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做出承諾、內心有填不滿的空洞(上)

無法做出承諾、內心有填不滿的空洞(上)

為什麼總是愛上只會傷害自己的人?為什麼總是沒有辦法對另一半敞開心房?為什麼伴侶說“愛”的時候,自己只有渾身不對勁的感覺?也許,這一切都與你的童年有關。

影響我們選擇伴侶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我們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有什麼興趣或嗜好、信仰什麼宗教,這些對於我們會遇見誰有著重大的影響,也底定了我們潛在伴侶的候選人名單。

你兒時經驗在這裡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童年情感忽視”會在你身上留下印記,這個印記會影響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包括了你要選擇誰和你共度一生。

“童年情感忽視”影響你選擇伴侶的五種方式如下:

一、不自覺追尋兒時父母給你的感受

一個孩子最早、最主要的愛的經驗,是來自他與父母的關係。當父母在養育你時,帶有他們個人色彩的愛的風格,會成為你內在的一部分。父母的愛,無論品質或完整度如何,都會和你的大腦融合,成為你情感生活的重要成分

(Moore, Kinghorn, and Bandy, 2011)。你在兒時體驗到的那種愛,也會是你成年之後讓你覺得真實、舒服又自然的愛。

說實話,這就是為什麼在失能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在成年後對自己的伴侶和孩子複製同樣的失能情境。他們會去尋求並且找出自己覺得真實和舒服的情境,從而延續了他們在兒時所經歷的、失能的惡性循環。

若你在“童年情感忽視”的家庭里長大,你所體驗到的愛可能會有以下的粉飾:好房子、好衣服、好教育,父母把這些都給了你,然而你所感受到的愛卻缺乏情感的實質性。當你成年以後遇見愛,在面對具備真實感受的愛情時,你反而覺得渾身不自在。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愛情讓人喘不過氣、太超過了、或是根本就“不對勁”。或許你會真的離開一個在愛裡面給你意義、給你真實情感的對象,而令人啼笑皆非地和一個給你比較少的愛,卻讓你覺得比較“對”、比較舒服的人在一起。

因為這樣,“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會受到彼此的吸引。這些“童年情感忽視”個案可以給予對方一種感覺起來“像是”愛的舒適感受,而且從許多方面來說這“就是”愛。是的,它能連結兩個人,而且可以持續很久。但是它缺乏可以讓這份愛情持續燃燒的深情特質,也缺乏了讓關係保持堅定的情緒技巧。所以這種愛,它可能會為伴侶雙方帶來數十年的失望和迷惑。

奧莉薇和奧斯卡兩人都在“童年情感忽視”的家庭里長大。他們一相遇,就覺得和對方在一起很有安全感。兩個人都可以滿足對方習慣壓抑情感的需求,而且他們的情緒技巧勢均力敵。如果他們遇到會向他們索求真實情感連結和親密感的伴侶,他們便會覺得無法負荷。

二、急著填補空虛感,太快做出承諾

你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把感覺推開。現在,身為成人,你變得不知該怎麼感受自己的情緒。

你的情緒理應為你的生命注入色彩、意義和連結,但它們卻被阻隔在外,無法和你聯繫,而這便是你內在的空洞。

如果你內在的空洞可以單純地待在那裡,保持無為,事情就會簡單許多。只不過這份空虛通常不會如你所願。你內在的這種空虛就像是真空吸塵器,它會把某個東西、或是某個人拉進來填滿自己。你可能會試圖用食物或酒精、購物或賭博、工作、各種消遣或是暫時的好處來填滿你的空虛。或者你也有可能試著用一段關係來填滿它,許多人都會這麼做。這個真空吸塵器的強烈吸力可能會讓你陷入危險,讓你太早、太快、或是在還沒有完全瞭解對方的時候便做出承諾。

三、不確定自我感覺,無法做出承諾

在孩童時期,父母不允許你擁有特定的情感需求(或是任何的情感需求),於是你把“擁有需求就是軟弱、錯誤、甚至丟臉”這樣的訊息化為內在的準則。成年以後,你極力地想要確保自己永遠不會表現出軟弱的樣子,小心翼翼地從不顯露出自己在情感上的脆弱。

許多“童年情感忽視”個案都是很棒的人,但他們是如此害怕去感覺、或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這讓他們根本就不敢想、或是真的去尋找一個伴侶。你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比一般人還晚嗎?每當有人問你是不是已經有另一半,你就臉色發白嗎?你是不是沒辦法對每個約會對象敞開心房?這些徵兆,可能代表你不想讓自己和其他人看見你正常、健康的人類需求。對於擁有這些需求,你感到很可恥。

你可能根本就沒有覺悟到這一點,但是在情感上,你確實是處於一種“停止營業”的狀態。

(未完待續)

由於篇幅所限,另外兩種“童年情感忽視”影響你選擇伴侶的方式將在下一篇文章呈現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