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現在的小學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由此而來,小學生們要學習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美術、思想品德等課程。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那古時候,沒有現在教育體系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在私塾學習什麼呢?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要背誦四書五經。四書五經就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分別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傳統的儒家四部經典典籍,也是古代科舉考試,學子們必須的書籍,流傳近兩千餘年依舊不休,現在依舊是國學經典,甚至在國外也深受歡迎。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五經則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六藝則不像四書五經這樣被眾所周知。六藝其實是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我國古代對“六藝”的說法不一,其中《周禮·保氏》中有言:“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另外一種說法是六經的別稱,即《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別稱。而儒家最終取信的是《周禮·保氏》,並將其對“六藝”的闡述進一步總結,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

也有說六藝是有“大六藝”和“小六藝”之分,其中“大六藝”就是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而“小六藝”就是我們剛說的禮、樂、射、御、書、數。

那這禮、樂、射、御、書、數,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即禮節,包括對思想和行為的共同規範,似今日德育教育。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禮”可以分為“五禮”,分別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不管是對婚、喪、嫁、娶,還是對祭祀、拜師、出行、入學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絕對權威的指導。

主要是指音樂、舞蹈和詩歌方面的技藝。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在我國古代,這三樣東西是不分家的,都是用於貴族階級的祭祀或者享樂。其中,舞蹈的部分還可以細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包括“勺”,舞者在表演時空手或拿一些羽毛和絲帶等輕盈物品。“武舞”包括”和“大夏”,舞者在表演時會使用刀和盾等道具,並在舞蹈動作中融入武術動作,飾演武官。我國古代的“樂”又可以細分為“六樂”,分別為: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音同“戶”)、大武。

就是射箭。在我國古代又有“五射”之說,分別為:“白矢、參連、剡注(音同“掩”)、襄尺、井儀”,分別代表弓箭手的五個境界。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白矢”是指箭支中靶後穿出靶身,在後面露出白色的“箭矢”,說明弓箭手不僅射箭準確,而且力道十足;

“參連”是說弓箭手可以在“白矢”的基礎上連續發射箭支,發射的過程可以在瞬間完成,通常情況下弓箭手背後的箭筒內有多少箭,弓箭手就可以一氣呵成地射出多少箭;

“剡注”即箭支在空中飛行的速度非常快,已經可以發出嘶鳴聲了,說明箭支射出的力道更足;

“襄尺”實際上是相對距離而言的一種說法,意思是說弓箭手的有效殺傷範圍更大;

“井儀”是弓箭手的最高境界,意思是說在以上四種境界之上,弓箭手可以一次發射四隻箭支。也就是說,可以四四連發,箭箭中的,距離夠遠,力道也夠足。

指的是駕馭,主要指的是駕馭馬匹,在軍事中也包括戰車或其他武器。“御”同樣有“五御”之說,分別為: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鳴和鸞”,是說行車(馬車)時掛在車上的鈴鐺響起來很有韻律,說明駕駛者對行駛的節奏掌握得很好;“逐水曲”是說駕駛者轉彎的能力非常強,可以在水沼遍佈的地方行駛而不使車子沾水;“過君表”是說駕駛者可以在接受君王檢閱的時候騰出手來行禮,而仍然使車駕前行自如;“舞交衢”的意思是可以在道路非常艱險的情況下如舞蹈般優雅地前進;“逐禽左”是指駕駛者可以乘車與獵物並駕齊驅,並騰出手來從側面將其獵殺。

是指書法,包括認字、書寫、作文、解譯。而從整個學習過程來說,又分為“六書”,分別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其中,“象形”是認字的過程;“指事”、“會意”、“形聲”和“轉註”都是用字的過程;而“假借”是說可以在別人用錯別字的情況下,仍然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數學,但算法都是中國古算法,其中多數都已失傳,現在我國通用的數學,多為西方引進。

指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廣雅》:“數,術也。”即技術、方法、技巧而已。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數”從低到高有“九科”,分別為:“方田、慄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方程、勾股。”

這些都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從中可以看出,部分古算法一直沿用至今,如方程和勾股定理。當然,現代的算法和古代算法會存在一定的差別,但基本原理是不變的。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介紹完了六藝,想必大家對古代教育也能有一個大致較為整體的概念了。而且由此可見古代也是注重素質教育的,像我們今天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那麼,我們現在教育培養的小學生們,如果用傳統的六藝來考驗他們,會是怎麼樣呢?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最近由咪咕聯合出品的一檔面向小學生的綜藝節目《少年國學派》正在浙江衛視熱播。“國學少年”們紛紛迎難而上,使盡渾身解數挑戰國學難題,散發獨特的才學和魅力。

1月14日晚,浙江衛視將播出第二期節目。如果對國學感興趣,推薦咪咕閱讀app和咪咕靈犀app,有不少國學知識和國學難題,可以挑戰!

古代的小學生上學時候都在學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