大前提是你越没见过的,越容易让你觉得真实。

举例来说,你是一个程序员,那么有一个人跟你聊天,自称程序员。你很容易就能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程序员。冒牌货就容易露馅,甚至就算他真的是程序员,你可能也会因为他的一点不对劲就觉得他不真实。

对演员来说,角色身份越是普通人,越不好演,虽然演起来比较轻松,一点不累,但是很不容易让观众觉得真实,因为观众在现实里天天跟普通人打交道,有点不对就能感觉到。

而匪徒、流氓、坏人这类角色,演起来虽然累,但相对就比较容易让观众觉得真实,特工、警察、军人等特殊职业,也容易觉得真实。毛病比较大的人,比如凶狠、霸道、奸诈,容易觉得真实,毛病小的,接近普通人的,容易觉得不真实。

因此,开开心心的言情片,道德高尚的好人,人物不容易可信。相反忧忧郁郁,充满负能量的社会伦理片,涉案片,毛病多多的人,人物容易可信。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人物可信的另一个大前提是演员自身气质要与人物设置一致。一个人物不是随便可以换不同演员来演的。再好的演员,只要他的脸会放大到整个屏幕/银幕,就决定了他不是什么角色都可以演。

故事类型、人物类型的不同,还会引起表演难度的不同。

什么样的表演是观众觉得有难度的?

那就是人物具有现实中少见的特质,例如疯子、精神病、盲人、悍匪、奸雄等……或者表现出少见的情绪,例如极度愤怒、痛苦、歇斯底里、巨大的矛盾、失去理智等……观众会觉得这很难演,而如果没有特质,没有少见的情绪,比如面瘫,就会觉得容易演。

为什么《蝙蝠侠》里的小丑,《越狱》里的 T-Bag 被很多人佩服,认为演技最强?甚至超过了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去统计一下那些演技强的演员的优秀作品,会发现一个规律:充满了负能量,大部份涉案或涉及危机,没有一部是开开心心的言情片。

就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吧,从2001年到现在,获奖的人物是这样的:

2015《荒野猎人》 —— 一个胡子拉碴,浑身脏兮兮,遭遇巨大不幸,瘸了大半场,坚持复仇的猎人/匪帮。2014《万物理论》—— 一个遭遇重大疾病,全身瘫痪后与发妻离婚的科学家。2013《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一个乱搞性生活的艾滋病人。2012《林肯》—— 一个遇刺身亡的总统。2011《艺术家》—— 一个落魄的,生活潦倒的过气电影明星。
2010《国王的演讲》—— 一个患有严重口吃的国王。2009《疯狂的心》—— 一个穷困潦倒的过气歌手。2008《米尔克》—— 一个向社会歧视挑战的同性恋政治家。2007《血色将至》—— 一个悲剧性的资本家。2006《末代独裁》—— 杀了30万人的乌干达独裁者、暴君。2005《卡波特》—— 一个利益薰心的同性恋作家。2004《灵魂歌王》—— 一个双目失明的黑人歌手,音乐家。2003《神秘河》—— 一个混过黑道,因抢劫被捕,蹲过监狱的杂货店老板。2002《钢琴家》—— 一个历经磨难的苦逼钢琴家。
2001《训练日》—— 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消极颓废,亦正亦邪的缉毒警探。

中国也一样,获得国际、港台演员大奖的人物,都是不开心,不完美的。

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葛优(活着)演的是一个旧社会的历经磨难的悲剧性人物,而他获得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让子弹飞)演的是旧社会一个奸诈狡猾的县长。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演员奖的巩俐(秋菊打官司)演的是一个遭遇强权,愤而越级上访的悲剧性的农村大妈。

获得金马奖的黄渤(斗牛)演的是一个在战争中遭遇巨大危机的农民。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获得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秦海璐(榴莲飘飘)演的是一个妓女。

获得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各种奖项的章子怡(一代宗师)演的是一个为复仇而付出巨大代价的武术家。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顺便说一下葛优,他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

当年他报考了一堆专业院校没考上,老师都觉得他演技不好,甚至不会演戏,后来他报考文工团,改变了表演方式,演了一个特殊职业,就是他自己熟悉的养猪,这下老师就觉得他演得好了,直接进了文工团。

但是进去后,跑了十年龙套,也参与了电影的演出,但没有任何突出表现,没有人觉得他演技好,直到他遇到了合适的角色《顽主》和《黄河谣》,一下子火了。

《黄河谣》他演的是个土匪,拿到了他的第一个奖。平庸的角色容易使观众觉得演技一般。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中国的影视主流恰恰以言情为主,人物多为没有遭遇不幸的普通人(有些古装片表面上是讲皇宫里的事,实际上还是普通人之间那些唧唧我我的事,本质上是披着特殊职业外衣的普通人,跟美国电影那些真正的特殊职业和身份不一样)。

在这种影视作品里,演员的演技被大大压制甚至扭曲了。

由于言情类本来就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事情,为了吸引观众,必然会夸张,小动机引起大反应,甚至有的剧一点破事要闹半天,这就导致剧本里的人物不真实,不说人话,反应不正常,导致观众无法去理解这个人。

比如一个大男人动不动说好爱好爱你……都满了……

尔康:因为我已经满了,紫薇:你满了,那我就漫出来了

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观众怎么理解?理解不了。换任何演员来演都得跪,想象一下小李子满脸幸福地对女主角说我已经满了……

言情片里也很少需要人物表现出少见的情绪,那种无病呻吟没事就大喊一通的不算数啊,离开了真实性一切都无从谈起。情绪得是由故事情节带出来,一个人为什么激烈为什么痛苦?是因为他遭遇的事情使他这样,而不是他喜欢喊。

所以我认为,最大的锅还在于创作,而不是演员自身

另外,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方言差异过大,无法在影视中普遍使用,必须改用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普通话(原本有一个折中方案就是使用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但是专业演员在受过训练后只能说标准普通话或方言,无法像普通人那样说一口带有地方口音的蹩脚普通话,所以这个方案也没法用,如果演员是专业的话),显得剧中人物说话与真实世界有较大差异,导致真实性不足。

为什么有些北电中戏的专业演员,并没有所谓的演技呢?

设想一下黄渤在《疯狂的石头》里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恐怕他就不会因为这个角色而成名了。(注意逻辑,这段的意思是方言或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比标准普通话更真实,而不是说只要演员说标准普通话就不真实,说标准普通话可以让观众觉得真实,但在某种情况下如果能改用方言或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会显得更加真实。)

还有,有些影视剧拍摄比较马虎,对表演不精益求精,不力求真实,也会造成表演质量不佳。

当然,我不是为演员开脱。

我只是觉得他们被社会误读得比较严重。

总结,你没觉得他们有演技,是因为:

一,他演的这个人物本身就有问题,有些时候比较假,可信度不足。

二,表演难度太低,尤其是毛病较少的主要人物。

三,演员的自身演技有缺陷,比如习惯用力过猛,或者程式化表演。

四,拍摄比较马虎。

五,选角错误,为了商业利益,让明星去演不适合他的角色。

童学文化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