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②|從金陵製造局到1865創意園

舊有的工業設施變成藝術創意產業的案例幾乎遍佈全球,1967年英國Snape將啤酒廠廠房改建成音樂廳成為了早期大規模改造的典範之作。21世紀以來,隨著當代藝術的變遷,越來越多的老廠房變身藝術場館,其中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開放幾乎被認為是將當代藝術的中心從美國拉回了歐洲。

在中國,這十多年來隨著產業的革新,越來越多的工業遺產成了藝術產業的孵化之地。其中,產生最早、且至今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798、上海M50,在當下,幾乎不少城市都有著自己的“798”與“M50”。“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工業遺產“藝術轉型系列專題,將探訪中國部分城市的工業遺產改造藝術園區後的現狀,探討這些“改變”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本期尋訪的是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全景

一個下著雨的週末,“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古都南京,六朝風韻依稀仍在,而清末以降的歷史,因為建築遺蹟的存在更是觸手可及,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邊的“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便是其中之一。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週末雨中的“1865創意園”

出乎意料的是,門口雖有“5A級景區”的標誌,但園區內卻冷清得很,幾乎沒有遊人,往裡走冷清的原因也大約明瞭了——這裡營業性的商店寥寥可數,大部分是文化創意和科技公司的辦公區域。不多的幾家畫廊和私人博物館,週末也並未全部開放。高聳的樹木、冷峻的建築,穿插著“文革”時期的遺蹟和公共雕塑,一切在陰冷的天光下,講述著昨天的故事……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1865創意園”園區內的指路牌

歷史:從金陵製造局到晨光集團,見證中國工業發展史

南京晨光廠原是1865年清末洋務運動期間建造的金陵機器製造局,老廠區內有著跨越歷史最長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群7處9棟清朝老廠房、19棟民國廠房、17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廠房。整個園區佔地2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歷史建築達4.6萬平方米,佔總建築面積近一半。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工作日上午的園區

一個工作日的上午,當再次走進“金陵製造局”的門樓時,是一番通勤的景象,如同城市裡所有的上班族,他們行色匆匆、從園區不同的入口走入各棟建築中自己的辦公桌前,很快園區又恢復了寧靜。

行走園區,在青磚牆面上還保留著光緒年間建的“炎銅廠”“卷銅廠”“木廠大樓”的招牌 ,另一邊的外秦淮河將目光帶向南京城牆。若不是路邊停靠的車輛,提示所處的時代,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了。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1865創意園”的廠史沿革

熟知此地歷史的老宋是“1865創意園”的老員工,他解釋了“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這個名字的歷史與由來:1865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內外危局環伺的狀況下,掀起了興辦近代軍工業的浪潮,這一年李鴻章在南京城外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創辦了“金陵機器製造局”。

因為李鴻章的顧問馬格里是英國人,廠區格局參照了英國的工業建築風格。而廠房裡的設備則是從歐洲各國引進,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前園區內保留有7處晚清廠房,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建於同治五年的“機器正廠” ,目前在此工作的是“永銀文化創意公司”,他們還在園區內開辦了錢幣博物館。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建於同治五年的“機器正廠”

清代的這裡最先製造出第一門克魯森式架退炮和加提林輪迴槍,也最先仿製成功第一挺馬克沁機關槍。1889年,金陵機器製造局已擁有各種機器設備近千臺,工匠1700多人,可製造20餘種軍用產品,成為當時我國的四大軍火生產基地之一。

辛亥革命後,“金陵機器製造局”先後更名為金陵製造局(1912年1月)、金陵兵工廠(1928年7月),並在1937年11月西遷重慶,1938年3月改成21兵工廠,而後1945年遷回南京,後改成六十兵工廠。作為民國時期最大的軍工企業,目前園區內存有民國時期的19座廠房。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金陵製造局舊貌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晨光廠史陳列館中保留下的光緒四年的痕跡

1949年4月29日,第二野戰軍後期軍械部接管工廠,後改屬軍委軍械部,改廠名為“軍械工廠”。1952年12月,長治三0七廠遷來南京與軍械工廠合併成為“國營三0七廠”,對外稱(第二廠名)“國營晨光機器廠”,這期間主要生產82毫米迫擊炮。這也就是“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中“晨光”的由來。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幾乎是同一時期建造的“炎銅廠”和“木廠大樓”的舊貌和現狀

1980年改名為“南京晨光機械廠”生產航空產品。據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園區大道上依然是當年建廠時栽下的法國梧桐,但80年代以後,這裡成為研製和生產航天產品的核心保密區域,廠房範圍內的潔淨要求非常高。每年春天梧桐飛絮干擾生產,最終整個廠區內的法國梧桐換成了雪松和香樟。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晨光集團”廠門 資料圖

如果說,“1865創意園”見證了清末軍工業發展的歷史,那麼行道樹的更換也可以看成是解放後晨光廠轉變的側影。新中國建立後,工廠先後實現了由軍械修理所到常規武器製造,再到航天型號產品地面設備研製,以及產品整體武器系統研製的轉變。在改製為“公司”後,也承接大型城市雕塑項目,香港金紫荊廣場上的金紫荊、無錫靈山大佛、北京奧運火炬等出自於晨光人之手。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晨光集團生產的國慶期間放禮花的“炮筒”

2006年,晨光集團主要生產設備從廠北區(如今的“1865創意園”)一高架橋之隔的廠南區,以及江寧、溧水搬遷。至此,生產了100多年廠區中,停下了機器。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廠北區(如今的“1865創意園”)與廠南區一“橋”之隔

當下:“1865創意園” 工業遺存嫁接文化創意

將園區有著成片的近現代廠房轉化使用功能,將工業遺存與文化創意嫁接,構成一種新型的“產業景觀”。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秦淮河濱風光帶

2007年,在秦淮區政府和晨光集團開始共同打造下,原軍工項目搬遷、騰空的老廠房開始保護性修繕、秦淮河濱風光帶上棚戶區拆除,新中國建築界的“泰斗”級的人物齊康也為濱河風光帶上幾棟新建的仿民國建築出謀劃策。這些位於園區外圍的仿民國建築,如今主要用於餐飲酒店,刻意將休閒和園區拉開距離。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凡德文化藝術街區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凡德文化藝術街區內的小店

園區內“凡德文化藝術街區” 佔據的是德國包豪斯風格的建築的鋸齒形大廠房,其中匯聚了新媒體、攝影、影視、茶藝、藝術教育、咖啡館等多種類型的機構和業態;最具後工業建築特色的飛機加油車總裝車間變身為“江蘇省創意成果展示中心”雲錦等“非遺”也在其中有展示的空間。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林筱之書屋

在走訪中,看到一位老人迎面走來,“這位是林散之的長子林筱之,他的工作室也在園區裡。其實藝術家在這裡租工作室也不少。”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空間內保留下了飛機加油車總裝車間的痕跡

位於“1865創意園”E7棟2樓的“羽空間”是相對比較早來到此處的,“羽空間”的主人韓寧寧是有陳大羽的後人。1912年出生的陳大羽早年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拜齊白石為師,專攻大寫意花鳥畫,1958年開始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羽空間”顧名思義有紀念陳大羽之意。

沿著樓梯走近“羽空間”,高挑工廠空間被改造分隔為2層,樓下為畫廊空間,樓上為辦公區域,包括韓寧寧的畫室。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韓寧寧在工作室中寫字

春節將近,韓寧寧正在寫“福”字,畫室裡一派過年的氣氛,見我們來,韓寧寧擱下筆,從過年寫“福”字的傳統聊起了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影響。說到空間,他說:“我們是從798搬來的,相比起來,這裡安靜了許多,也更能定心畫畫。我們空間的展覽除了陳大羽先生外,還有一些年輕藝術家的。”

年前正在展出的就是一位年輕藝術家的個展,作品繪畫書法皆有,尺幅不大,銷售狀況也不錯。“這個空間我們不單單做展覽,因為挑高高、空間兼容度大,我們也會做一些活動和音樂會,在這種老式結構下,音樂混響特別好。”順著韓寧寧手指的方向看去,是舊時工廠弦梁結構,坡屋頂完全被保留了,窗戶也是老式的大方窗。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1865創意園”中的“羽空間”

“1865創意園”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介紹,他們嚴格規範每家公司裝修改造租賃房屋的行為,保住這裡濃濃的晚清、民國建築風。除了不能在內部裝修時更改結構外,空調外機也有指定的安放位置。被這樣的環境吸引而來的有萬科南京、永銀錢幣收藏、十竹齋、汪正影業、長江都市等近百家公司,涉及文化創意、設計辦公、科技研發、總部經濟四類業態。從2007年至今,園區開園12週年,目前幾乎是一房難求的狀態。除了公司入駐外,園區擁有科普場館數6個,其中包括晨光廠史陳列館、江蘇省文創成果展示中心、字畫藝術展示中心、錢幣博物館等。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南京非遺雲錦

如果將“1865創意園”與北京798或上海M50比較哪種開發模式更好,也許很難在當下辨明。

而且如今也越來越多的是 “創意產業園”一邊再開發、一邊成為房地產項目的變相出現。也有一些已經停止生產卻尚未被拆遷的工廠,售借場地給公司作為辦公或是倉庫,名字從科技園、開發區一路更名為創意產業園。其中不乏定位模糊,缺乏管理。

中國的工業遺產如何發展為妙?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秘書長斯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認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它可以在工業建築再利用的時候投入更多的資源,並且從其他國家的一些規模較小的項目當中汲取經驗,在做規劃的時候更加細緻,更加妥善有效。

工业遗产“艺术转型”②|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园

“1865創意園”中保留下的工業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