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我985畢業,簡歷還比不上一個5歲小孩。

此話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小孩,請接著看這篇精彩的文章!


孩子上學競爭越來越激烈,連小學生入學都要寫簡歷。

上海一個5歲男孩的簡歷,給了眾多網友一記暴擊。

“我985畢業,簡歷還比不上一個5歲小孩。”

一份長達15頁的簡歷,從男孩的家庭、性格、經歷、愛好、父母的教育觀、老師評價以及2018年英語閱讀書目等7個方面展現。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光是附件閱讀書目,就有5頁,包含了408篇英語讀物!

“別人家的孩子,連小豬佩奇看的都是英文版。”

英文書錄

不僅如此,男孩兩歲就開始聽並跟唱學詩,5歲已經會唱百首古詩,英文年閱讀量超過500本;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我們小時候玩遊戲都是玩泥巴、跳皮筋,人家做遊戲是搞搞實驗,研究一下重力浮力、密度、熱脹冷縮和多米諾骨牌效應……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已經準備報考英皇二級了;平時還喜歡畫畫、游泳、下圍棋,學了4個月圍棋,取得了

11級證書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簡歷是為了準備孩子就讀國際學校準備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雖然男孩爸爸說,“人生是長跑,不要太在乎起始點上的細微差距。”

但不少人感嘆“我好像這輩子都比不過這個孩子了。”

家長還親自設計課程從孩子能力的不斷提升增加難度。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但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時間表,也讓網友質疑:

“他……開心嗎……?”

“這樣的家長真無不無聊……”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見過世面的孩子

背後是父母的“知行合一”

似乎只看到了家長對孩子的“步步緊逼”,卻忽略了這對父母的教育,處處都是值得學習的“亮點”。

他們的家庭教育觀是:

“多嘗試,追求過程;少考試,淡化結果——精彩的過程終能帶來豐碩的成果。”

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父母從來沒有缺席過。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每週五天,每天兩個多小時的有效陪伴,從文到武,從靜到動。”

不是一股腦地把孩子的事情丟給老師、丟給特長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毫無作為。

而是通過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陪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網友談感受

比起用物質代替父母陪伴,父母忙工作、忙事業的無奈。

簡歷中的小朋友父母,都是國際公司高管,忙於工作的同時,卻仍然調配時間,陪伴孩子。

除此之外,兩位家長為孩子設計的課程,涉及文史、數理、藝術、運動各個方面,用足了心思。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但他們不要求孩子“每門課學了就要精通”。

而是引導、鼓勵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幫他找到真正最感興趣的事情,以便於未來他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

而無論是閱讀、繪畫,還是游泳、鋼琴,沒有興趣,“只嚴格在過程中,並不太追求結果”。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過程嚴格,是為了讓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有認真端正的態度;

不追求結果則是給孩子一個寬鬆快樂的環境,不會讓孩子在重壓之下喘不過氣。

這樣積極開放的環境,不會消磨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更不會把孩子變成“考試機器”。

反觀如今許多父母“要成績、要分數、要證書”的教育方式,不得不說,擁有這樣豁達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

簡歷中的孩子,最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書單。

有網友感嘆:他五歲讀的書已經比我這輩子讀得都多了。

幾乎所有家長都會教育孩子:“好好讀書。”

只是,其中許多人看重的,僅僅是試卷上的一個分數。但其實,讀書帶來的還有更開闊的眼界。

這個孩子的驚人閱讀量,必然不能只靠強迫、靠死記硬背,而是需要父母一點點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再加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行合一”。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從孩子出生起,家長就帶他遊歷世界各地,足跡遍佈海內外。

這種從小養成的豐富閱歷,又會培養孩子的氣度和自信心,不會輕易在任何場合上怯場。

簡歷中孩子也稱:“我在臺上落落大方,從不怯場,是幼兒園年度表演的主持人”。

“行萬里路”,讓孩子見到足夠的“世面”。

於是孩子對世界滿懷好奇和求知慾:

興趣愛好豐富,動手能力極強;喜歡做實驗,從實驗現象中瞭解各種科學原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

有網友說,這樣培養的孩子,不優秀都難。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快樂童年”

“快樂”誰來定義?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區:

孩子上培訓班,就意味著他與快樂的童年無緣,一旦給孩子報了培訓班,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快樂。

所以看到這個5歲孩子的簡歷,有人第一時間發出質疑:他這樣開心嗎?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只是快樂和開心,究竟該怎麼定義?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情緒。怎樣才是快樂的,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玩泥巴打遊戲的童年很美好,讀書旅遊的童年也可以很美好。

從5歲男孩簡歷上的話來看,他的世界不僅豐富,還伴隨著父母的耐心引導。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從小能在父母的耐心陪伴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發展自己的愛好,培養自己的興趣……他能夠從中獲得的快樂可能並不少。

“捧一踩一”並不理智。

培訓班毀掉孩子的童年,往往是因為父母在功利心的驅使下,不顧孩子意願亂報一氣,逼迫孩子去學不喜歡的東西,還要拿到好的成績。

但如果孩子喜歡,上一個興趣培訓班,在專業人士的引導和父母的陪伴下發展自己的愛好,這個過程,不一定是脫離了快樂,反而是更接近快樂。

簡而言之,折磨孩子的從來都不是興趣培訓班,而是父母的冷漠焦躁。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另外一個誤區是:

有的人總以為,小孩子要豐富知識,一定要靠強行灌輸,過程很痛苦。事實卻是:不一定。

你以為對方學習苦,偏偏對方可能樂在其中。

去年,一篇名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火了。

文章裡談到某小學現在的小學生研究課題,包括《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分析》等等。

孩子們在課題裡寫著自己的研究過程和遇到的難題:

“我和爸爸通過一段程序把蘇軾的3458首詩詞進行了分詞研究,找出了詩中的高頻詞。”

“《東坡先生編年詩》只能找到哈佛線上圖書館的竹紙線裝的掃描書。在爸爸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另一個網站,把這本書進行了OCR識別,大多數的詩就可以查到了。”

讓網友直呼“是在下輸了”。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當時有很多人質疑研究的真實性、懷疑課題中父母參與過多。

學校卻回應得坦然:

你們對小學生的現狀太不瞭解了,孩子們能做成這樣不是一年能成的,他們經過了六年踏實的積累。

我們在一年級就會讓孩子在繁雜的小課題裡選出他自己喜歡的一個。比如,估算學校金魚的數量,估算樓的高度,找找學校最漂亮地磚的圖案是什麼樣的。

因為對課題感興趣,孩子們的研究完成得很順利。

學得痛苦的人不一定學得出色。

反過來也一樣:學得快樂的人,不一定會一無所得。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在能力範圍內

給孩子最好的

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父母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焦慮的衝動下,很多人漸漸忽視教育的本質。

一項調查顯示,有91.1%的中產家庭家長不滿足於最基本的教育消費,將近一半的人,心甘情願多花錢。

家庭教育從營造環境,變成了全方位環“競”。

太多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消費,壓垮了孩子出發前的脊樑。

若無同等基礎,則比較無意義。而這個基礎,多是精神與素養上的。

今年3月,網上流傳著一份小學生作文《沙漏》。

“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哪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因為文字過於深刻,很多人懷疑文章的真實性。

但這個小學生還寫出了《第一次奮進》,是一封情書:

“我還可以見到她,所以這不算傳統意義上的離別……每想到她,我就又像心中射入了一束光一樣。我悟到了,她就是我的光。”

這些文字的作者小邵,確實是個小學生。

父母給他用《道德經》做啟蒙讀物,他四年級時已能理解並背誦;到六年級,他看完《夢的解析》《三體》等多部著作,每天下午給自己安排冥想的時間,寫出《萬曆十五年》書評。

有人抨擊,這樣的父母奪走了孩子的童年。小邵的班主任王悅微卻說,“人各有志”:

小邵是個例,千里挑一,他的閱讀和成長模式沒有推廣和普及的必要,真心話。”

985畢業,被一個5歲男孩簡歷暴擊

家長們焦慮,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也把起跑線隨時向其他孩子拉齊。

殊不知,父母自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起跑線後決定孩子成長速度的,不只是財力,更是心力。

托起孩子人生高度的,不是針對“起跑線”的競爭,是父母本身對教育理解的高度。

起跑線本身就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孩子們擠破頭要站到的“終點”。

把孩子送往起跑線的路上,逼死了自己的父母,並不少見。

只折騰孩子,卻忽略自我成長的教育,像一座空中樓閣,有了形式,卻難以穩固。

教育一場,教學相長。

不必看著別家的樓閣顧自焦慮。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在所及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精神滋養,就是最合適孩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