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降準救了誰?

精準降準救了誰?

2018年,樓市一片哀嚎,萬科的一句“活下去”,喊得撕心裂肺,碧桂園“降價退房”事件,業主砸的“義憤填膺”。這幾齣大戲輪番上演,似乎讓人們有點開始懷疑,難道房地產牛市真的要結束了?

首先我們來看下房地產的現狀。

現狀1:“剛需”購買力不足

2008年樓市也開啟了一輪牛市,房價漲勢很兇,但是尚處於迎來“第三波嬰兒潮”(1986-1990年出生的人群)紅利的早期,那時候國民的儲蓄率還很高,2015年的政策刺激,正是為了激活這部分的消費能力,所以一旦刺激就出現報復性反彈。

這次的樓市回調 ,卻讓人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能購買的人群,幾乎都在2016-2017年上車,剩下沒有上車的,購買力卻無法匹配當前的樓市,同時隨著經濟增長壓力,“購買力的回血能力”被削弱,下一個“房地產牛市”,需要等待的時間更長,刺激力度要更大。

現狀2:債務去槓桿降低了房企“造血能力”

2015年的刺激政策,使得樓市融資能力急速提升,他們能夠通過發行成本極低的“企業債”來獲取資金。5%左右,甚至有些企業可以達到3%,這簡直就是白送錢,而那一波房價的飆升,確實也不負眾望。

精準降準救了誰?

房地產商的打算是“借新債還舊債”,不過隨著2018年貨幣正確趨嚴,很多企業債被終止發行,企業資金壓力巨大,所以萬科才會跳出來高喊“活下去”。2017年樓市火熱的時候,我們見識過很多開發商“捂盤”神操作,到期的債務還不上,手裡的房子就會從資產變成負債,所以只能一方面拼命壓低成本,一方面降價銷售。

現狀3:精準降準拯救實體經濟

通過降準來增強市場流動性,從而提升經濟動力。

精準降準救了誰?

雖然說是向實體經濟定向降準,但是也能從一個方面緩和樓市緊張的資金面。一是用來支撐利潤地位的中小企業,避免工人下崗,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填補樓市即將到期的“舊債”。

從理論上講,金錢會自發地流向利潤高的地方,即使計劃一開始並不是這樣。實體經濟利潤低下,擴大生產並不能帶來更多利潤,手裡拿著這麼多錢,人們會習慣性的往印象中利潤率高的地方投,那就是房地產無疑了(人們對股市信心不足)。

從實際來講,2015年的房企的企業債逐漸到期,很多房企因為還不了債而降價銷售,我預計,如果不降準,不放新債來填舊債的坑,房企真的可能會通過大幅降價的方式賣出手裡的房子來套現,那時候真的可能會出現腰斬的房子了,所以這個1.5萬億的紅包是又一次“妥協”。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是不是覺得萬科的那聲“活下去”更像是鬱亮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呢?

建議:上車前請睜大眼睛

對於還沒有上車的小夥伴來說,明年要不要上車呢?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很難判斷。

我的建議是:睜大眼睛不要被房地產商騙了。

1.小房企,特別是2015年快速膨脹的小房企,風險極大,對這種樓盤要謹慎。因為其風控和管理能力很可能導致其資金情況比實際的要更難看。一方面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小房企的房屋質量會變差,另一方面不排除小老闆卷錢跑路的可能。

2.對於沒有上車的人來說,房票和現金流是最大的優勢,在想上車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風險管理,量力而行,不要讓自己的槓桿太高。不要上了車做百萬富翁,卻沒錢生活。

3.提升自己的回血能力,為下次的財富機會做準備。

理性思考,避開雷區,只要活著,總會有機會的,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