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秀麗山城古交圪咀崖娘娘廟起源於唐朝,始建年代無考,位於古交西北五華里處,汾河、屯蘭、原平三川交匯之處。過去圪咀崖汾水濤濤,秀峰環峙,風景宜人,佔地十二畝。廟中碑刻記載歷年歷代都有修繕和擴建,原建築有正殿三楹、獻亭、戲臺、鐘鼓二樓等配置齊全。後雖年久失修,廢墟之上敬香獻花求拜者仍然絡繹不絕。公元2002年春,古交閆福林、邢佔祿等熱心人士,共同發起修復娘娘廟的倡議,得到市政府同意,經文體局批准後,歷時長達十三年之久。


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復建後孃娘廟從中軸線拾階而上,中間為正殿、獻亭,兩側有耳房和東西偏殿,下院左右兩邊為禪房,順著臺階往下走,正南建有戲臺和鐘鼓二樓。中軸線向西正在擴建之中,往東建有迎賓樓,出迎賓樓向南直走便是山門,整體達到三進院的結構,總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娘娘廟的重輝,既續千古文脈,又啟百代風騷,實屬汾河文化點睛之筆。2010年被古交市政府列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廟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古交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管所、文化宮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修繕後的圪咀崖娘娘廟整體建築保持清代風格。來到廟前,吸引眼球者乃娘娘廟雄偉壯觀之山門。山門前臺為單簷歇山頂構造,正脊之上二龍盤旋,中間塔剎雕琢,兩端吻獸對望,簷下柱科之上龍行耍鬥,象鼻施昂,格外華麗,明間立柱四根,明栿抹角垂蓮柱,藍底金漆“娘娘廟”三字,氣勢奪人,硃紅大門金漆獸面,氣勢非凡,山門開啟,道教第一護法大師王靈官大神威風凜凜在此護佑。


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進入廟院,穿過拱門,拾階而上中軸線上乃新增設的獻亭。獻亭是專供祭祀置放貢品的地方。獻亭單簷歇山頂構建,飛簷如展翅,椽檁似翎羽,斗拱像花籃,加上獸吻、瓦當、滴水、屋簷下龍、虎、鳳、白象等瑞獸雕刻精細點綴其中,金黃、碧綠、孔雀藍三種顏色交相輝映,多姿多彩的畫面情不自禁讓人駐足觀看,中國傳統建築靜態之美所傳達的信息,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正殿東西18.5米,南北64米,佔地面積1184平方米,單簷硬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六檁無廊式構建,明間平身科七踩斗拱施昂,角科龍形耍鬥,象鼻斜昂,特別引人注目。殿內頂高室闊,橫樑、天花板彩繪豔麗奪目,整個殿宇,富麗不失莊重,凝固中蘊含著無窮藝術魅力。


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殿內神像:正殿塑有送子娘娘,麻疹娘娘,豆疹娘娘等多尊雕像,她們各司其職,感應顯聖,送子送福與人間,民間善男信女,千請千靈,萬求萬應,祈福福至,驅患患除,一時間聖名遠播,不僅附近十里八村,就是外省外市的男女都來寶地求子如願以償。

左右耳殿供奉著財神和文昌帝君二神。東西偏殿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和福祿壽三星。三月二十五趕廟會期間,人們像潮水一般從四面八方湧來,一時間趕會的內涵豐富多彩,整個廟觀人山人海,如螻蟻般爬上爬下,展現出民眾祈求多子多福的良好祈願。

從正殿拾階而下,站在石欄旁邊,正是觀賞戲臺之最佳位置。戲臺整體單簷、捲棚式歇山頂構造。少了正脊,通瓦直接壘砌而成,使得整個建築線條柔美流暢。簷下斗拱施昂,瑞獸點綴其中。梁枋簷檁皆精雕細刻著綵鳳,蛟龍,喜鵲等吉祥之物。明間下施廊柱,前臺敞廊,後臺設屏風,柱礎上雕有花紋,處處體現出古典建築的精神與氣質。


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鐘鼓二樓構造為十字歇山頂建築。博風板內“懸魚”垂掛,頂有瑞獸對望,簷似飛鳥展翅。整體造型小巧而精緻,陪襯在雄偉的戲臺兩邊,更增添了建築物古風古韻對稱之美,即使靜默亦可賦予人思想與信仰。

古往今來,石碑最容易留住足跡,記載青史,是用石頭書寫文明,被人稱為“石史”。

廟內碑刻新舊共64通,其中清嘉慶四年的碑刻兩通,民國碑一通,上面記錄了修建廟宇捐款人名等,乃娘娘廟最珍貴碑刻之一。

娘娘廟如此倍受人們崇拜,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圪咀崖人稱萬子山,山上植被繁茂,早年間常有一股清泉從廟後山坡流入汾河,而地面掘地一尺,即可有清泉湧出,故此經常有霧氣縈繞,在陽光反射之下,五顏六色之彩氣時隱時現,給人如臨仙境之感。

相傳在建廟之後,有一南方人到此上香,且在廟裡轉了一圈,發現圪咀崖山中有一隻金雞,於是他找到廟裡的老善友說:“你菜園裡有一根最大的黃瓜,請你給我留下,從今天起等到一百天,我每天付你一兩黃金來換取這根黃瓜”,到99天時老善友怕人偷走這根最大的黃瓜,他小心翼翼地摘下放到禪房。100天時,這位南方人到了娘娘廟,他一見黃瓜已不在,便大哭起來,並告訴老善友,娘娘廟後山有一隻金雞,這根黃瓜就是打開這座山取出金雞的鑰匙。鑰匙不到一百天取下弄壞了,任何人都不能打開山取走這隻金雞了,說完他哭著離開了娘娘廟。

每年三月二十七日閉會謝神後,總會有雨水從天而降,多則綿綿細雨少則點點滴滴,俗稱眾神洗山,且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圪咀崖娘娘廟集天時、地利於一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民眾的信仰。據記載自臨汾、平遙、霍州、靈石、介休、祁縣、洪洞、忻州、河北、內蒙古等地的人們到此趕廟會,這在古交絕無僅有。


古交——萬子山上歲月流 圪咀崖下功德修


圪咀崖娘娘廟廟會是古交最具影響的民俗文化,參與人數多,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可稱古交廟會之最。

從三月二十三日起就有人三三兩兩來到廟裡祈福求拜,還花拔花,一直到二十五正日,天剛矇矇亮人們就開始絡繹不絕前來祭拜,到日上三竿人們熙熙攘攘紛至沓來,有拎著香燭貢品禮炮者;有抬著幾百斤重的香豬上貢者;有牽著山羊前來答謝者。尚未到中午時分,廟院裡人們擠得水洩不通。一時間人們在娘娘殿裡,有還花花者,也有許願拔花花者,閉上眼睛,拔下白花生男孩,拔下紅花生女孩,據說特別靈,使得已經如願的人們在娘娘廟裡舉著花花奔走相告,熱鬧的場面好似在舉辦一場交流生子的花會。

戲臺是鄉村唯一的公共文化場所。在趕廟會期間,酬神大戲天天上演,還有道情和八音會,十里八鄉的人們來了喜歡聽啥隨便選,整個院子裡,臺階上,石欄邊都是看戲看熱鬧、還花拔花的人們。這樣的場面也使得商販雲集,售花花和香燭貢品者擺成長龍,買小吃與玩具者更是不失時機,趁此機會宣傳公司產品者層出不窮。

廟會在古時僅是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是一個地方社會民意、經濟以及文化的集中體現,傳承和保護好民俗文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圪咀崖娘娘廟從始建以來一直香火不斷。她是古交人民始終不忘老祖宗五千年傳統文化,用真情與虔誠架起的一座與歷史對話和交流情感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