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香港建築師鄺向榮擁有很多身份,

設計師、遊艇港專家、教授……

在大學期間就擁有帆船的他,

至今已經玩了38年帆船,

多次在香港及內地帆船賽獲獎。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最近五年,他把全部熱情投入到了中式帆船的活化上。參加外國中式帆裝協會、尋訪國內老工匠、考察船廠、學用船艇設計軟件……從看似又重又笨的中式帆船上發現了眾多亮點,結合先進現代工藝,這位建築師終於跨界設計了集傳統中式帆船優勢和現代工藝特點於一體的中國第一艘現代中式帆船。

這一切,都源於他年輕時的夢想——駕駛中式帆船環球旅行。

與帆船結緣

1980年,大學還沒有畢業的鄺向榮就和同學一起湊錢買了一條小船——Enterprise。為了攢錢買船,他們暑假就出去打工,就是在這條小小的船上,他們積累了最初的帆船經驗。

1982年,香港歌星關正傑買了一艘26尺的帆船,與一些外國水手贏過了比賽。但他一心想組織一隊全是中國人的船隊來打比賽。

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關正傑不但是歌手,也是建築師,還是鄺向榮的師兄,他找到一群玩小帆船的師弟加入他的隊伍,鄺向榮與幾個同學去了才知道,距離比賽還有一年。深感關師兄做事情非常嚴謹,提早一年就組隊集訓,但也就此開始了認真的學習和練習。

學弟們玩過小帆艇,但都不太懂大帆船,當時關正傑也只是初學,但少年氣盛,大家練的起勁,幾乎每個週末都去維多利亞港練習模擬繞標換帆。一年之後,他們迎來了比賽——立頓杯 Lipton's Trophy Pursuit Race,一個追逐賽。追逐賽的規則是慢船先出發,快船從後追上,誰先到終點誰就贏了。

關正傑的船算慢船,第一個出發,開局很好,可惜比賽中不小心犯了個錯誤,掉到了第二位,但他們訓練有素,一直把這一位置保持到了最後。雖然不是冠軍,但這個成績已經超出了小夥子們的期待。對鄺向榮來說,這是人生中贏得的第一場比賽,也是這一生跟帆船這“藍色鴉片”緣分的開始。

十年磨劍

贏得了這一場比賽之後,鄺向榮和他的朋友們湊錢買了一艘23尺的小龍骨帆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帆船運動中。沒想到,在這之後的整整十年裡,他們沒有贏得任何比賽。

現在回頭看,當年贏不了比賽也在情理之中。那時的他們,年輕氣盛,免不了心浮氣躁,大家搶著發號施令,爭執多的團隊自然很難贏得比賽。

時間一長,小夥子們決定改變現狀。他們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散夥,各自臥薪嚐膽去別的船當水手,相約一年之後重聚。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一年的磨礪之後,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們變得沉穩。他們帶著各自在這一年裡的收穫,回到自己的船上,交流經驗,彌補漏洞。大家再不搶著當船長當舵手了,約定當前甲板的,就下決心一輩子當好前甲板;當舵手的,就一輩子當舵手;當繚手的,一輩子當繚手……在執行“專業戶”這體制之後,他們便開始贏了,參加過中國杯成績都不錯,還登上過領獎臺。

兩次被中式帆超過

祖孫三代不是漁民,只接觸過西式帆船的鄺向榮為什麼會對中式帆船感起興趣?這跟兩次偶遇密不可分。

第一次,80年代初鄺向榮還在關正傑的船上。那是一條高級玻璃鋼西式帆船。有一次他們在維多利亞港訓練,遇到一條掛著中式帆的廣東船,看上去帆上補了多個丁破破爛爛的木帆船,應該是條貨船。鄺向榮他們暗下要跟它比一比。

風大的時候,鄺向榮的船自然跑得快,領先木帆船不小的距離。但到了風小的時候,西式帆船的帆失去了翼形,速度變得非常慢,而木帆船還在航行,最終超過了他們。這讓鄺向榮大吃一驚,對中式帆暗暗佩服起來。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這艘是超越鄺向榮的現代中式帆船

第二次是2011年的香港環島大賽。鄺向榮的西式帆船人強馬壯,在橫風條件下掛著球帆,跑的特別快,沒想到,一條掛著中式帆的西式帆船很快超越了他們,鄺向榮連拍照的時間都沒有,看著那艘船絕塵而去。

人生就是這麼充滿奇遇,鄺向榮第二天在遊艇港看到了這艘船,趕緊上去一探究竟。看到一位老太太抱著盆栽走出船艙,鄺向榮汗都流了下來,船上帶著盆栽該有多沉?這麼沉的船居然自己都沒有跑過。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啟發鄺向榮的南宋船底在博物館裡

原來那艘船的主人,一對老年夫婦正在環球旅行,以船為家,所有家當都在船上,途徑香港,正好看到他們在比賽,也想比一比,就有了前一天的那一幕。他們肯定沒有料到,這次相逢激起了鄺向榮用中式帆船環遊世界的決心。

在國外找到“組織”

鄺向榮一直在單打獨鬥研究中式帆,直到五年前,他在英國找到了“組織”。

這個叫做Junk Rig Association的協會是全世界玩中式帆船的老外的大本營。在中國都難尋知音的中式帆,卻在國外有這麼多粉絲,讓鄺向榮喜出望外,也為之欣慰。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協會的成立是另一個有意思的故事。1960年,第一屆單人橫渡大西洋比賽舉行。一艘掛著中式帆的西式木船取得了比賽亞軍,船的設計師及駕駛者是一位海軍出身的發明家。比賽之後,他寫了一本有關中式帆的書《實用中式帆裝Practical Junk Rig》,很多老外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中式帆的好處,紛紛把自己船上的帆改成中式帆,一般應用在人手少的遠航。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1960年的單人橫渡大西洋比賽亞軍

參加協會之後,鄺向榮學到了很多,也解決了心中的不少疑問。原來對中式帆只是一知半解,現在才慢慢開始精通。

鄺向榮提到:“我在網上遇到一些玩帆船的中國人,他們看不起中國帆,覺得西式帆比中國帆好。他們不知道,國外多年來有人專門研究中式帆船,而且給自己的西式帆船換上中式帆。”鄺向榮說:“我研究中式帆船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看英文的資料,慨嘆中文的資料太少了。”

中式帆的優勢

鄺向榮介紹,現代競賽帆船中有很多設計越來越靠近中式帆船的理念。五十年前,美洲盃賽船都用三角帆,但最近十幾年,開始有方頂帆出現。這是因為他們發現頂部的風比較好,所以應該放大頂部的帆面積。中式帆船,很多很多年前就是方頂帆了,在湖裡甚至有一些上面大、下面小的方頂帆。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船體的設計也一樣。西方帆船從前的設計船體窄、重心低,長寬比可以達到4比1甚至5比1,而中式帆船更多寬體,長寬比在明代達到2.6比1和宋代的2.8比1,過去不少人懷疑中式帆船的長寬比例是否可行。現在西式帆船越造越寬。最近他看到的一艘法國帆船,長寬比已經達到了2.9比1,這和中式帆船已經非常接近.

鄺向榮如數家珍的說:“中式帆在風暴來臨前縮帆特別快,中式帆撕破了依然可以航行,中式帆不用收到船艙裡,可保持船艙清潔,中式帆沒有瞭望的盲點,中式桅杆折斷的風險最低⋯⋯跟西式帆相比,這些都是很大的優點。”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在小帆船上比試三角帆比中式帆

遍訪老工匠

為了想造一艘可以環遊世界的中式帆船,鄺向榮便投入到帆船設計之中。為了設計出最適合環球航行的船身,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尋訪制船工匠,足跡遍佈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見到的工匠和漁民大多已七八十歲。漁民們笑道,他們每天都在帆船比賽。只是他們的所謂比賽不像現代帆船賽是為榮譽而戰,而是為了生活:每天一起出發的漁船,最先到達漁場的漁民可以撈到更多魚;捕魚回來,首先回到市場的船能夠賣得更好的價錢。如果船慢,等你回到市場,人家都賣光了,天也黑了,那生活都成問題。所以每一天都在競賽,為生存競賽。 在這樣的環境下,船老大不斷鑽研開船的技術,造船廠會不停研究怎麼把船造的快一點。每造好一艘船,就回家琢磨下一艘船還有哪些改進空間。每個造船廠都有自己造快船的秘密,這些秘密一代一代手口相傳。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此外,不同的地區,因為不同的水文環境,每個地方的船都有自己的特色。淺灘多的,就是平底船;風浪大的,船底就尖一點,每個地方造船的秘密都不一樣。

上世紀80年代之後,漁民都用上了柴油機,那些代代相傳的造船秘密開始慢慢失傳,鄺向榮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把這些秘密傳承下來。

設計現代中式船去環球

鄺向榮準備用來環球的船,最先確定的是帆的設計。他在小船中做試驗,採用相同面積的西式帆及中式帆比試,最終發明了中式軟翼帆,並且申請了專利。帆的外形與美洲盃賽船的翼帆類似,不同之處在於美洲盃的帆是硬翼帆,風太大就不能航行取消比賽,不適用在遠航。但中式軟翼帆可以縮小面積對抗風暴,不會影響越洋航行。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鄺向榮研究用的是數模

第二個特色是船底。之前,鄺向榮用軟件分析了很多漁船的線型都沒有特別合適的,直到去年在泉州的一個博物館裡看到一個南宋船底,他把這艘南宋年間從阿拉伯國家運香料等貨物回來的船的船底放到模擬軟件中,發現在穩性及阻力方便特別出色,鄺向榮終於找到了理想的船底線型。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鄺向榮設計這艘船不只為了滿足自己遠航的夢想,也希望造一款可以量產、國內中產都能玩得起的船型。這就要求船不能太貴太大,他最終選擇設計10米長的船,採用真空科技造的玻璃鋼船身及鋁合金的中式獨立桅杆。

鄺向榮跨界設計的現代中國帆船申請了多項設計專利,預計明年下水,他希望可以駕駛這艘船參加明年的中國杯比賽。他說:“木船礙於規範沒法傳承,但傳統駕駛中式帆船的方法及方言俚語的名詞動詞,可以藉助現代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把中式帆船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