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自唐以後的漢族政權沒有開疆拓土的心了?

青青子吟悠悠我心Y


這個問題有瑕疵啊。

唐朝之後的漢族政權是兩宋和明朝。北宋消滅了南方九國和北漢,難道不是開疆拓土?明朝驅逐元朝,設置了奴兒干都司、烏思藏都司、關西七衛,佔領交趾,這不是開疆拓土?

為什麼和很多人感覺唐朝之後的漢族政權沒有開疆拓土的心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宋明的疆域都不如唐朝疆域廣闊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句話用在宋明身上特別合適。

宋朝和明朝沒有進行開疆拓土嗎?不是的,宋明兩朝都很努力,奈何對手太過強大。

尤其是北宋,在北宋建立的960年,北部的契丹已經建立了53年,不僅如此,他們還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對北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和威脅,這讓北宋向北的開拓受到了巨大壓制。

北宋和唐朝面臨的北部形勢完全不同,唐朝以及之前的漢朝,北方無論是匈奴、柔然還是突厥,都是部落形式的政權,他們的國家機器形式,是落後的奴隸制度。而北宋面臨的遼國,已經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為和北宋一樣的封建制度的政權。

成為封建制度的政權不僅意味著有了更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還意味著他們可以和北宋爭奪中原正統地位,這是前朝不曾遇到的,所以北宋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

以至於後來在1005年簽訂的《澶淵之盟》,很多人都感覺是北宋的勝利。此時的北宋,是斷然沒有消滅遼國的實力的,自保就已經很不錯。

所以北宋的開疆拓土只能表現在消滅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上。

明朝相對好些,但是明朝面臨的北元也是完成封建化進程的強大政權,因此明朝雖然不斷北伐,終歸不能徹底消滅元朝勢力。

由於在疆域上不如唐朝遼闊,因此給人的感覺就是唐朝以後的漢族政權沒有了開疆拓土的野心和魄力。

2、文武並重的國策轉向以文制武

漢族是尚武的民族,這種精神在漢朝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朝時期,由於具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因此血液中仍然流淌著尚武的基因,這讓唐朝前期極具擴張性。

唐朝時期,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這保證了唐朝在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後,創造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然而,安史之亂後,武人當國成為社會主流,這直接導致了趙匡胤對國策的修改。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很怕部下重蹈覆轍,所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將領們的兵權。北宋的國策從此轉入以文制武,並在趙光義時期得到了強化。

以文制武導致武將地位斷崖式下降,軍隊的地位也隨之降低,因此年輕人從軍的積極性降低,軍隊的戰鬥力也是直線下降。

北宋時期,保持了高達120萬常備軍的龐大軍隊規模,然而,北宋卻常常被動挨打,軍隊數量和戰鬥力完全不成正比。

明朝建立後,雖然前期戰鬥力強悍,但仍然是繼續推行以文制武的國策。尤其是文官集團崛起後,武將的地位就更加卑微了。

作為有權力的代表,文官是有帶兵權力的,但是坐辦公室的畢竟沒有一線指揮的經驗,其結果就是軍隊的不斷潰敗,疆域的不斷縮水。

正是以文制武國策的流行,導致宋明不僅不能向外繼續開拓,反而不斷被動挨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現象確實是事實,漢人王朝有兩個是開疆擴土的,第一是漢朝,第二是唐朝,其他漢人王朝都是守著祖宗一畝三分地,對於周邊民族地區根本不屑一顧,視其為蠻夷地區。看我們的教科書,總是把每朝每代的版圖勾畫的那麼大,但是事實上除去旁邊和我們顏色不一樣的民族地區,大多數漢人王朝領土不比今天我們中國領土大,這個是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的常識。

現在我們來分析為什麼漢人不熱衷於開疆擴土?我覺得這個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歷代統治階層都變得文雅。而且歷史上中國確實是領先於世界,中國落後也就是近幾百年的事,幾千年來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所以一個人太優秀就會驕傲,一個國家也是這樣,中國古代相較於其他國家真的是太富裕,太繁榮。所以周邊國家和地區就顯得特別落後和不可教化。歷史上的漢人王朝並不是沒有能力開疆擴土,那為什麼大多數漢人王朝的統治區盡侷限於漢人分佈區域?

歸根結底還是漢人的那種高傲,北方太寒冷,不適應我們漢人生存,所以我們看不上。西藏屬於高原缺氧,生存環境惡劣,所以我們也不要。新疆乾旱缺水,而且氣候惡劣,所以我們也不要。所以漢人王朝不管朝代更替,最終佔據的也還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所以今天我們有這麼大的版圖,說句良心話,難道不應該感謝滿清嗎?

現在來說說漢朝為什麼要開疆擴土,漢朝統治階層屬於漢族毋庸置疑的。漢朝最開始版圖並不大,比我們今天中國版圖小多了。它的版圖到了中期才增大。向西域延伸,擊退北匈奴後,佔據了匈奴一部分土地。如果漢朝不是生存環境太惡劣,我估計漢朝是不會開疆擴土的。漢朝有一個可怕的北方鄰居匈奴,匈奴時常南下。而匈奴由於是遊牧民族,你去打他,他們又沒有城市,他們流動性很大。而且草原沒有耕地,你深入到匈奴境內糧草補給都是問題。所以漢朝和匈奴作戰其實是不對等的。

漢朝為了打擊匈奴也是用了很多辦法,為了切斷匈奴和其他國家的聯繫,漢朝才向西發展,控制面積逐漸向西延伸,這也是漢朝開疆擴土的原因。但是到了西晉匈奴問題解決後,漢族在西域的控制也就隨著消失了。

而唐朝開疆擴土的原因。我覺得是由於唐朝皇室本來就有鮮卑血統,所以他們本來就具有少數民族對於領土的野心。所以唐朝領土一度達到中亞地區,但是保持這麼大領土的時間其實很短,隨著唐朝皇室自身的漢化加深,也避免不到落入歷史俗套。到了唐朝末期,西面國境離首都長安就不遠了。

以上是兩個漢人王朝開疆擴土的原因,在中國歷史朝代上兩個朝代疆域是空前絕後的,那就是元清。而這兩個朝代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統一中國後為什麼熱衷於開疆擴土?我覺得這是源於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壓,民族心理受到壓迫,當有一天他們壯大了,也就通過不斷的擴充領土來彰顯自身實力。所以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住中原,大多是不停的開疆擴土,這也許是民族性格造成的吧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不是有沒有這個心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這個能力和客觀條件的問題,還有方向選擇的問題。

漢朝被大家公認為第一個具有強大對外開拓能力的大一統王朝,從地圖上看,疆域非常大,尤其是在經歷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持續長期打擊之後,連蒙古高原都在漢宣帝時期納入了漢朝版圖。

漢朝對長江以南的統治只能說是名義上的,而沒有達到實際控制的程度。比如說我們今天都知道夜郎自大的故事,而夜郎國當時的版圖是不小的,雲南,廣西,貴州和四川的一部分都在其版圖上。也就是說,這部分在我們今天看到的漢朝版圖上並不存在獨立國家的情況,但實際上卻是有另一個國家的。

實際上,不僅是西南地區,就連今天我們認為比較富庶的江南地區,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大片地區漢朝都只是名義上控制,但實際上並沒有有效控制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也在漢朝的有效管理之外。


一直到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才一邊征服當地少數民族,也就是山越,一邊進行開發和建設。到東晉南朝,持續近四百年以後,這個過程才算完成。這些地區也才能夠為國家提供賦稅和勞役,也才變成能夠有效管理的地區。

而在被認為有進取心的唐朝,西南大量地區,尤其是山區,都是在朝廷的有效控制之外的。更不能忘記的是,漢朝的時候西南有個夜郎國,唐朝的西南地區也有一個南詔政權,就更談不上有效控制和管理了。

還是這個被認為富於進取心的唐朝,漢武帝時期從匈奴手中奪取的河西走廊,因為安史之亂的發生,而被吐蕃佔領了,從此一直到明朝初期,才又恢復了河西走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貫被認為是缺乏對外擴張能力和領土方面的進取心的宋朝,雖然未能奪回河西走廊,也未能奪回燕雲十六州,但是宋朝卻幹了一件之前更強大的漢朝和唐朝都沒能做到的事,也就是除了西南之外,基本上完全消化了自己境內的山區少數民族。這可是一個山頭一個山頭攻下來的。

而在另一個被認為沒有進取心的朝代明朝,也幹了很多今天不怎麼被人提起但卻十分重要的事,也就是基本上消滅了西南地區的山區少數民族,比如武陵山區,鄂西北山區,一直到廣西的各種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明朝征服的。


蕭武


謝邀。唐朝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的歷史轉折,也是中國古代漢家王朝歷史的一個巨大轉折。此後的漢家王朝的確失去了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天下觀”理念卻更加趨向保守。此前的朝代,漢朝北攻匈奴、滅衛氏朝鮮、征服西南夷、平定諸越、開拓西域;隋朝徵突厥、攻佔城、滅吐谷渾、徵高句麗;即便唐朝前期,也先後滅了突厥、高句麗、百濟,開拓北疆與西域領土;直到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戰略開始大規模收縮,漢家王朝基本上不再主動開疆拓土。



唐朝中後期,因為安史之亂的影響國力大損,疆域銳減的同時,節度使導致的藩鎮割據也非常嚴重,周圍的各部族政權也都紛紛崛起,唐朝內憂外患之下已經沒有了開疆拓土的能力。五代十國時代,後晉皇帝石敬瑭(人家可不是漢奸,人家是正兒八經的沙陀人)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導致了整個中原先後數百年失去了北方的屏障,暴露在了北方遊牧鐵騎的攻擊範圍之內。

兩宋時代沒有開疆拓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先天不足——宋朝所面對的遼、金並非之前的突厥、匈奴,契丹人與女真人所建立的是擁有完整國家機器的強大國家,而不是遊牧民族部落。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了宋朝統治者始終不敢放權給將帥,即便軍事中樞樞密院的官吏也是文官,宋朝自然沒法子去開疆拓土。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罕見的一次“開拓疆土”,發生在宋徽宗時代。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滅唃廝囉,在今青海一代設立“隴右都護府”。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這一方面相對好一些。繼承了元朝在雲南、青藏與東北的轄制,還擁有“三宣六尉”等機構。但是明朝對於西南、東北的管理相當寬鬆,西南的土司、青藏的汗王、東北的部族首領都擁有很大的權限,明朝對奴兒干都司的有效統治主要集中在遼東,其他地區主要以偶爾巡視安撫為主。

不僅如此,明朝始終也沒有收復歷史上傳統的“西域”地區,西北的界線一退再退;明成祖時代對漠北與安南用兵,但與漠北的分界也是不停後退,形成了“天子守國門”。征服安南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僅僅二十年就被迫裁撤。



澹奕


這個問題,也可以問一下美國連搶帶買佔據了九百多萬平方公里以後為什麼不擴張了?至少在過往歷史說,人類管理一個大帝國,千萬平方公里左右是一個基本侷限。超過了這個範圍,要麼以鬆散的方式管理,要麼比較快解體。

從科技能力說,人類自古典帝國漢朝、古羅馬帝國以後,應該可以在不同文明時代有更大範圍擴張能力。但有效管理和同化則政治與文化方面可能有阻礙和限制。

漢朝時,中國繼春秋戰國文化與科技發展後,有了冶煉鋼鐵的能力,炒鋼、百鍊鋼,農業生產也獲得發展。所以,漢朝時兵鋒所向應該超過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比今天中國版圖大,如北方燕然勒石之地目前不在中國。但是,設管理機構的沒有這麼大範圍。

唐朝時灌鋼技術成孰,冷兵器達到高鋒,其他科技如數學發展、曲轅犁的使用,也標誌時代科技能力超過了漢朝。所以,唐朝擴張範圍也超過了漢朝,設六大都護府其中五個在三北方向,管理了很多少民。

按這個邏輯發展下去,元明自然應該擴張比唐朝範圍大。但是,如漢唐一樣一個政權擴張更大已經無能為力了,歷史就出現了兩個民族兩個政權的東方近代性帝國擴張。蒙元有騎戰的天然優勢,又從漢文明擴散中學習了鋼鐵冶煉、複合弓、火器、攻城機械,所以,蒙元主要在陸地擴張,滅南宋以後,有了水戰部隊,但攻日本、戰爪哇都不成功,想水陸兼具不容易。終究蒙元以陸上擴張速度和範圍都達人類歷史之最而記錄史冊。但蒙古人向西擴張的範圍實在太大了,除打敗歐洲聯軍未加佔領外,亞歐大陸基本在蒙元控制之下,管理這麼大版圖,難哪!本來是首領打的,於是裂土而王,建立四大汗國。四大汗國短的幾十年,長的一百多年,只金帳汗國存在了兩百多年。這就是擴張得快,解體也快。

明朝與蒙元屬同一個歷史運動週期。按理明朝也應有更大文明活動範圍。實際上明朝在高峰時也是海陸兼備,除鄭和下西洋顯示中國當時海上活動能力外,還有朱棣北征,陳誠出使經營西域。但是,雖然唐朝時中國人已有人從海路向海外活動,然當時海上畢竟沒什麼威脅。到明朝時則不同了,文明主體海上活動能力強了,海洋方面的威脅也來了。北方遊牧人也仍然很活躍。中華文明首次需要在陸海兩個方面兼顧。


玄谷真人


這是個人觀點,有錯誤請指出。

我認為中國唐代以後之所以沒有擴張,是因為唐朝已經擴張到了極限。中國文明的本質是農業文明,而西方是商業文明,西方文明的本質是發展商業,這決定了它的擴張方式,也就是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開闢殖民地。而中國文明是農業文明,本質是發展農業,這決定了我們的擴張方式是擴大農業耕地,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掠奪土地(其實中國的擴張性和掠奪性比西方要強,但是國際上很少有批評中國古代的擴張活動的,而是大都在批評西方殖民擴張,這是因為古代中國擴張的國家大部分已經被中國用人口屠殺和文化同化的方式滅亡了,現在他們的土地成為了中國的土地,他們的後裔成為了中國人,中國人當然不會批評中國)。

但是中國的擴張到了唐朝以後雖然還有但是沒有唐朝以前的頻繁,這是因為亞洲已經沒有適合農耕的土地了。向東北寒冷的遠東不是發展農業的好選擇,正北是乾燥的蒙古高原,西北又一片乾燥之地,正西的盡頭是世界著名的少水區,中東,西南是印度,但是喜馬拉雅山脈阻隔,然後是東南的東南亞,古代東南亞開發程度差,基本是一片熱帶雨林,憑當時技術無法大規模開發,而且中國古代軍隊以北方人為主,北方軍隊不適合在東南亞作戰,唯一以南方人為主的宋朝自己都自身難保,軍隊大多在北部作戰,無力擴張,此後元明清均派兵進攻越南,可是都以失敗告終,而且越南已經承認中國宗主國地位,這時擴張沒有好處,最後是正東,東方其實中國已經擴張完畢,倖存的只有耕地匱乏又難以攻佔的朝鮮和日本。

唐代以後中國不再大規模擴張其實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古代交通不便,不能對大規模領土進行有效管轄,還有後來中國的衰落與周邊國家的統一與崛起,使中國不能再發動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擴張戰爭,同時他們的文化也得以發展,使中國不能輕易同化,擴張難度加大。

西方的商業文明和東方的農業文明都是因為不同的自然地理影響的結果,各有利弊,比如西方的工業發展比中國快,但是中國的領土比西方大(美國特殊,除外)。這意味著西方比中國更容易成為強國與發達國家,但是中國可以成為超級大國。


家文家武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應該說,兩漢的尚武精神是最強烈的,‘’有犯明漢者。雖遠必誅‘’,隋唐兩代也有李賀的,‘’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都是熱血男兒,外向,奔放,積極向上的。而自兩宋開始華夏進入內斂,保守,含蓄。這其實就是儒家思想徹底統治的結果,漸漸固化了思維的結果。再加上,兩宋的崇文抑武將華夏的尚武精神完全泯滅。


而自安史之亂以後,華夏的封建文明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漢唐之前,國家是守外虛虛內。積極進取,國家和武將以開疆拓土為己任。當做是名留青史的事情。而自安史之亂以後,尤其是兩宋開始,守內而虛外成為國家對歪政策的主流,歲幣,納貢成為不興兵戈的目的,守疆拓土為武將者不在是國家都主流意識。而為文官,當狀元才是國家形態的意識。這不能不說是華夏的一大遺憾。

在就是漢唐以軍功為宰相。兩宋以文官入宰輔。自兩宋開始以後就是為了鞏固皇權。防止武將造反篡位。而兩宋之前,篡位,造反,稱王稱帝比比皆是。五代十國就是證明。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華夏尚武精神的存在。而自兩宋開始就在也沒有篡位和造反的了。固然說明了儒家君臣父子之說深入人心,也說明了尚武精神和的缺乏與喪失。

正因為如此,導致了血性男兒的缺失。沒有了尚武精神才讓兩宋皆亡於外族。明朝雖然最初文武並重。不乏尚武精神。但土木堡之變以後。文官集團完全掌控朝局,以文制武也成為了大明的國策,再加上八股文作為選拔官員的準則。使得華夏尚武精神沒有恢復而是徹底失去。也才使得滿清興起。明朝也是亡於外族之手。

儒家思想的確立,安史之亂以後華夏整體實力的退步。北方國家性質部族的發達。保守內斂思想的興盛都使得華夏開拓精神的喪失的罪魁禍首。


清水空流


回答這個問題估計會被無知的噴子們罵,但的確是個值得深思的好問題。準確地說,漢族開疆拓土的只有秦漢,其他的都沒有。

秦漢屬於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時期,統一全國,開疆拓土,屬於中華文明得開拓時期,奠定了今天中國的基本版圖,也就是西方所說的中國本部。秦朝遠征百越,中國領土第一次到達廣西,設立象郡等,國土到達今天的越南。越南歷史教科書上也承認他們的歷史有北屬時期,也即使屬於中國的時期。漢朝擊敗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最遠至中亞地區,當時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蕞尓小國有侵犯的派遣軍隊過去直接滅掉。即使是這樣,秦漢時期的擴張主要還是防守少數民族入侵,防備百越和匈奴是擴張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幾點:

第一,一句話來講的話,那就是漢族,作為農耕民族,並不太熱衷對外侵略,因為守好一畝三分地是農民的本分。即使是秦漢時期的擴張,也是因為防守遊牧民族的入侵。總體來說,農耕民族是守成為主。

宋朝開始,漢族政權只有宋明兩代,宋已經失去燕雲十六州,北方沒法擴張。中國歷史總是抱怨宋朝懦弱,其實不能這麼講,從全球史角度來講,宋朝時期是遊牧民族最強盛時期,蒙古從東方打到歐洲時間很短,而宋朝在契丹蒙古和女真的興盛時代仍然堅持了一百多年,非常不容易,世界史公認漢族政權堅持最久。


第二,周邊地理形勢的侷限。現代化之前適宜農耕的肥沃土地主要就在關中,中原地區和南方,其他地方,如蒙古高原,中亞地區,青藏高原,東北地區,都並不適合農耕,秦漢時期已經佔領了適宜農耕的地區,所以後來的以漢族為主的王朝也沒有繼續向外擴張。清朝時期漢族在東南亞建立過蘭芳共和國,向乾隆皇帝請求歸附,乾隆還覺得是化外之地,海外棄民,不予收留。今天的新加坡李光耀家族就是蘭芳共和國後代。


第三,隋唐的擴張跟少數民族血統有關。隋唐屬於中國的第二帝國時期,開疆拓土最為壯觀,今天中亞五國都屬於唐朝領土,大詩人李白也出身於中亞碎葉城。但是,隋唐皇室都有少數民族血統,並不能簡單地看成是漢族。很多學者認為,大唐氣象之所以能夠出現,是民族融合的結果,遊牧民族血統讓李唐王朝敢於向外擴張,容納草原等不同經濟和文化形式,敢成為天下共主,也即是天可汗。這是有根據的,李唐王朝很多習慣來自於遊牧民族。唐太宗李世民的廢太子李承乾就是喜歡遊牧生活,在皇宮都搭帳篷,這是因為他們家族的血統問題,李淵本人就有遊牧民族血統,李世民的皇后,即長孫皇后也是少數民族血統。


西奈山的火柱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這兩千年來,華夏族人的確沒什麼建樹。

自從秦始皇兵吞六國,建立第一個郡縣制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以後,只有漢唐有過開疆拓土的事蹟。

西漢開拓西域以後,中間王莽篡漢,光武中興期間,短暫的脫離中國控制,但很快就被班超重新收復,東西兩漢加起來統治西域時間有三百來年。相比唐朝統治西域的時間要長很多。

但是無論如何,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並不牢固。

後來的明朝(這裡討論的是漢族),對西域沒有收復,甚至對西藏(還有東北)的統治也同樣不牢固。

這些王朝對開拓出來的土地的統治都是前期開拓,後來失去。(漢朝情況要好一些,都是在滅亡的時候才失去)。

綜上所述,究其原因,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西域、西藏、東北、漠北沒有推行郡縣制。

上面是從制度上分析,從人的精神上分析,漢唐以後,中原漢人越來越喪失血性,喪失了創造力,主要原因就是道家哲學思想被儒家思想取代、曲解。哲學基礎的改變,直接造成了人的信仰的改變,那些讀書人玩兒了命的鑽研升官發財之道,研究厚黑學,明哲保身之學。就是到現在,也到處都是厚黑學理論,不論談哪個皇帝,哪個偉人,都有許多聰明人站出來,大肆宣講他們的見解,仔細一看全都是誅心之說。

這些人在朝堂上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前面多少將士出生入死,很可能他們兩片舌頭一頓鼓譟,這些人就可能功勞變成罪過。所以歷史上王朝後期都是這些蛀蟲搞得帝國的大廈徹底崩塌。這些人所以總有市場,原因有兩個,一是道家哲學被歪曲、和取代,二是法治制度和理念被破壞!


大秦魂的微博


在我前面的一些回答多是從王朝統治者決心,政治角度,還有農耕文化的民族性,甚至談到了隋唐皇帝的少數民族血統。各位答主說的很多,也很全面,但是卻沒有從最基本的自然環境談起。畢竟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不管是唐朝人還是明朝人,他們都要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

先放張截圖給大家看看:

注意唐朝的國都長安距離現在的西安是很近的,但現在你試試讓西安人們接受一年到頭不下一場雪試試。

溫暖的氣候可以帶給古人很多東西:

第一:唐時的古人禦寒的手段是很匱乏的,棉花的大規模使用要到明朝了。如果氣候過於寒冷,會造成大量人口在冬天凍死,溫暖的氣候可以保障人口的數量。

第二:溫暖的氣候可以保障植物的生長週期,這樣可以提高畜牧的存欄量;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是可以生產更多的糧食,進而飼養更多的戰馬。

第三:在溫暖的氣候下,人們溝通交流的時間也會延長。試想以下大雪封路,商旅行人還怎麼出門?

第四:長期的氣候溫暖會將雪線北推,也就是說原來可能在黃河以北就下雪,但現在溫度高,內蒙古都不下雪。這樣對於中原王朝的國防是有利的,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當地的駐軍可以屯田,而不是必須要內地輸送糧食,這對於中央政府的資源消耗壓力就小多了。

所以,在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王朝是有進取精神,希望開疆拓土的。雖然兵兇戰危,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我,唐朝,有錢!!

那麼返回頭說其他王朝為什麼就失去了這種精神,還是上一張圖給大家看看:

看到了麼?

在公元1000年之後,中國的氣溫(虛線)就一直在走低,而到了1700年後,溫度才開始回升。而公元1000年,正是中原王朝的宋時期,在這個時候,中原地區已經失去了西夏這個養馬地。儘管宋王朝一直在試圖開拓荊湖地區,但糧食產量一直不夠,試想飯都吃不飽,還開拓個屁啊!

再說宋以後的明朝,苦熬到了1640年,小冰河最嚴重的時期到來了,而清王朝正好以劫掠前朝的財富熬過這個時期。

儘快清王朝所在的歷史時期天氣已然不再那麼寒冷,但畢竟時代不同了。17世紀的歐洲已經開始了殖民全球的時代。清王朝以其政治手腕加軍事武功制服了蒙古和吐蕃,但也永遠的失去了中亞和中南半島。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字有點道理,就點擊關注吧!

參考資料:《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作者:竺可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