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洪村裡趕十八 元宵佳節氛圍濃——大墅鎮儒洪村“趕十八”民俗節

“正月初一到十五,走親串門時不時,要說正月最熱鬧,元宵不及趕十八,八方鄉親都來到,家家擺起流水席,三天三夜不夜村,人人喝酒唱大戲。”正月十五鬧元宵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但在淳安縣大墅鎮的儒洪村確有每年正月十八鬧元宵的“趕十八”習俗。

儒洪村裡趕十八 元宵佳節氛圍濃——大墅鎮儒洪村“趕十八”民俗節

儒洪村的“趕十八”始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曆史。相傳,當時的儒洪村才子程炳任嚴州知府,任期遇連年乾旱,地裂草枯,黎民百姓盼雨似金,程炳得知後,心急如焚,親臨道場求雨,並跪在炎炎烈日下三天三夜,祈求蒼天普降甘霖,以拯救黎民百姓。由於烈日曝曬,跪禱求雨的程炳不幸被活活曬死。但是他的虔誠,感動了天帝,連降大雨三天三夜。程知府捨己為民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四方百姓,紛紛建廟宇感念他的恩德。農曆正月十八恰是程知府誕辰,儒洪村祖輩便把正月十五元宵節,改至正月十八鬧元宵。在這天,儒洪村的村民們便自發地舞龍燈、耍獅子、演大戲以示慶賀程知府誕辰,懷思他對黎民百姓所做的貢獻,代代沿襲至今。

儒洪板凳龍

儒洪板凳龍自明朝開始盛行,一鬧六百年,寓意風調雨順。正月十八上午9:18分,儒洪村文化禮堂舉行隆重的龍頭祈福祭拜儀式,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夜幕降臨,由龍頭引路,68根板凳龍身亮起一盞盞龍燈,首尾相連一字排開,總長可達100餘米,伴著長號、鑼鼓等樂器聲,穿村走巷賀新春、鬧元宵,氣勢磅礴。

儒洪村裡趕十八 元宵佳節氛圍濃——大墅鎮儒洪村“趕十八”民俗節

民俗表演

農曆正月十六開始,儒洪村的文化禮堂便會熱鬧非凡,村裡請來戲班子連續三天三夜給村民們唱大戲。跳竹馬、三角戲、腰鼓舞等,演員們華美的戲服,精湛的演技,不僅吸引了本村的村民,還來了不少從鄰村趕來的鄉親和外來遊客,共享這傳承數百年的“趕十八”傳統文化盛宴,儒洪村內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聲笑語,甚是喜慶。

鄉村美食匯

近幾年來,鄉村旅遊受到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大家在賞美景的同時,也不忘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今年的“鄉村美食匯”全面升級,現場二十個展棚向遊客展示大墅的田園味道。麻餈、米粿、烘豆腐,米羹、油粿、肉圓子、番薯塊、米酒等等,讓你找回兒時大快朵頤的激情。

儒洪村裡趕十八 元宵佳節氛圍濃——大墅鎮儒洪村“趕十八”民俗節

流水席百家宴

要說熱情,“趕十八”期間上門即是客的傳統讓遊客對這個古村心生好感。百家宴是儒洪獨特又古老的民俗文化,最初的目的在於“聚宗親,緬先祖,祈豐收,保平安”,程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八這一天聚在一起同飲團圓酒,後來演繹為聯誼性質的百家宴。除了邀請鄰村的親朋好友,對於四方八方趕來的食客,村民們也是擺起圓桌,奉為上客。今年我們重拾傳統,讓遊客走入村民家中,吃一餐地地道道的儒洪年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