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昨天晚上,我在洗手间刷牙的时候,听到豆妈在客厅里对豆宝说:“不要这样,没礼貌,别人会说的。”

刷完牙,我赶紧到客厅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豆妈说:“她刚才把唾沫弄到嘴唇上,还用手抹,好恶心。”

我说:“但这关别人什么事情呢?最多就是不卫生,怎么说没礼貌?”

“这样出去,别人会嫌弃的,说没教养啊!”豆妈辩解。

我没跟她抬杠。但我十分不认同她这种想法。

孩子有些不恰当的行为,可能不被外人喜欢,但孩子现在没在公众场合,而且她也不懂得这种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不适感。即便要引导,也该从正面积极的方向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怕别人说。

其实,我已经很多次发现豆妈有这个让我不认同的特点,比如有次我喂豆宝吃饭,豆妈就说:“这么大了还喂,出去像个什么样子!”我就立马反驳她:“她什么时候出去吃饭让喂了?哪次跟小朋友们一起在外就餐不是吃得很好的那个啊?”

豆妈就不说话了。因为孩子根本没出现过这些她担心的事情。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不仅仅在对孩子的管教上,她自己的事情也是这样。比如明明是她不喜欢的事情,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她也会做,明明觉得自己吃亏了她还是照样按别人说的办。因为她怕别人会说她,怕别人有意见。所以很多时候她做了不开心的事情,回来就会跟我抱怨一通。更糟糕的是,她把这种坏情绪带到家里来,影响家庭氛围。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别人,尤其是家庭以外的人,给她带来了莫名的压力。说来奇怪,家庭内的人,她倒是不在乎,完全女王范儿,恨不得每个人都按她的方式来做事。

所以她这种处事方式和关系模式我不太认同。

但是,作为成年人,爱人,我能包容理解她。但面对孩子,不行!我不能让她把这种想法灌输给孩子,因为我知道它的害处。

别人再正确再优秀,那都是别人,不是自己。自己的快乐幸福,自己的成就感和舒服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感觉,不能靠别人给予,也不能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更不能囿于他人的好恶。

一个自我认同感低的人,一个找不到自我的人,就像一株浮萍,没有根基,也就不可能会有高质量的人生。

一个人精神独立和心灵自由,才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才有基础去创造更美的风景。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我曾在一本书里读到一个人物点评:她所以能如此见识独特,是因为,她不容易受到“别人怎么说”的影响。她说,从小到大,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她父亲从来都没对她说过“别人会怎么说”这种话,所以,他人的见解对她来说,从来都不重要。她看任何事物,都像是从千丝万缕里抽一根丝,她一定要抽出心底最真的那点感觉。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读完我很感动,我特别佩服这位爸爸。后来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被点评的这位老师,说我也想做这样的爸爸。她说:“我爸爸都是无意为之,因为他自己就是那样一个人,你有意识地去做,肯定能做得更好。”其实,无意才是高境界啊!

孩子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无法预知。但这些人生底色,我希望自己能尽力给她铺垫好。

现在的人,都提倡“活出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可是假如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不知道尊重自己的感觉为何物,谈那些高大上的诗意和远方,又有什么意思呢?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前几天去上心理学的课,一个同学说,她内向,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更不敢发言,有时候很想问老师问题,但就是开不了口,上台会非常紧张她为此特别烦恼。

导师问:你在担心什么?

她说:我怕别人笑话我,我怕别人会在下面说我……我怕丢脸,我担心自己的问题太幼稚……

她说了一堆理由,但每一个理由都跟别人有关,“别人”是她最大的障碍。

再往下深究,她就是那个看别人脸色长大的孩子啊!

他人即地狱,就是这种感觉吧。

而这个地狱,可能就是父母建造的。

我不想做这样的父母。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上周,奶奶带豆宝跟别的小朋友玩,不知怎么的,两个小伙伴就闹矛盾了。

坐在旁边刷手机的我赶紧去看看怎么回事,只见那个小朋友气呼呼的,说豆宝不听话不是乖孩子,奶奶也赶紧说:看,他都说你不听话……在奶奶没说这句话之前,豆宝表情是平静的,只是看着对面的小伙伴说话,而奶奶一说完,豆宝就表现出了委屈和不知所措。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我立即把他们分开了,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告诉豆宝也同时告诉奶奶:我们不用听别人的话,别人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那个小伙伴想让豆宝按照他的方式玩游戏,而豆宝不喜欢,不愿意配合他,他就生气了。小伙伴这样霸道的行为才是该引导的啊,怎么反而怪豆宝不听话呢!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第一时间站在孩子这边给予支持。

不要把“别人”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上面说到那位同学的表现,就是从小被父母影响的结果,后来导师帮她梳理了她的成长过程,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症结。现在,她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修正自己的心理创伤。

有位同学分享自己经验的时候说:要刻意练习,要突破,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害怕的那个后果,你问问自己,即便别人会说又能怎么样呢,即便你的问题幼稚又能怎么样呢,哪怕被嘲笑又能怎么样呢?

是啊,能怎么样呢?我就是不同意你的说法,我就是不在乎你的说法,我就是不赞同你的做法,能怎么样呢?!

有很多人,真的需要走出“别人”这个无形的牢笼。更不能把这个牢笼传递给孩子。

(首发在樊登读书)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他一边上班一边带娃,对养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养娃,他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头条号爸爸很棒,有更多爸爸育儿的文章等你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