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上个月末的一天,我和豆妈、豆宝一起去某个新开的书店参加了一个新书首发活动。

这家新书店算是一种概念书店,定位是为家庭服务。他们的宣传语是:做好一家书店,滋养一代家庭。

首发的新书也是跟孩子教育相关的。三位作者都是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超级妈妈。

在书店创始人的致辞环节,她说到了一件小事:

我们刚开业,恨不得人人都来这里办个会员,但是我们没那么做,我们的会员寥寥无几,我竟然还给一位妈妈退了费。为什么要给她退费,因为她希望把孩子扔到这里就不用管了,像放托管班里一样。她希望我们能好好陪伴她的孩子。这不符合我们的理念,我们固然能好好陪伴她的孩子,可她自己不陪伴,我们做得再好都是无用功。所以我对她说:对不起,你明天来我把会费退给你……

我对她的这段话印象深刻,并且非常认同。

对孩子的陪伴,只有父母做的才是最有效的,别人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做不到父母的效果。

而很多年轻的父母,根本不去好好陪伴孩子。他们的理由就是太忙太累了。不但没时间,就算是有时间,也是瘫在沙发上不想动,只想刷刷手机看看剧。

太忙太累也许是事实。然而并不能作为不陪伴孩子的理由。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咱们先不瞎扯,就说说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会怎么样。

我在某问答网站上搜了一下相关主题,问题和回答加起来好几千条,其中说负面影响的至少有90%,诸如这样的:

我6岁就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带,我很孤单,又很无助,我不能开口向父母要拥抱。很累,有的时候会抱怨这个世界,给我太多的不公平。觉得生活没意思,也不想与人交往。

从小野孩子,没有父母管,现在20多岁连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说不出来。不会为人处世,感觉自己很蠢,情商低得可怕,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小时候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在青春期又被忽略,被苛刻要求,所以我又好强又自卑。对别人的生气十分留意,生怕得罪别人,对感情的感知力几乎为零,错过了很多人。不善言辞,也不喜欢与人分享,痛苦不堪。

我有个表弟,小时候有姥姥照顾,后来的表弟辍学、打架,直到工作后仍不独立。陪伴如果没有,教育自然也等于是零。

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不会在QQ空间、朋友圈、微博发表自己的情感。不喜欢情感交流,别人交流感情时,经常很烦甚至厌恶。

如果你是以上这样的人,你痛苦不?

我想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长成那样的大人,更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是那样的状态。

上面这些孩子,是他们做错了什么吗?并没有。可是他们却要承担后果。能说是命运吗?也许是吧,毕竟遇到的是那样的爸爸妈妈和家庭,能怎么办?

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现在就要尽力避免孩子以后出现那样的状态?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呢?不就是他们的人生幸福吗?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事情,你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其实很多年轻的父母都觉醒了,有些父母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有效的爱和陪伴,更有见识的父母,倡导和带领去实践这样的理念。比如这家书店的创始人,她不但自豪地把“一年陪孩子吃300顿晚餐”写进了个人简介,还建立了一个为家庭服务的书店。

但还有更多的年轻父母,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然让孩子处于没有陪伴的环境里。

更为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是经济条件差,而是思想观念差。比如前阵子受网友疯狂批评的黄圣依,网友称她的儿子安迪为“高配版留守儿童”“父母双全的孤儿”,微博上甚至发起了#黄圣依向安迪道歉#的话题。

看看我们身边,又有多少父母是这样的呢,反正我见过很多。他们根本不是养活不起孩子,只是嫌养孩子比工作费心费力,他们愿意挣更多的钱给孩子买东西。

那些以“工作忙,要赚钱,没经验”为借口名正言顺把孩子扔给老人的,其实都经不起推敲。

陪伴到底有多重要呢?咱们看看理论上怎么说。

心理学中依恋理论中说: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他们会相信自己不好,不但不受父母欢迎,也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在孩子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还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陪伴,是建立良好依恋关系不可缺少的途径。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有老师这样说:“通过陪伴形成‘安全依恋’很重要,没有任何领域的发展,可以像依恋关系那样,更好地向我们说明,一个人他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们的样子,我们的气质,也就是我们整个的精神状态,就是我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总和啊。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我们一路成长为了这个样子。我们从小遭遇了什么,都写在我们的人格里了。

缺少有效陪伴的童年,会为成年状态奠定一个很不好的基础。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说法:

“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爸爸妈妈要努力挣钱,所以没有时间陪你。”这句话听起来没毛病,但是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对时间的分配,已经很明确表达了“工作比自己更重要”。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没有安全感,这种“缺爱”的潜意识也将伴随他们终生。

是的,伴随终生。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说,一个人在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正如教育专家对黄圣依的忠告:0到7岁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期,你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养料,父母的陪伴是老人、老师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如果连陪伴都做不到,怎么好说爱呢?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他一边上班一边带娃,对养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养娃,他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头条号爸爸很棒,有更多爸爸育儿的文章等你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