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和那些希望申请安乐死的人们心理一样吗?

文|安羽心理咨询

好像每个人都是那么渴望活着而惧怕死亡,这似乎是人普遍的本性,但是也有不少人好像并不惧怕死亡,反而是主要求死或者用自杀的方式提前迎接死亡。

虽然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多的谈论到安乐死,也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尽管在国内通过提案仍为时尚早,或者不管安乐死是否已经合法,但若人主动要求安乐死,其性质与自杀其实基本相同。

自杀和那些希望申请安乐死的人们心理一样吗?

自杀自古皆有,屡见不鲜,即便在物质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自杀率也并未真正的降低过。自杀者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排在非正常死亡人数的前列,其中抑郁症患者、女性、大学生、名人、社会精英、老人的自杀率最高。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自杀其实和抑郁症一样,是由于自身的罪恶感和攻击性转向了自身,受到刺激和挑恤时又无法对外宣泄,导致死亡本能占据优势,因为在一定的时候会用自杀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自杀是人对现实绝望时所采取的最后的自我保护的手段。

我不知道把自杀分为合理和不合理合不合适,因为有些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事迹常常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叹,被人们称之为英雄之举;而那些不能忍受挫折带来的痛苦折磨、或者因为平常小事、夫妻争吵、失恋、人际关系冲突、成绩不好、压力大而选择轻声自杀的人则被人们所不解,认为是怯弱的表现,是不合理的。

也有一些专业人士从心理角度将自杀分为心理满足型、心理解脱型、混合型、冲动型和理智型。其他的诸如冲动型、理智型和混合型都比较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心理满足型则是诸如想要达到信仰上的完美、自我完善、宣泄、示威、报复、赌气等,心理解脱型则是希望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卑、厌世、空虚、寂寞、绝望、羞辱、抑郁、愤恨、畏罪、谢罪等心理负担。

自杀和那些希望申请安乐死的人们心理一样吗?

大多数自杀未遂者并非想要结束生命,而是想要用自杀的行为影响他人。

一般来说,除去英雄式和理智型的自杀者,大部分都有如下的心理特征,他们多认识范围狭窄、缺乏主见,充满敌意、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孤僻,社会交往少,其中多数人都有早期的精神创伤。

此类自杀者的自杀心理行为进程一般为:他们一开始很受挫,继而觉得人生很没有意义,于是对现实中的人事物都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世界有一定的扭曲,再后来他们会慢慢的变得绝望,觉得死了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他们会认真思考死亡这件事情,最终产生自杀的行为。

此类自杀的原因多有如下4点:他们尚未来得及明白生命的意义;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遇事逃避;不懂自己的生命是怎么跟世间万物产生联系的;不知道自杀、杀人都很受罪。

各种自杀,不管是因为不堪忍受疾病痛苦而主动要求实行安乐死,还是因为挫折和心灵折磨而导致的自杀,其实都是不得不选择死亡,并非是其本性乐死不乐生。

主动要求安乐死者也许得到解脱病苦之乐,但其他情况下的自杀者(除英雄式的自杀),不但自杀前极其痛苦,而且在自杀时也须经受始料未及的巨大痛苦。

自杀和那些希望申请安乐死的人们心理一样吗?

对自杀,各宗教和圣贤们向来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将自杀视为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自私和愚钝的行为,不得不说他们是勇敢的,但却是惧怕活着而选择的逃避方式,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卑贱的勇敢"。

他们认为自杀并不能抵消罪业,也不能减少痛苦,真正的消业需要自己去面对和为后果负责,痛苦也是结果的一部分。

那么要怎样阻止自杀,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平时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生命只有一次,即便真有轮回,也无法等同这次的生命,来了就应该给予自己的生命足够的重视与尊重。

自杀和那些希望申请安乐死的人们心理一样吗?

西方心理学认为从出现自杀的念头到进行自杀的行为,80%以上会历时半载,这段时间自己、家人、社会都可以做多方面的努力,注意自杀的倾向、预测自杀的行为,而一旦产生自杀的念头和倾向,要及时的解除造成自杀的压力,对可能自杀者做细致的劝解或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矛盾,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生活下去的勇气。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公众号:安羽心理机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