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当自己也看一遍(纯手打4)

「连载」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当自己也看一遍(纯手打4)

-----接上回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华杉讲解

前面说到《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敌我双方,进行优劣势比较,就像我们企业战略用的SWOT分析模型,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比较哪些科目呢?就这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同样一件事,有时机才干得成,时机不对就不能干。

“将”,是委任贤能。比较了政治、君主、天时、地利,再比较双方的军队统帅,看谁的将帅厉害。所以战争中,常常需要间谍去贿赂敌国宠臣,使离间计,让他去国君那说坏话,把能打仗的那位将军召回,换一个笨蛋来,我们才动手。

最后是“法”,这个“法”,不是国内的法治,是军法。国内的法治属于道,在最前面。

王皙注解说,这就是“经之以五事”。“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地利助之”,人和、天时、地利三者都齐备了,然后才能举兵。决定举兵了,再选将,选谁做主帅。主帅定了,然后修法,他有领导力,能法令严明,令行禁止。所以是道、天、地、将、法,这个次序。

张预的注,也特意强调了这个次序:将与法放在五事之末,是因为但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要先省察双方君主恩信之厚薄,他的人会不会为他死心塌地。然后度天时之逆顺,审地形之险易。这三条都省察成熟了,然后拜将出征。兵一出境,法令就是大将的事了,所以是这个次序。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用五事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上下同欲者胜

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华杉讲解

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让人民与君上,士兵与大将,意见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战争的国内政治基础,在于人民支不支持战争。全国人民支持你,你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轻举妄动。

所以这里甚至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就是人民支不支持。比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如果道是战争的正义性,那当然是日本无道。但是,如果从“民与上同意”这个标准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已经让日本全国人民都狂热地支持战争,“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最后登峰造极弄出神风特工队来。

反观中国,自己还没统一,军阀混战,国共争锋,人民盼望和平安宁,哪有战心?也没有共同效忠的天皇。所以这第一条-----“令民与上同意也”------中国就输了八年。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所以道甚至也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到底谁正义?都说自己正义。“正义”,是要过几年,十几年才看得出来,过十年、一百年才能有一致结论的。要在道上胜出,关键是抓政策、抓宣传、抓军队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愿意跟你作战。

把道列在第一条,也就能明白,在战争中,宣传机器和战争机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这就是道理。

有的传播学史家,把孙子列为第一个提出战争宣传的人,而战争宣传,也是传播学的重要起点。一战后,拉斯韦尔所著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成为传播学经典巨著,其中很多思想,也与孙子兵法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